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你是否去过卢浮宫,一定都知道在卢浮宫的拿破仑庭院内,耸立着一座特别的金字塔。
金字塔并没有借用古埃及金字塔的造型,而是采用玻璃材料,依据普通的几何形态建成。作为通往卢浮宫地下展厅的入口空间,玻璃材质及几何造型,不仅为地下空间提供了良好的采光,它晶莹剔透的的外立面,也反映出巴黎不断变化的天空形态,以及周围用褐色石头建成的古老建筑。
这座金字塔,既有古老的建筑形态,又应用了最新的高技术材料,与身旁的卢浮宫相映成趣,显得古老许多,又现代许多。用贝聿铭的话来说就是:"它预示将来,从而使卢浮宫达到完美。"
但这座在后来获得无数殊荣,赢得无数赞誉的建筑,当初在兴建之时,却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无论是法国的建筑专家,还是普通民众,都极力反对在卢浮宫这样一座古老又极具象征意义的建筑外面,建造这么一个“毁灭性的庞大装置”。
有人把这次卢浮宫改造的过程,称为一场“金字塔战役”。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法国,为什么会想到邀请一位美籍华裔来主持卢浮宫的改造?为了让自己设计的金字塔顺利落户卢浮宫,贝聿铭在这中间经历了哪些指责,否定,又做了哪些努力?促使民众和专家改变立场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一切还要从1981年弗朗索瓦·密特朗当选法国总统说起。
1
“千岁”卢浮宫破败混乱,急需修缮
历代法国领导人,都对在巴黎兴建新的地标性建筑或修复古建筑有着浓厚的兴趣。
早在密特朗上任前十几年,时任法国总统蓬皮杜,就邀请著名建筑师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和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George Rogers),建造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蓬皮杜艺术中心”。这座艺术中心建成后,也曾因为它一反传统的建筑风格,而引发了无数的争议。
密特朗就任后,照例兴起了一场对巴黎的“大改造”,而这场改造的焦点,就是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但彼时在内部空间布局和使用功能上已经完全破败的卢浮宫。
当时的卢浮宫内部到底有多“乱”呢?说出来你可能不信,这座外表看起来庄严雄伟,气势恢宏的宫殿,内部空间却是昏暗、逼仄、狭小不堪。
偌大一座博物馆内,居然只有两处公共卫生间,狭小的自助餐厅里人满为患,入口处的门卫邋遢无礼,陈列室里的灯光昏暗,所有模板和镜框上都积着厚厚的灰尘。
时任法国文化部长雅克·兰,在到访卢浮宫后,也忍不住抱怨说:“你们的灯光叫人难以忍受,你们的地板肮脏不堪。”
别急着惊讶,因为这些情况还不是最糟糕的。最让游客无法忍受的是,卢浮宫会让每一个参观者晕头转向。据统计,当时每年到卢浮宫参观的游客大约有370万人次,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要在卢浮宫周围转悠好几圈,经过苦苦搜寻,才能找到其中一个狭小的、标志模糊的入口。
卢浮宫的一位管理人员曾说:“游客们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我们是怎么进来的?’”
好不容易找到了入口,游客们就开始在迷宫一般的走廊里漫无目的地行走,他们的主要目标,就是卢浮宫馆藏的三大艺术品《米罗的维纳斯》《萨莫色雷斯胜利女神》,以及《蒙娜丽莎》。
如果想要参观一些次要的展品,则必须像跑马拉松一样穿过一条条昏暗的、没有标记的走廊,很多时候即便跋山涉水地来到了目的地,等待他们的也可能是一块写有“非常不规则”的开放时间的牌子,想要参观的展品,就这样被锁在了牌子后面。
所以大多数游客在参观过卢浮宫后,并不是兴高采烈,而是垂头丧气的。
这些还只是卢浮宫内部的混乱破败给游客带来的不良感受,在自身的监护管理水平上,卢浮宫更是远远落后于其他世界知名的博物馆。
一般的现代博物馆都会均衡地配置陈列室和贮藏室、处置室及修复实验室等设施。而卢浮宫的比例却完全失调,整个建筑大约有90%,都被用做陈列的展室。因为无处安放,没法妥善保管,很多珍贵的物品都无法展出。有一位到过卢浮宫的游客回忆说:“我看到一尊希腊雕像就那样被搁置在走廊里,工人干活的油漆都溅到了雕像上,我觉得博物馆简直已经到了无法运转的地步。”
这座建造于1200年前的建筑,最初是一座堡垒。后来查理五世把它改成了一座别墅。
对这座建筑最近的一次变动,是拿破仑三世增建了里歇里欧厢房。到密特朗时代,它的内部构造,包括许多管道设施,已经有100多年没有人动过了。变成如今的破败模样,似乎也在情理之中,所以密特朗一上任,就把卢浮宫改造提上了日程。
2
总统钦点,贝聿铭为卢浮宫添上“时代特征”
《贝聿铭传》的作者迈克尔·坎内尔在书中曾经写道“一开始,密特朗就想聘用建筑师贝聿铭”。
因为“两年前,他(贝聿铭)为华盛顿特区的国家艺术馆设计建造的东楼引起了轰动。同时,贝聿铭提出的有关办公楼建筑群的方案也打动了密特朗。这个方案将使位于卢浮宫凯旋门中轴线西端的德方斯街边缘地区‘像曼哈顿一般糟乱的高层建筑’趋于规范化。”
按照惯例,这种具有纪念性意义的大型修复工程都应该由公开竞标决定,但这次,密特朗按照自己的意愿,没有经过任何公开竞争,直接将这个项目交给了贝聿铭。这也是法国唯一一项没有通过竞争,直接授予建筑师的伟大工程。
事后,贝聿铭回忆说:“密特朗请我做这个项目时,我真的不敢相信。我告诉总统,我觉得那是一种殊荣,但我不能马上接受。”“我问他能否给我四个月的时间,其实我的目的并不是考虑要不要接受,因为我已经决定想要做这个项目,而是要看看我能不能真正把这个项目做下来。”
于是,贝聿铭携夫人一起来到了巴黎,住在协和广场边上,开始了对卢浮宫的“秘密考察之旅”。
在这期间,他仔细研读了法国著名园林大师勒·诺特尔的作品,并反复地在卢浮宫周围的街道转悠,思考如何将现代的设计图案用在经典的历史文物上。经过几个月的考察研究,设计雏形已经在贝聿铭的脑中形成,“当时我脑子里还没有金字塔(的形象),但有一点很明显,新卢浮宫的重心必须是拿破仑庭院。”
在得到了密特朗的首肯后,贝聿铭回到纽约的事务所开启了设计过程。
在解释自己的设计思路时,贝聿铭说:“博物馆的重心必须在拿破仑庭院,那是公众必须来的地方,但是他们到了之后怎么办?要用某种形式比较宽敞的场地来表示欢迎。所以,得搞点具有我们这个时代特征的东西。这个场地一定要有容量,有灯光,而且要有表面识别标志。你得让人们一看就明白:‘啊,这是入口。’”
所以他打算在庭院上方建造一个理论上每小时能够容纳 15000人的,高度为70英尺的玻璃金字塔,金字塔比例以吉萨的古埃及金字塔为基础,周围配上三个“小金字塔”和三个有喷泉的三角形水池。
他还提出要采用通体照明结构,把这作为“避免丑化卢浮宫的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方式”。因为“想象不出有任何固体的扩建部分能够和已经被岁月长河磨损得暗淡无光的旧皇宫浑然一体;而一座与后者所处的时代非常吻合的晶登剔透的金宇塔却可以通过反映周围建筑物褐色的石头对旧皇宫沉重的存在表示尊敬和仰慕。”
3
金字塔设计遭集体反对,贝聿铭微笑坚持
和得到任命负责卢浮宫改造时引发的各种猜测和不满情形相同,贝聿铭的设计图纸一经公布,立即遭遇了排山倒海的反对之声。
法国人认为“金字塔就像一块炫目的红斑,有损于美丽的法兰西高雅的新古典主义容颜。”尽管有总统在背后撑腰,仍然阻挡不住一批批的巴黎人站出来反对金字塔的建造。
一群头衔各异的历史学家及政客,以及许多与此事毫不相干的各种“委员会”成员,纷纷进行反对,他们举着“巴黎不要金字塔”、“不许干涉卢浮宫”等口号进行抗议。
曾任法国文化部部长还撰写了一篇长文,呼吁政府采用另外一种设计方案,因为那个方案“可以使卢浮宫的文明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而“现在的这个工程设计不朴素,过于矫揉造作。”
贝聿铭的女儿后来回忆说,当时他们走在巴黎的街上,会有人直接朝父亲的脚上吐口水。她当时想与人分辨几句,却发现父亲的态度仍然镇定,“他只是咧嘴笑笑,忍着点。”
作为代表法国光辉历史的建筑物和法国革命后该国的文化枢纽,卢浮宫肩负着深沉的象征意义。在不同的时期,卢浮宫有着不同的用途。它曾是堡垒、骑术学院、监狱、市场、图书馆、军火库、金库、夏尔丹和其他艺术家的栖身场所,以及法国芭蕾舞创立时的所在地,卢浮宫的历史大体上就是法国的历史。
所以,当一个外国人想对它做出改变时,法国人才会表现得如此激烈。在他们看来,贝聿铭所做的改动,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侵扰,而是对法兰西民族精神,也就是法国特色的可怕威胁。
他们害怕,贝聿铭的“玻璃碎片”会重塑巴黎的外观,为当代庸俗文化进一步深入法国打开方便之门。
为了让项目能够顺利进行,贝聿铭开始了漫长的游说之路。他接受任何愿意听他的见解的记者的采访,在各种电视节目中不遗余力地进行宣传,设法拜会各类政府官员,试图得到他们的支持。
在贝聿铭的不懈努力下,形式开始悄然发生变化。1984年2月,卢浮宫的7名主要管理人员在一份表示支持贝聿铭的声明上签了字。他们在声明中写道:“根据大卢浮宫的具体情况,各主要管理人员认为,贝先生的金字塔似乎根本没有沾上有时候被人称做 ‘现代派装置’或者最多是一种无缘无故的建筑手势的特点。相反,它是一种与整个建筑风貌完全吻合的、想象丰富的构思,它在和谐性与独特性两方面都得到了普遍的赞同和认可。”
同时,贝聿铭也在密特朗总统的反对者中找到了一位同盟——时任巴黎市长的雅克·希拉克。贝聿铭向希拉克保证,要给卢浮宫动手术,“使它和巴黎市重新统一成一体”,他还说:“开放卢浮宫意味着开放巴黎。”最终,贝聿铭打动了希拉克,私下里,希拉克告诉他“从城市规划的观点看,这个项目几乎是十全十美。”
但对于这项工程,希拉克仍然存在着一些顾虑,所以他要求贝聿铭在正式开始动工之前,在拿破仑庭院竖起一座和实物一般大小的模型,接受公众的检验。
展出当天,有6万名市民怀着好奇的心情来到现场,并进行投票。最终项目顺利通过,得以正式开始建设。
4
金字塔顺利建造,成巴黎新地标
贝聿铭的儿子回忆说:“从那时起,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就变成了,要建造出我们承诺过的那座金字塔,即具有反射性的半透明体。”
但当时的商用玻璃中,都存在难以消除的偏绿色畸变现象,为了更好地呈现卢浮宫的表面,贝聿铭必须购置结构特殊的无色玻璃,并且,这种玻璃必须非常结实,“可以抵御炸弹、石头、枪击和本世纪最严重的暴风雪”。在寻找玻璃供应商的过程中,贝聿铭也是遇到了一些波折。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还发生过一件趣事:一位挖掘工人,偶然在挖掘过程中发现钻头遇到的硬物,结果出人意料地掘出了路易十四下令建造的一堵废墙的遗址,遗址旁边还有菲利普·奥古斯都城堡的12世纪角楼原型和护城河。考古学家在其中发掘出了大量散落的文物。于是,贝聿铭临时决定在这里增建一间地下陈列室,方便人们看看这些断壁残垣。
1998年7月,卢浮宫的庭院和金字塔全面竣工,人们在傍晚时分涌入庭院,一睹它们的风采。在暮色中,许多人第一次从内部看到了灯火通明的金字塔。之前,夜幕降临后,博物馆前总是一团漆黑阴森,现在,这些陈旧的表面在600盏聚光灯的照射下闪闪发光。
《贝聿铭传》中这样描述当时的场景“此时的贝聿铭,站在人群中,面庞像金字塔般神采奕奕,他告诉记者:‘我一直在等待这一时刻的到来。’”
金字塔建成后,人们对金字塔的狂热崇拜,曾经一度让埃菲尔铁塔黯然失色。巴黎人几乎倾城而出到卢浮宫欣赏他们最新的“纪念碑”。有人曾经回忆说“入口处排的队伍很长,绕着拿破仑庭院盘了两圈。”
不过,这座美轮美奂的金字塔也有一点点小遗憾,“由于巴黎灰尘很大,又有很大鸽子,所以卢浮宫的管理员不得不时常派出一支由登山队员组成的队伍去清洗金字塔呈52度角的表面”。
虽然卢浮宫没有变得像人们预料的那样窗明几净,但却以另外一种方式反映了这个城市光线多变的特征。金字塔的情绪每天都会随着巴黎天空的变化而变化。
“它就像一个活生生的有机体。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金字塔是成功的”。贝聿铭说道。
后记:
5月16日,102岁高龄的贝聿铭先生离世。但他的一座座惊艳世界的建筑,像一个个时光赠予的礼物,永久地留存在大地之上。希望再过百年之后,这一座座别具匠心的建筑,仍然可以为后人诉说当时的故事。
参考文献:
《贝聿铭传》
图片来源:网络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公众号“莫雪的乌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