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任性"的童年时代

           1、锣鼓声打开记忆的闸门

       在叫做儿童节的六月一日里,楼下小学的小学生们敲起的锣鼓声,唤醒了我童年的许多记忆。在那个年代里,我自制了很多玩具,像手枪、弹弓、弓箭、滑板车、取暖小火盆等。今日回想起来,不由得为我们那代人在苦中作乐里自制这样那样的玩具、用具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

                2 自制玩具手枪

       我制作玩具手枪的集中时段在过年前后。那段时间,我似乎不知道玩具手枪所具有的安全风险,心里只是想着一定要给自己制作这样一件辞旧迎新的玩具。于是我用头号洋铁丝弯成手枪的样子,然后用自行车链子做成药管,束上架子车內带剪成的动力条后,一把能将鞭炮中的黄色药剂打响的手枪就制成了。有时,我用木板锯出一把手枪,然后安上钻了眼的子弹壳做药管。我记得那时候要得到一个子弹壳很容易,村里的民兵整天训练打靶,父亲是连长,民兵们打完靶常把枪拿到我家存放,父亲兜里总是装几个捡回的空弹壳,当然,有时,我自已去靶场捡,也能捡到一大把。做木头手枪只要一个弹壳就够了。所以,每每总能剩下很多,供我后来在不再打靶的年代里去做过年期间玩耍的玩具手枪。80后及以后年代里出生的人也许从没做过这种玩具手枪,一是弹壳己很难得到,二是工厂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玩具枪源源不断。它们给小孩子们提供了供他们自由选择的式样繁多的枪支。这在满足他们的需求时,又弱化了他们的动手能力。想想看,现在的小孩子谁能自制出一把玩具手枪呢?

                           3   弹弓

       做弹弓是为了打鸟儿。在那个年代,鸟儿的种类很多(现在却看不到那时的一些鸟儿了),印象最深刻的有野鸡、灰扑鸽、野鸭等,它们常常成群结对地在庄稼地里和食不裹腹的人们争抢口粮。生产队干部要求社员们动用自己的聪明才智驱赶鸟儿。先是许多地里出现了人们用塑料纸等制作的假人,它们确实吓走了鸟儿。但是时间一长,鸟儿们也认识了这些假人只静不动的特征,于是又继续为非作歹,祸祸粮食。经常可以看到,吃饱了的野鸡家族飞离庄稼地的时候,骄傲地"杠杠杠"地叫着,好像在嘲笑人们制作的假人的无效结果。灰扑鸽吃饱后飞起来的阵势更是遮天蔽日,偶而它们的秽物落到人身上,人只能望其兴叹。野鸭阵势也很庞大,云团般飞过头顶,嘎嘎的叫声传至方圆数里。

       在这样的情况下,制作弹弓已成必然。村里的孩子们或在大人的帮助下或在自己的劳动中制作弹弓。制作弹弓的材料多种多样,有用树杖叉、架子车辐条、洋铁丝做弓叉的,有用架子内胎、手扶抱拉机內胎、汽车内胎、鸡肠子(自行车气门嘴上套的细橡胶管)做传力带的,有用雨鞋鞋面、真皮做弹夹的。我那时多用树枝叉做弓把,用架子车内胎做传力带,用雨鞋面做弹夹,这几种材料都不结实,稍一用力不是弹把被拉断或传力带、弹夹被撕裂,于是我很神往用辐条及弹性好、能承受強力的拖拉机或汽车的内胎做弹弓,但这些东西又不能轻易找到,于是有时就把家里架子车上的辐条锯下来,这种行为自然要遭到父母的责备(记忆中,父母从来没有用粗话骂过我们兄妹),但一付自己心仪的弹弓最终还是做成了,内心里还是充满了无限的激动。

       不管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弹弓,质量好坏要在打鸟的事情上检验。我经常拿着弹弓去检验它的质量。当然要说百发百中,那是神话,但我用弹弓吓走鸟儿却是事实,并且有好多次。记忆中,我曾用弹弓打伤过麻雀,然后用泥巴包了它在火上烤,竞给自己过了想吃肉的馋瘾。至于用弹弓打更庞大的鸟儿的事也有过。有一年七月份,天降冰雹,许多野鸡被打死,当我跟着大人去拾野鸡的时候,就带着弹弓,在看到一只野鸡贴地飞翔的时候,一弹发出,竞然打得它被束手就擒。很多时候,我都忘不了那次对大鸟的成功射击。

       日月逝于上,容貌衰于下,在童年时代的渐行渐远中,那个时代的许多事情不断地在我的记忆中复活,为了纪念远逝的年少青春岁月,我愿继续追忆那段颇觉有诗意的时光。

                        4   木猴

        木猴又叫陀螺等,地方不同,叫法不同。我们那里之所以叫木猴的原因可能是制作木猴时,有些人会在上面雕刻或绘制上眼耳鼻嘴,使其像人面又像猴脸。木猴之所以给人带来快乐,在于它旋转起来后的每一步都是扎扎实实、稳稳当当的,它绝不高蹈虚浮。这也是木猴的美之所在。

       玩木猴不需要多大的场地,一坨炕大的地方就可以让人玩得乐不思家,甚至废寢忘食。那时候,我们常将木猴带到学校,它体积小,衣兜里、书包里一装,谁也看不出来。至于抽打木猴的鞭子也不需要太讲究,一根细柴棍,栓上一截麻绳就可以了。课间休息时,校园里、操场上打木猴的男学生很多。这给那个年代匮乏的精神生活增添了一些乐趣。

        在当今这个娱乐方式丰富多彩的时代,玩木猴的人也不少,但常常看到的是老人玩,小孩子却很少。同单元的一位同事说他儿子根本就没时间玩木猴,虽然他给儿子买了一只很精致的机制木猴,但儿子每天的作业很多,还得上辅导班,所以“根本顾不上打木猴。"

        我每次看到一些老汉在东边的区政府广场上打木猴时,就驻足看那木猴的样子,由于它是机制的,自然是很标准的圆柱圆锥的二合物。但我感觉它没有人工制作的那么好,似乎缺少了些灵气。制作木猴是件很简单的事情,用砍刀在镢把粗的棍子上截下两寸左右的一段,然后砍成圆锥状就可以了。我那时在找不下这样的木棍时,竞然给镢头把、锨把、镰刀把等打起主意,有一次,竞真的把锨把用锯子锯了一截做木猴,然后把锨把在土里弄脏,使得父母一直没发现我搞的这个破坏。我之所以用锨等劳动工具的把儿做木猴,是因为它们的材质坚硬,这也是木猴所需要的品质,否则它被鞭子抽打起来后就真的临空高蹈,旋转不起来了。

        岁月如梭飞,岁月也如歌美。当用心去回首旧事时,虽然,我的童年是在饥饿、贫穷中度过的,但这期间一些娱乐活动带给我的快乐却是在没有负累的情况下得到的,所以自然而又率性,不像现在的儿童玩起来时,常要受到学习重压的限制,得到的快乐较为有限。

                         5  铁环

       滚铁环是我童年常有的一种奢望,似乎很久都不能磨灭,原因是铁环难得。有時看到別人有一付滚起来顺畅无

比的铁环,我就羡慕得不得了。

       铁环必须圆,为标准的360°,才能滚起来顺畅无碍,一气呵成。如果接口处焊接时有疙瘩,滚起来便东倒西歪,难以前行。而我既没有滚起来顺畅的铁环,也没有质量差一些的铁环。堂伯在公社的综合厂里当铁匠,我好几次去那里看他打镢头、镰刀、斧头等,就想求他给我打一个铁环。有一次,我给他说了,他却没答应。回家后,我给父亲说了这个事,父亲说:“打铁环要用公家的料,你伯要是用了公家的料给你打铁环,村里其他人也会去,这不是让你伯犯错误吗?他会被批斗的。"听了父亲的话,吓得我再也不敢指望伯父给我打一付铁环了,因为我多次见过村里批斗人的事情,其中的一个人脖子上被挂了一块碎磨盘,一个人被用长刺的藤条打屁股,他们被批斗的场面非常惨烈。

       在这种情况下,我就用铁丝做铁环,做好之后滚起来却坎坎坷坷,我知道是因为我只用了单根铁丝做,所以做出的铁环身子太轻,自然难以前行。如果两股拧在一起,身量增加了,情况会好些。于是,我在原来的铁环上又缠了一股铁丝,做成麻花状。做好后,在院子里滚,还是不能如愿,因为它不光滑,加上也不十分圆,所以才跑不起来。

       在我几近绝望的时候,一个小伙伴滚着的铁环使我看到了希望,因为他的铁环是籀木水桶的铁环。而我家刚好有一担木水桶,每只桶用了三个铁环,由于它们经常漏水,父亲好几回说要买一付铁桶换掉它们,虽然铁桶还没买,但就木桶漏水越来越严重的情况看,它退出我家的生活已是定局。大概十几天后,父亲终于买回了一付铁桶,我迫不急待地从木桶上御下一个铁圈,然后到碾麦场及少有车辆过往的公路上滚了起来。

                         6     弓箭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大文豪苏轼的这几句词是我上小学后在《寒假作业》本上读到的。直觉感到的大气及作者所表达的为国立功的大志使我把这几句词牢牢地记在了心中。很多时候,我都在想象着一个人左手持弓,右手拉箭的那种英武画面。苏轼志在用强弓利箭去杀敌,而我有时候却渴望用它去射杀村子对面山上的一只野兽。我记得自己七八岁的时候跟着父亲去村子对面的山上砍柴时,亲眼看到一只豹子将堂伯放的羊咬死了五六只。那次恐怖的经历使我老有一种要替那些可怜的羊报仇的冲动。当然,我也知道这种冲动不可能实现,一是因为自从那件事之后,咬死羊的豹子再也沒有出现过,就是现在,也没人再见过豹子的影子;二是我也明白仅凭一把玩具就想战胜凶猛的野兽,那是痴人说梦。但在那时起的以后几年里,我一直在鼓捣着这样的一些玩具作力防身"武器",比如前面提到的弹弓,其实我制作它时就有用它防身的目的。一个直接原因是当时社会上流传一个可怕的谣言,有一帮人专门抢男孩,然后把他们的某器官割下来卖钱。村里人对此事很担心,叮嘱年幼的男娃不要和陌生人搭话,不要远离大人的视线。男娃们于是自制起各种防身"武器"来。就做好的"武器"看,虽然显得很可笑,很幼稚,但男娃们却一直在做着它们。

       对于做弓箭的事,父亲有时也帮我做,他曾在兰州当过兵,懂得这种"武器"对于男孩子所具有的诱惑力。他给我说做弓的材料必须硬强,有弹性,最好是醋酸条(一种类似竹子的细长乔木),或者是藤条、树根等。于是我在柴垛上寻找着这些材料,或者时刻注意着什么地方有这样的材料。当然很多时候都能如愿以偿。然后,我就用它们做弓。对于醋酸条那种东西,要让它成为弓,得在火上烧烤,一是这样做它才可以弯成弓,二是弯好的弓才结实,有韧性,有弹性。等把弓做好后就是做弓弦及箭,弦可用架子车后边绑着的刹圈里的细钢丝做,也可以用细麻绳、线绳做,箭杆用扫帚棍或细木棍做。

       当然,弓箭做好后,我并非用它去给那些羊报仇,有时想,自己曾有过的这个气愤也很可笑,很自不量力。而且,专抢男娃的坏人也没遇到。有了这种自省及幸运,于是,我把弓箭就当成了真正的玩具,和伙伴们一起比赛着用它射鸟,或用它射树杆,虽然没练下什么能力,但这却是在那个年代供我们玩乐的方式之一,它使我的童年生活多了一道色彩。

                            7    抓扬

      “抓扬"是一种游戏娱乐方式,现在村里男娃女娃越来越少,所以我每次回去已看不到有人在玩这种游戏。”抓扬"这一名称由两个动词构成,"扬"指把小石子扬起来。但为什么不叫抓石子而叫抓扬?也许是人们觉得前者太俗,没有体现出石子的状态,后者却能表现出来,既展现了一幅动感十足的画面,又具有诗意,从这个角度说,"扬"己有由动词向表状态的形容词转化的特征。

       抓扬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完成,每人都是独立的,是其他人的对手,所以玩这种游戏充满着鲜明的竞争色彩,于是,我童年时经常和小伙伴玩这种游戏。只要有玩兴,就在炕上、地上、桌子上玩。每玩一场下来,参与者都可能是胜者。如果有谁失败,可能是他(她)的反映不够灵敏,或者是右手掌摊不平的原因所致。也就是玩抓扬可以緞炼一个人的反应能力,可以锻炼右手,使其伸展自如。有些人如果左右手都能抓扬,那么他的双手就能被锻炼得异常灵巧。

      抓扬抓的是七颗石子。至于为什么是七颗石子,而不是五颗或十颗,我写这个"说说"的时候想到一些文化人类学家如列维.布留尔、弗雷泽等人的观点,认为这可能与天上的北斗七星或每星期为七天有关,从美学角度说"七"是一个恰到好处的数字,含有不多也不少的意思在里面。在中国,一些典籍说"七"乃“阳之正也"(《说文》),"七"是"天地四时人之始也"(《汉书.律历志》),另还有"七宝"、"七恶"、"七窍"、"七色"、"七罪"、"七情"、“七声(音)"、"七庙"、“七七"等等许多说法,可见"七"是一个很不一般的数字。抓扬中涉及七颗石子的讲究待于进一步探究。另外,七颗石子要求要尽量一般大,便于抓和扬。为此我们便经常去公路上捡石子,那时候的公路是石子铺就的,因此常能捡到理想的石子。但因为捡的人多,捡的次数多,以致越往后越难捡到合适的石子。记得公路养路段的人看到有小孩子捡石子,就严厉制止或令其将石子撂回到路上。

        抓扬的抓法是:第一步,先将七颗石子捏在手里,然后将它们扬起来,石子落下的时候,如果谁能使七颗石子都落在自已的手背上,说明玩者的反应快,手掌展得平;第二步,玩者将手背上的石子通过指头缝向地上漏六个,并且它们不能被漏在六个地方,而要漏成一个两个三个,或三个三个,或两个四个,或一个五个;第三步,玩者将手背上的那颗石子扬起来后,乘其落下的瞬间要将地上的石子抓起来,使其和下落的石子最终都落在手掌心,比如地上石子的格局是一二三,那么第一次扬手背上的石子,可以先抓一,也可以先抓二或三,抓到的石子和落下的石子最终都在手心才算嬴,如有一颗掉了或地上的石子没被抓起来算输;第四步,地上的石子和下落的石子都落在手心后,然后要将它们分离,也就是右手里只能留一颗石子,其余的都要快速倒到左手里,随后,右手的石子扬起后再让其落到手背上,反复前面的第三部,直到将地上的石子抓完为止。

       这是一种既简单又复杂的游戏,既容易又不易的游戏,可以说每一步都充满着风险。比如,第一步就极易出现七颗石子都落不到手背上的情况,第二步会出现手指缝漏不下去石子或漏下去后各自为阵,而不能形成一二三等阵形的情况,第三步也会出现为了将落下的石子接住但却没抓全地上的石子或根本没抓上的情况,第四步也会出现扬起来的石子落不到手背上的情况。所以,玩这种游戏也需要智慧、智谋,它的步骤在诞生之初就已被精心设计好,计算好了,所以透露着严谨和细蜜。

       这种游戏可以不择地而玩,所以我和伙伴们常在课间休息,放学路上,给猪揪草的空隙玩,常常会出现大人找来了我们才会收场的情况。

                          8     跳房

      平时看到院子里的小孩子也玩跳房这种游戏,但仔细观察后发现,他们的玩法和我小时候玩的跳房不尽相同,我们先在地上画一个长方形,顺长平分后,在两边各分出五个格子,即画成一个十格房,然后按规则单腿跳。具体规则一是必须一格一格地将瓦片往前踢,不得越格,不得压线,否则判为失误;二是中途失误,可在下一轮轮到时,从失误格开始继续 往下跳;三是不得在方格内久留。

       曾经看到一篇文章介绍跳房这种游戏还是一个国际性的游戏,很多国家小孩都玩,所以它是一种世界性的儿童游戏。据说在罗马时代遗留下来的镶 嵌地面上就发现过类似跳房子的图案。 我记得当时伙伴们一边跳一边还说到这样的童谣:“扯花布、缝布衫。娶下媳妇不做饭,女婿气得扎鞭杆。媳妇道:鞭杆鞭杆你莫扎,我这就去做饭呀!我不是拾来的,是花花轿儿抬来的,吹着喇叭迎来的,我爸我妈惯下的,你把事情弄清白。女婿听了笑嘻嘻,丢了鞭杆忙作揖:好媳妇,别生气,不要紧,没关系,我一时急躁伤了你,给你买件花绸衣,今后一定原谅你,咱俩本来没高低。”当然,跳房者在说这个童谣期间如果跳出界或者跳错了格子、踩了线都算失败 。

       跳房很多时候由女孩子玩,但在我童年那个时代,由于没有当今的电子游戏等玩乐方式,所以很多男孩子也跳房。对于这种游戏的好处,我觉得首先是增强了我们的体质,使我们平时不得病,其码不像现在的小孩子那样动不动发烧感冒,我们的肢体肌肉关节都具有了灵活性和协调性;其次是培养了我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及机智、果断的意志品质。基于这些好处,我有时候想,假使现在的小孩子都能离开电脑游戏而投身到跳房游戏中该多好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那"任性"的童年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