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是身经百战的战场英雄,一个是豪门望族的绝色佳人,他们在一起做了不到三年的夫妻,却让这个女人思念了一生一世的情。
1928年,湖南长沙的一个姓王的豪宅内新添了一个漂亮的女婴,她的父母为这个宝贝取名王玉龄。
王家是湖南长沙的豪门望族,小玉龄在父母的呵护下快乐的成长着……
不幸的是,小玉龄的父亲在女儿5岁的时候英年早逝了。
小玉龄的母亲是一个知书达理的传统中国妇女,丈夫走了,她辞退了家中所有的男仆,尽力以妇礼服教导自己的女儿。
“一个女人最要紧的是从一而终!”
王玉龄的母亲是这样对女儿说的……
小玉龄似懂非懂的看着母亲,点了点头……
父亲虽然不在了,幸好有大伯一家。
王玉龄的大伯对王玉龄视如己出,对王玉龄的母亲更是多有照顾。
国家有难,多事之秋……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为了躲避战火,王玉龄随家人离开了故乡长沙,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漫天烽火,国破家亡,百姓受难。
“该死的日本鬼子!”
在那些逃亡的日子里,王玉龄真切地感受到什么叫国仇家恨!
“世上纵有千般恨,没有亡国切齿恨!”
“妈妈,日本人太坏了,我也要为抗战出份力!”
王玉龄坚定地对母亲说道……
“你能做什么呢?什么都不会,去了还不是给人家添麻烦。”
王母笑着对女儿说……
王玉龄沉默了……
是啊,豪门千金小姐,12岁了,连梳头穿衣都要仆人服侍,又能为抗战做什么事呢?
“愿上天保佑我们的祖国吧。”
王玉龄只能双手合十默默地祈祷,祈祷。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了,日本政府投降了。
“祖国万岁!”
整个中国都沸腾了起来……
王家人也高兴地彻夜难眠,热泪盈眶。
“回家了,回家了。”
王玉龄终于可以回到故乡长沙了。
亲不亲 ,故乡人;甜不甜,家乡水。
王玉龄的心像小鸟一样地飞翔在蓝天白云中。
战争结束了,一切都好了。
周末的一天,王玉龄约家里的几个女孩子一起去理发店做头发。
在理发店里,这几个女孩子坐在椅子上,唧唧喳喳地说着说。
只是这些聊天的女孩子不知道的是,有一个身装军装的男人正在偷偷地打量着,观察着……
王玉龄透过理发的镜子发现这个偷看男人……
“这个人真是讨厌,怎么能这么看着大家。”
王玉龄恨恨地瞪了他一眼。
这个偷看的男人不是别人,就是抗战名将张买甫。
张灵甫,一个改变了王玉龄一生的男人。
不久之后,一个姓张的处长邀请王家的女人们去外面吃饭。
王玉龄当然与同家人一起去了,只是她认为这只不过是一场普通的饭局,没什么大不了的。
在席间,王玉龄只顾着自己吃东西,其他的什么都不管。
她不知道除了张处长夫妇,张灵甫也在其中坐着。
“伯母,您多大年纪了?”
张处长笑容可鞠地同道……
“我32岁了。”
王家的大伯母客气地回答道。
王玉龄的母亲没有来吃饭,她认为自己是一个寡妇,不应该参加这些活动。
”我们的张灵甫军长你也有32岁了,你们两个同年的,干一杯吧。”
张处长撒了个谎,张灵甫其实是42岁。
张灵甫脸红了,一直红到脖子。
张处长仿佛没有看见张灵甫的窘相,继续用他那三寸不烂之舌说道……
“我们副军长还没有结婚啊,王太太人手在长沙,老长沙了,你认设好的小姐给我们副军长介绍。”
“那当然,有好的我一定给你介绍。”
大伯母笑着说道……
“你们家有那么多的小姐,也可以介绍嘛。”
张处长故意这么说。
“大的呢,都名花有主了,小的呢,年纪又太多小了。”
大伯母回应说。
王玉龄依然自顾自地吃着菜。
“那就找那个不大不小的嘛。”
张处长一边说着,一边朝王玉龄看。
“这个讨厌的张处长。”
王玉龄是个聪明的女孩子,她当然听得懂这个“不大不小”的意思。
“在家中我不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女孩子吗?”
原来请我们来吃饭是因为这个原因呀。
王玉龄很生气,她真不很生气!
“什么意思。”
王玉龄沉下了脸,一声不吭。
“张灵甫是谁?哦,就是那天在理发店门口偷看我的这个男人,太气人了。”
王玉龄回到家后,满肚子的不乐意。
大伯母告诉王玉龄,张军长可是抗日名将……
“抭日名将就可以偷看别的女孩子了?”
不管别人怎么说张灵甫的好,王玉龄童就是不爱听,也不想搭理这个男人。
张灵甫是谁,他决定的事一定要做到。
从此以后,张灵甫频繁地到王家来,几乎每天都要来,一来就找王玉龄谈天说笑。
“看你这个小女孩能坚持多久?”
张灵甫为了王玉龄,使出浑身解数,从四面八方包抄她。
“其实这个男人也挺顺眼的。”
小女孩终究还是小女孩……
王玉龄渐渐地不再拒绝张灵甫了,她爱听他讲故事,讲每朝每代的文化名人,野史传奇。
“原来张军长还是北大的高材生。”
王玉龄的心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水到渠成,托人保媒。
张灵甫向王玉龄求婚了……
“不,我的女儿不能嫁给军人。”
王玉龄的母亲坚绝反对这门亲事。
谁都知道军人的命不是自己的,更何况这个男人比我女儿大了24岁。
“我己经是一个寡妇了,我不能让女儿走我的老路。”
王玉龄的母亲哭了……
“王老太太,你放心,抗战结束了,不打仗了,军人的命是自己的了。”
媒人信誓旦旦地承诺着……
“抗日战争胜利了,国家太平了,不打仗了?”
真的是这样吗?
王玉龄的母亲是一个本份的妇道人家,她自从丈夫走后就吃素念佛,不理俗事。
“也许真的是这样的吧。”
王家答应了张灵甫的求婚。
王玉龄见家人都应允了,自己也就没话说了。
“这个男人真的会对我好吧。”
就在张灵甫与王玉龄准备结婚之际,一张升迁令让王家人不安了。
张灵甫被提升为74军军长,即刻前往南京报道。
一切都来不及了……
张灵甫与王玉龄在上海匆匆地举行了婚礼,王玉龄穿着大一号皮鞋,张灵甫穿着借来的西装。
列车飞驰,洞房花烛,互诉衷肠……
“如果当初我偷看你,你对我笑了,我就没兴趣了,幸亏你瞪了我一眼。”
张灵甫笑着对妻子说……
“你臭美吧。”
王玉龄也笑了……
这一年张灵甫42岁,王玉龄17岁。
1945年8月28日,国共在重庆签订了《双十协定》。
和谈成功了,这样可好了。
王玉龄与她的母亲及家人都放心了。
老夫少妻,情意浓浓……
张灵甫教王玉龄骑马,他驾着马在前面跑,王玉龄的马在后面追。
“别跑得那么快。”
王玉龄骑着马大声喊叫,张灵甫回头对她笑一笑……
“你讨了一个好老婆,这比什么财富都重要,我要讨饭的话,我老婆可以给我拿碗。”
张灵甫搂着小娇妻,柔声细语地说道……
王玉龄倒在张灵甫那宽厚的臂膀上,满心欢喜,情深意切。
“你讨饭,我也随你。”
当然,夫妻之间不可能一直这样的和谐,平静的水面也会起波澜。
有一次,张灵甫与王玉龄因误会而闹矛盾,王玉龄一气之下说要与张灵甫离婚。
张灵甫着实给吓坏了,这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竟站在妻子面前,向她赔礼道歉,还敬了军礼……
“玉龄,假如你真的离开我,我宁可老死山沟。”
王玉龄见丈夫这个样子,真是又好气又好笑……
“我又不是你的上司,跟我敬什么礼呀。”
“玉龄,你不原谅我,我手就不放下来。”
夫妻俩相视一笑,风平浪静。
“我们永远不分离。”
永远不分离,永远是什么呢?
1946年8月,张灵甫接到命令,率部队出南京投入华东战场。
为什么又要打仗了?
军令如山,军令难违!
王玉龄此时已身怀有孕,她像平常一样为丈夫打理行囊。
“我丈夫不久后便会回来的。”
王玉龄很放心很放心,丈夫身经百战,不是活得好好的吗?
张灵甫走了,他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家。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王玉龄经常收到丈夫的来信,在信中丈夫说的很轻松,还设计了家中的花园,告诉妻子什么时候该种什么花。
“我应该去看看他了。”
1947年的春天,王玉龄去前线看望丈夫。
当时的王玉龄已经怀了9人月的身孕。
张灵甫依然显得十分的轻松,他像哄小孩似的哄着王玉龄。
19岁的王玉龄甜甜地睡了,什么是忧愁,她不知道。
忧愁就要来了……
王玉龄为张灵甫生了个儿子,张灵甫打电话来乐得合不拢嘴,还问妻子讨儿子的照片寄给他。
只是,从那之后,张灵甫再也没有打过电话回来。
“这是打仗,一两个月没音讯很正常的。”
周围的军官太太都这么说。
王玉龄安心地在家做着月子。
几个月后的一天,张灵甫的部下杨参谋找到了王玉龄,一进屋就一下子跪倒在她面前。
“灵甫,他怎么了?”
王玉龄的心在发抖……
“张军长在孟良崮以身殉国了。”
杨参谋哭着拿出了张灵甫写给妻子的绝笔信。
“不,这不是真的,我不相信。”
王玉龄一直不肯相信丈夫真的离她而去。
但是周围的人都告诉她这是真的。
王玉龄抱着年幼的儿子欲哭无泪……
“可怜的孩子,刚出生就没了父亲。”
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呢?
王玉龄的母亲更是痛不欲生,母女两代皆是如此,这是为什么呢?
“为了家人,为了儿子,为了丈夫,我必须活下去。”
1949年4月,王玉龄带着孩子,母亲来到了台湾,之后又远走美国读书打工。
这个昔日的豪门千金小姐放下了所有的架子,一切从头学起,一切重新开始。
1953年,王玉龄考入美国纽约大学学习财会,她上午做文秘工作,下午和晚上到大学听课。
为母则刚,为母则强!
日以继夜,不辞辛苦,勤奋努力。
王玉龄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
毕业后的王玉龄先在罗斯福医院任会计两年,后又在朴拉沙饭店(五星级饭店)工作三年,最后在美国航空公司工作二十一年直到退休。
王玉龄的儿子在母亲的培养下,品学兼优,事业有成。
只是,如果灵甫还在那该多好呀!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世上之事总无十全十美的。
王玉龄自从丈夫去走后,孑然一身,只有思念陪伴她。
“为什么我从来没有对灵甫说,我爱他呢?”
王玉龄总是这么悄声问自己。
“请叫我张王玉龄。”
无论在什么地方,王玉龄最喜欢大家这么称呼自己。
半生缘,一世情,一生爱,永无休。
作者简介一一婉儿(婉㚥):一个喜欢读书,痴迷历史的女子,爱写文章的小女子。什么是好文章,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写文章就是写自己想说的话,想写的事。这就是我,一个尘世中的俗人,何愁深谷空,幽兰自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