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创新教育的风口浪尖,你找对路子了吗?

当郑州校长邦教育会展听回来后,有一个词不断的冲击着脑海“stem教育”。以往的经验告诉我,学习不是现有知识体系的感触和共鸣,而是要拥有对未知知识探索的能力。于是我开始了stem教育的探索之路。

一、大势所趋的战略眼光,让你拥有预见未来的远见力。

2006年1月31日,美国总统布什在《美国竞争力计划》,提出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目标之一是培养具有STEM素养的人才,并称其为全球竞争力的关键。

2011年,奥巴马总统在美国创新战略》指出,美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和国际竞争力取决于其创新能力。“创新教育运动”指引着公共和私营部门联合,以加强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stem教育)。

站在创新教育的风口浪尖,你找对路子了吗?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再看看中国2016年教育部出台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推进“众创空间”建设,探索ST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与创新意识,养成数字化学习习惯。

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张丰指出,今后将推进中小学stem教育纳入“十三五”工作重点,加大财政支持。

这一连串的美国国家颁布的文件和中国教育部的政策指向告诉我们,stem教育已经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如何顺势而为,让我们的教育更有成效该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二、深入stem教育,应该找到合适的路径。

STEM是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四门学科英文首字母的缩写。我很喜欢度娘的解释“科学在于认识世界、解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技术和工程则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改造世界、实现对自然界的控制和利用、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数学则作为技术与工程学科的基础工具。”

言简意赅,从科学认识自然规律入手,学习使用数学这样的工具,实现用工程和技术解决改造规律出现的难题。

美国从小学开始就已经大力推广Stem教育,中国也引入Stem教育的理念在大城市的一些高品质小学率先实施。

那家长如何将Stem教育融入到家庭教育中,《美国科学》系列就是再好不过的选择。因为它是Stem教育入门级别教材,并且极富权威性和适用性。它遵照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编写,每个年级分设四大单元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物理科学以及太空与技术。这套教材被美国小学超过40个州在使用,整个系列的作者共有1 5位,多为科学教育领域的教授,可想而知它的权威性和适用性。

最吸引我的不是教材的科普知识和权威性,而是它教会孩子科学的探索模式和思维。它通过指导探究、引导探究和完全探究三个阶段,孩子获得的不只是科学素养与操作经验,还有自主决定探究问题和探究方法的意识与能力。

三、科学的思维模式决定着孩子的眼光和层次。

1、由点及线会让孩子思考前后的因果关系。

能把概念讲清楚,容易被孩子理解,再把概念连成线,知道逻辑顺序和因果关系,真是件挑战的事。《美国科学》这点就诠释的很好,比如《美国科学·生命科学一年级》中讲到生命科学先从生物需要什么,到引导孩子思考植物和动物生活在哪里,再进一步深入到生物的部位是怎么帮助生物生活的,在引导孩子发现动物和植物如何生长和变化,到最后让孩子思考生物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引出食物链的概念。

以问题入手,当孩子弄清了前一个问题后,会用前一个问题的知识去掀开下个问题的面纱,这样不仅是巩固已有知识体系,最主要的是引导孩子积极去使用知识,这样孩子就会沉浸在探索的快乐中,对自己的能力越来越自信,内在的动力也会随之加强。

2、科学探究的过程就应该从指导到引导到完全独立。

用熟悉的知识去探究未知的领域,比如《美国科学·生命科学一年级》中在食物链的探究中先指导孩子思考动物吃什么,让孩子用手工的形式来完成。

图片发自App

然后引导孩子探究如何制作一个食物链模型,用孩子最熟悉的鸟、蛇、老鼠、植物、太阳,让孩子通过自己做的模型给食物链下定义。

站在创新教育的风口浪尖,你找对路子了吗?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最后让孩子完成实验:老鼠如何利用保护色使自己不容易被老鹰发现。图中的实验设计的很符合孩子的心理,用游戏的方式来让孩子知道保护色的威力。

站在创新教育的风口浪尖,你找对路子了吗?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些实验每一步都有具体、简洁的指导方法,实操性很强。最核心的是它的思维模式,从指导到引导到完全探究的科学思维习惯养成,会让孩子不局限于已有的熟悉的舒适区知识领域,会不断想去学习和成长去丰富自己的视野,从而获得学习的快乐。

3、成人需要的是知识,孩子需要的是有趣。

一件事情再科学再权威,如果不够有意思,那对孩子来说,效果等于零。比如在《美国科学·地球科学一年级》里数学的运用方法总会打破常规,出奇制胜。

阅读图表!而且是回收箱里面的废品的图表!让你想想是罐子多还是塑料瓶多,总共有多少件东西可以回收利用,在完成答案的同时不知不觉的提高了数感能力和学科融合的综合能力。

图片发自App

将一个科学问题,用引人入胜,趣味的语言娓娓叙述,不仅需要更加过人的功力,同时还得保有一份难得的童心。正是这种脱胎于人类天性的烂漫童心才是人类最具有原始创新力的源泉。

当孩子沉醉于创新探索的旅程时,他会发现原来科学是这么美,对科学创新的体验将会让他理性与感性并存。

你可能感兴趣的:(站在创新教育的风口浪尖,你找对路子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