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初中同学聚会,我很遗憾没能参加,后来听到同学跟我讲了这么一个事:教语文的王老师在聚会的时候向大家道歉,因为他其实是教地理的,那一年地理不再纳入高考范围,他被迫改教语文,所以觉得没把大家教好,对不起大家。有同学就问他,为什么XXX(我的名字)语文那么好呢?王老师说,她完全是自学成才。
听到这段话,我忍不住笑出声来,仔细回想求学十二年中的语文课,老师所教内容与现在工作、生活相关的的确非常少,我这样一个被同学们公认语文好的人,大部分技能都是来源于父亲的启蒙和自学。那么十二年的语文课,我们到底学到些什么?基于离开学校后的生存需求,我们希望在语文课上学到些什么呢?
语文课上,我们到底学到什么?
小学六年语文课上内容我已经彻底遗忘,当时背诵课文、默写课文是语文考核的主要方式,学校有统一的毛笔课,练字也是语文老师管,所以认字、书写应该是那个时段的主要内容。
还记得三年级的时候班上举行朗读比赛,我得了第一名,那是一篇大树爷爷和小树对话形式的课文,我无师自通地分角色朗读,用低沉和清脆两种不同的声音区分大树和小树,理所应当的脱颖而出。现在看来,那时的我已经能够理解到文字背后的传递的意义,并表达出来,这应该是第三个层次的内容。
会认字、会写字、读懂文章,这三个技能是受用终身的,可见十二年的语文课,对长大后用处最大的内容都是小学老师教的。
进入初中,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文言文的接触,两小孩辩日、永州之野产异蛇、之乎者也,平时生活中根本接触不到的内容在初中语文课里作为重点考核项,一直延续到高中。
初中课本还接触到不同的文体,新闻、说明文、散文、小说,《鲁提辖拳打郑关西》这个标题现在还记忆犹新。
或许真的因为语文老师是教地理的,他只能按照教学参考书的内容尽可能的传授给我们,我并没有从课堂上学到太多对现在有用的内容。
按照人的思想成熟规律,高中语文应该体系、精进的重要阶段,我们的高中却几乎把所有的时间耗在了应试教育上。
语文高考试卷第一题是读音判断,所以我们每人背着一本《现代汉语词典》,研究字的读音,还要根据专家们的修订克服惯性,例如呆(ai)板被确定是呆(dai)板。
语文高考第二题是错字判断,一本厚厚的易错的词汇集成了大家学习重点。
还有古诗词填写,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类似的诗句也背了不知道多少。
最恐怖的还是作文,那一阵子议论文盛行,破题、观点、分段论述、结尾陈词,典型的“新八股”。我记忆最深的是班上人手一份的《杂文报》,收集素材,学习成人的论述方法。多少人倒在这些跟后来的工作完全没有关系的知识点上,只为了高考中的每分必争。
所以很多人都觉得学习语文是痛苦的,如同一位朋友所说的,那时候看朱自清的《背影》根本不能理解,随着年龄增长阅历增长,现在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深意。
最近看夏丐尊先生和叶圣陶先生的《文心》对此感触颇深,里面有这样一段话:进入中学之后,所教的都是世间比较有名文章,或是现代的大人做的,或是古时的人做的,明明是小孩,却要理解其中大人的经验和国人的经验,当然非常难懂了。看来语文学习在完成初级教育之后,的确是非常难的,你学不好语文,不是你的问题,而是教授内容的问题。
语文课上,我们应该要学到什么?
个人认为,语文课我们需要培养的主要是以下三个能力:识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识字能力大家都明白,我就不再赘述。阅读能力,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确定一段文字或者一篇文章所要表示的意思(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等),最后总结中心思想。
每到年底,很多关于如何写好年终总结的技术贴在各大网站开始流传,如果说除了认字、写字,还有哪一项内容在人离开学校很多年依然会感概自己语文不好,肯定要属作文。所以个人浅见,我们花十二年的时间来学习的语文课,包括上文提到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最终要落在文字的运用,即“作文”二字上。
抛开上学为应付考试学的“新八股”,“作文其实跟吃饭、说话、做工一样,是生活中间缺少不来的事情,作文是应付实际需要的一件事情,犹如读书、学算一样,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点点缀。”(黑体字节选《文心》中对作文的定义。)
我们可以来列举一下生活中的作文,写邮件、发微信、完成工作后写汇报、年终写总结,以上这些事情都是作文,只是长短不同而已。
最基础的作文,完整地、无错字地表达自己需要表达的意思,这是小学语文课教授的内容,认出来、说出来、写出来,不用任何修辞手法。具备这样的能力,生活中与文字相关的需求都可以满足。
进阶的作文,有条理的、有重点的表达,这就会涉及到内容的整理、分层、要点的提炼,我们课堂上学到的中心思想的寻找、重复法还有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都会涉及到。以现在的工作要求,能达到这一层级的作文水平,即可高枕无忧。
高阶的作文更多上升到文字的艺术,一段话同样的意思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精简,成语、典故的掌握量就体现出来;一段话如何表达更形象,拟人法、比喻法、排比法、感叹句、反问句等等语文课上教的内容都可以用上。这样的能力更多是对长期与文字打交道的人提出的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堂只会告知方法,如何运用全靠个人悟性。
曾记得余秋雨在《霜冷长河》中提到一个绑匪与文化的故事,一个人对文字的掌握特别是简缩能力直接显现他的文字功底。“过桥,顺墙根,向右,见一亭,亭边一倒凳,其下有信。”这是绑匪的指点字条,十九个字,动作指令清楚而不重复,画面感极强,这才是高阶的作文能力。
女儿上一年级的时候我去学校完整听了三堂课,英语和数学的课堂形式活泼丰富,语文的教学方式与三十年前无太大区别。刚好最近看来一篇中美同年级语文课本对比的文章,收获颇多。
以终为始,希望我们的语文课堂能从孩子们长大了能用到什么,如何用好为着眼点,做更多的改革和尝试,这样等我们的孩子长大之后再来回想《十二年的语文课,我们到底学到些什么?》这样一个课题,能有更丰富、更有意义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