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豸的法院实习日志

Day 1

去报到,是下午,先做归档工作,了解一个卷宗的构成和排序。

不要小瞧这种貌似机械的工夫。用文档构筑起来的,是一个案件的接近全貌,整个流程走下来,太多细节不可放过。

一边整理一边想: 法官怎么能细阅所有的细节? 在工作量大的院里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因为单是整理,就已经耗时耗力良久。

哎,AI快点来救场吧~


Day 2

法官姐姐昨晚就睡在办公室里。这解答了“法官用什么时间阅卷”的问题。

我查了一下她去年的一个记录,每个月平均结案35-40件。

今天的工作是帮她写一部分文书,主要是整理事实部分。

战战兢兢地写,知道有时会漏看资料里的细节,会责备自己。

用卷宗里的材料,构筑一个故事,必须能自洽! 这比虚构小说还难。因为生活并不是那么逻辑自洽的。

下午听她发了一下小火。原来有些案子要开庭了才发现传票漏寄了一部分!

“做事不细致就是给自己挖坑!”

在更早些时,听她说调解结案的案子一定要所有证据收集原件,不能用复印件,万一有瑕疵,当事人会叨叨个没完! 这是经验之谈,也是碰壁过才知道的,很实际的经验。

工作繁重又不允许犯错——这就是现实。

卷宗里的一个数字,一个符号,都会讲故事。活化到流程里来,就是容不得一点差错。

然而事实是,法庭的背后都是大排档似的忙乱,不会有干净漂亮的时候,不~会~。

所以无论如何小心都不为过的。


Day 3

今天又听法官与人在电话里“吵架”。其实谁都知道要好好说话才容易办事,但是,人总是有情绪的,上了头就不好办了! ……

外人再来投诉一下,整个系统就来个局部振动一下,然后,再归复平静。

日常超负荷运转的时候,掉链子的事常有,此时切忌在外人面前责备自己的队友,“枪口一致对外”才是硬道理。

外人以为法院是个清水衙门,每日端茶看报侃大山,诉讼费又便宜,真以为打官司很好玩呢。其实在幕后,大排档似的忙乱,才是正经日常。

有时候,人们可以欲哭无泪地干活,并非为了奖金,实情不足为外人道。

我在做不伦之设想: 让市场定价把诉讼费用推高起来,多半就起了过滤作用,让法院不那么疲于奔命,顺便让律师赚多点“水脚”,岂不共赢?

然后把AI引入该去的地方,解放生产力。

因为这个想法不够亲民,所以“不伦”。


Day 4

从现有的书面材料中,整理出一个故事来,通过合理的结构,建成一件“法律事实”。

人的有限理性,在这个过程中,真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既然诉辩双方的对抗性都不强,留给法官的工作就陡然增多了: 调查取证的工夫,根本没在有限的预算里面!

仅是查证事实,就该占去大部分精力,然而这可能吗?

总不能葫芦僧判葫芦案。难道要葫芦娃判葫芦案……


Day 5

夜里听一海归教授讲“为什么要学法学方法论”。在法国读的法学博士,报告给大家法国的学习历程。

说是面向律师设计的课程,但讲授的方式,大概跟他在国内大学课堂的大班差不多。

先生呀,要给律师卖课程,外观主义也得做好点儿了吧~

说到底,法律服务是一个市场,法律培训又何尝不是。

而且新生代已经习惯了单纯听课当作培训,迎合一下这个群体倒也不错,能赚钱。

可是,孩子们啊,听课真的不等于学习。


Day 6

国家的法律服务,是难以用市场去定价的,大概就是为什么,不了解的人会以为法院办事很便宜吧。

倒不如说,国家作为一种机构,是必须低成本运营的,然而正是这个要求,使得人力与时间成本高昂。真是个大悖论。

离开办公室的时候,嗅到一丝加班的气氛。实习生可以不用加班,算开恩了。同时深深知道,目前手头的工作,对他们是无可逃遁的日常,对我们则只是“事情”。

或者,能不能这么想: 正因为某种工作是代表国家权力,做这工作的人必须无我。这是对人的特别要求。不然,你以为“吃国家粮”这么好混呀(虽然也真有混的)?

周末愉快~

小豸的法院实习日志_第1张图片
小豸是咱家吉祥物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豸的法院实习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