影评:天才捕手-那些写作者啊

影评:天才捕手-那些写作者啊_第1张图片

文/李泽贤

期待Genius上映有半个月的时间了,这部讲述“作家与编辑”故事的影片,我相信对每个写作爱好者来说都有天然吸引力。今天下午恰有闲暇时光,于是提前订好票跑去观影。大学位于小城郊区,《天才捕手》今天只安排两场,我看的场次,算是这片荒凉地区的“首映”。

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内容不算复杂。大致讲述了作家托马斯·沃尔夫与图书编辑麦克斯威尔·珀金斯的故事。从珀金斯对沃尔夫的知遇之恩,到两人共事出版沃尔夫的作品,至沃尔夫因癌症英年早逝为止。电影按时间顺序展开这段编辑与作者的情缘,两人亦师亦友,甚至有一点像父子的关系,也在叙事下层层展开。

《天才捕手》富有文学传记片色彩,尤其对文学爱好者来说,绝对称得上是一场“盛宴”。除影片两位主角之外,上世纪另外两位伟大的美国作家,也以配角形式出现在故事中。一位是写就《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菲茨杰拉德,另一位则是大名鼎鼎的海明威。在真实历史中,麦克斯威尔·珀金斯曾担任这两位作家的编辑,并且也是珀金斯最早发现了他们的写作天赋,帮助两位尚一文不名的大师出版作品。影片Genius中文译作《天才捕手》,这个译名可能是出于票房考虑,我个人认为《天才们》是一个更好的翻译。本片所指的“天才”,不仅是三位在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作家,同样还有慧眼独具的图书编辑珀金斯。虽然擅长方面不相同,但他们无疑都是各自领域的“天才”。

本片向我们展现了,一部优秀文学作品背后,出版人的努力和“为他人做嫁衣”的默默无闻。在一部小说中,作者当然是首位的,这毋庸置疑,但编辑的角色,同样不可或缺。影片中,如果珀金斯没有出版沃尔夫的处女作《天使,望故乡》,那么沃尔夫很可能成为一块“永远不会发光的金子”,淹没在历史长河中。读者的认可对写作者来说,往往是最重要的东西,如果沃尔夫长久努力却没有得到反馈,那么他的写作还会继续下去吗?当然,我们不否认有像卡夫卡般的人,毫无功利性的写作一生,甚至临去世还要焚毁手稿。可从影片看,沃尔夫并不是那种人。他极度渴求成功,希望自己的才华被认可。而正是珀金斯如伯乐一般识出这匹千里马,帮助沃尔夫实现梦想,成为了真正的作家。

我们再截取另一个片段。托马斯·沃尔夫是个才思泉涌的作者,据历史描述,他可以连续不断,每天写出上万字的文稿。一般作家付梓出版,都是成册的。而他的文稿则是“成捆”,甚至“成箱”递送给编辑,惊异之余,也让编辑大呼头疼。电影中,沃尔夫第二本长篇小说《时间与河流》的初稿,长达五千余页。虽有《追忆似水年华》先例在前,沃尔夫的文笔也很出色,但这样的篇幅依旧不适合出版。如果没有编辑珀金斯的坚持,和长达九个月的努力,删改了大量赘余章节。这部经典小说,绝不会是今天的样貌。由我上文举的两例,一名出色编辑对作家和作品的影响,可见一斑。

珀金斯和沃尔夫性格上的不同,在电影里也充满戏剧性。珀金斯是个老派绅士,沉默寡言,老练稳重,给人大家长的感觉。而托马斯·沃尔夫则是个冒失年轻人,讲话滔滔不绝,对写作有种近乎疯狂的热爱。他办事随性,除写作之外,几乎对什么都不负责任。他没日没夜写作,不顾情人的感受,逼的她差一点自杀;他成名之后得意忘形,甚至在晚宴上当面讽刺菲茨杰拉德写不出新作品。这样一位不成熟的天才作家和老练编辑珀金斯形成鲜明对比。在爱惜沃尔夫才华的同时,珀金斯也像父亲一样引导着沃尔夫,期望他像个成熟男人,承担起自己“文学世界”之外的责任。

对于编辑这个职业的探讨,影片也以含蓄方式展开。故事中,珀金斯因为沃尔夫对菲茨杰拉德的桀骜言语,大发雷霆。他长久以来对沃尔夫性格的忍让,在这一刻爆发了。沃尔夫不断向他强调这样的观点“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失去创造力,没有好作品,就和死没有两样。”他希望借此观点,昭示自己讽刺菲茨杰拉德的合理性。而此刻,老编辑珀金斯却抛出这样一段有力的话“你要明白,生活不是只有你想象的一种方式,还有很多东西比写作更重要。比如爱你的妻儿,找份工作糊口,帮助别人实现理想。希望你未来也能明白这个道理。”(大意如此,具体的我记不清晰)珀金斯的这段话,不正是他一生的写照吗?

真实历史中,珀金斯从未出版过属于自己的文学作品。我相信,每个写作者都有自己的出版梦,只是因为个中原因,无法实现。可能是能力所限,可能是不被人赏识,甚至是对理想不够坚定。麦克斯威尔·珀金斯,成就了这么多优秀作家,拿走海明威、菲茨杰拉德、沃尔夫这三个名字,20世纪美国文学将有一半天空黯淡下去。而正是珀金斯亲手点亮这些星斗,把他们推上应有的位置,指引后人。如果不能成为大师,那么成为帮助大师实现梦想的人,想来也是一桩幸事。

创造力对于写作者来说是最重要的东西,这一点,沃尔夫的想法本质上无错。我们拿电影的两位配角举例:菲茨杰拉德完成《了不起的盖茨比》后,长期面临写作瓶颈,他后来问世的作品,鲜少达到最初的高度。而海明威则是更极端的例子,海明威的灵感源泉来自个人经历,这几乎人尽皆知。晚年,面临创造力枯竭时,海明威最终选择用猎枪结束自己的生命。作家自杀的例子,在历史中数见不鲜。对于敏感的写作者来说,曲折经历,残酷现实,都可以承受,并转化为写作动力。唯灵感枯竭,创造力消逝是最难接受的。创造力的死亡,让写作者化身为行尸走肉,泯然众人,人生因此失去意义。我想这种经历对每个视写作为生命的人来说,都苦不堪言,难以面对。

我们经常说,这是一个没有大师的时代,艺术似乎进入空档期。大师如潮水,成群涌现同时消逝,本是历史常态。但对我们这个时代来说,却又是非常态的。因为回顾过往,每当物质、产业发生巨大变动时,新文艺,新思想,总会在历史浪潮中迸发。文学、音乐、绘画,总会有世界性领袖出现,点亮时代。我有时会想,海量信息和新技术正在像无形巨网一样,成为包裹我们生活的迷雾。即使已然成为生活不可分割的部分,我们在思想和观念上也没有完全适应。也许等到我们看待它们,如古人观望星空般自然时,新文艺、新思想,就会从破土而出,涌现出来吧。

电影最后,托马斯·沃尔夫因为癌症溘然离世。38岁,在一个作家刚刚称得上成熟的年纪,英年早逝。我想,他一定有很多巧思没有来得及实现。故事中,沃尔夫留给老朋友珀金斯的绝笔,固然动人。但真正使我眼角湿润的,是沃尔夫昏迷醒来后对护士说的第一句话:“笔”

一支笔,对写作者来说,是整个世界。

2017年3月10日

影评:天才捕手-那些写作者啊_第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影评:天才捕手-那些写作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