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看了三次《放牛班的春天》,一如既往的喜欢还有感动。它就是具有吸引人眼球感动我们的魔力。
在这个充斥着商业电影的时代,有些电影可以单纯作为一个故事来看,当成是娱乐生活的一部分。
爱情电影给人以怦然心动的触动感,警匪片给你紧张刺激感,文艺片也许是带给你昏昏欲睡的感觉,而教育片往往是发人深省,给人以深刻的心灵的震撼。
虽然每部教育影片具体反应的问题不同,但是总的说来教育片最大的目的还是想让人看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让老师们或者是家长们从中发现自己的角色作用,从中得出启发,以便更好地为孩子学生的教育而服务。
譬如《放牛班的春天》,看完之后有些人会很有意识地把它当作故事中的故事去看。
假如我们是影片中的老师,面对调皮得仿佛真的没法子教导的学生,你要怎么办?是选择继续面对还是转身逃避离开?放牛班的春天在一定程度上真的可以引发思考,得到想要的答案答案。
很想谈谈这部电影的名字《放牛班的春天》,法语电影,不知道les choristes在法语里是什么意思,照理说电影里的那个学校叫池塘之底,与什么放牛班没有关系吧。
查了一下资料,有个说法是说放牛班在台湾就是初中的不升学班,是专门给那些被认为没有出息的差生开设的班级,而且放牛班制度却是受唾弃的。
有人说好电影是不需要斤斤计较它用的什么名字,可我觉得名字一直是一部电影浓缩的精髓,这个名字很贴切也很有趣,哪怕放牛班本身的含义不好,可是它迎来了春天,得到了希望,就是最美好的结局了。
本故事利用回忆的展现方式,让主人公,已经是垂暮之年的莫朗奇还有派皮诺的回忆来重现了他们当年在“池塘之底”的经历。
“池塘之底”,一所有着监狱模式的学校,里面都是调皮捣蛋不听话的学生,这些学生却也形同于被关押的犯人,被校长制定的“action”or “reflection”的制度死死地束缚着被虐待着。
故事以学监马修在池塘之底的经历为主线,突出了池塘之底学生的调皮捣蛋却不失天真可爱,无论是“天使面孔魔鬼之心”看起来自卑又敏感的莫朗奇还有等待星期六的小孩派皮诺。
同时,也突出了马修对音乐的热爱与执着,对他的梦想的坚持,对这群被称为无可救药的孩子的耐心与期待;突出了校长的残忍与暴戾……
莫朗奇,具有音乐天赋的小男一号,他的出场“惊艳”了我们,前任的学监说他是天使面孔魔鬼心灵的小孩,天使面孔我赞同,可是为什么会把他说成是怀着魔鬼心灵的人,他再捣蛋也不过是个叛逆的孩子。
幸运的是,他遇到了自己的伯乐马修先生,他也曾叛逆过,可谁又不曾叛逆。
派皮诺,最是可爱天真的小孩子,每个星期六都在门前等待来接他的父母尽管他知道不会有人来。那算是生生不息的盼望吧,人生总归要留一个念想给自己,让自己快乐度世。
他是最可爱的,也是幸运的,后来他被马修收养了,实现了他的星期六梦想。
马修,不可否认是一个好老师。
他善良有耐心具有一个优秀教师的所有品格,好在能理解开解学生。
记得他写了音乐准备组建合唱队的时候,小小的派皮诺说自己不会唱歌,马修反而找事情给他做,比如指挥杆就在眼前,可是为了让派皮诺觉得自己是其中的一员,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他很隆重地让派皮诺帮忙做这个做那个,他的善良与耐心让我无比感动,可以说是兼济天下的缩小版吗?
很讨厌那个残暴自私的校长,他真的以为自己是专制的皇帝吗?虽然蒙东看起来很可怕,可是如果不是他的狠毒与残忍还有冤枉,也许蒙东不会放火烧了池塘之底。幸好,他的暴行被世人所知,孩子们也得到了解放。
很喜欢放牛班的春天,其中有感到有快乐,夹杂着忧伤。耳边仿佛响起了那首孩子们合唱的优美动听的天籁,听了有种说不出的震撼。还记得孩子们与马修告别时候挥动的小手还有漫天飞舞的写着感谢语的纸飞机,感动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