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漫王》:致不忘初心的奋斗者

《爆漫王》是一部除二次元读者以外,普通读者也能看的优秀漫画。
《爆漫王》:致不忘初心的奋斗者_第1张图片
《BAKUMAN》第10卷封面

《BAKUMAN》(バクマン。),一般译作《食梦者》或者《爆漫王》,是于2008~2012年连载于《周刊少年Jump》的另类热血漫画,之所以说另类,是因为其采用的并非一般少年漫画的冒险、战斗、体育竞技等常见套路,而是相对较为写实的题材:漫画家的故事。该漫画的作者有两个人,原作是大场鸫,作画是小畑健,他们俩的上一部合作的作品就是著名的《死亡笔记》(呃,你说你没看过?那我为你感到十分遗憾,你错过了一部非常精彩的经典作品,而且现在想补也不太容易,因为在国内已经被广电总局封禁了[摊手])

《BAKUMAN》的故事主线非常简单,一位名叫真诚最高的少年,小时候就有画画的天赋,并且很崇拜他的身为漫画家的叔叔,可叔叔的过劳死为他的梦想蒙上了阴影,被深埋心底不再提起。但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受到同班同学高木秋人的盛(wei)情(bi)邀(li)约(you),两人最终立志要成为《少年Jump》杂志上最受欢迎的漫画家。而真诚最高甚至还与他喜欢的女孩亚豆美保立下约定,待他们的漫画被动画化推出时,她将担当女主角的声优。于是,两位少年开始不断地创作,在此过程中,结识了一群既是对手、更是伙伴的漫画家,在你追我赶的竞争中、在起起落落的读者反馈中,不断地成长并攀越巅峰。

就是这么看起来平淡无奇的写实题材,作者却依然画出了少年漫画该有的热血感,而正因为写实带来的真实感,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容易受到感染与鼓舞,“我有什么理由不努力”的情感油然而生,实在是莘莘学子与迷途青年的必备良药:)

《爆漫王》:致不忘初心的奋斗者_第2张图片
出自《BAKUMAN》第162话

少年Jump

《BAKUMAN》的故事舞台是少年Jump,少年Jump即日本漫画杂志《周刊少年Jump》(週刊少年ジャンプ),是由日本集英社发行的漫画周刊。在少年Jump上连载过的著名作品数不胜数,比较经典的如《阿拉蕾》、《七龙珠》、《圣斗士星矢》、《灌篮高手》、《幽游白书》,以及最近10年来有名的“死火海”:《海贼王ONE PIECE》、《火影忍者》、《死神BLEACH》,我相信这些作品即使不关心动漫的人也曾有所耳闻。


《爆漫王》:致不忘初心的奋斗者_第3张图片
周刊少年Jump(2011年第05-06期合并号)封面

少年Jump创刊于1968年7月。创刊时,市面上已有两本销量近百万的同类杂志《少年 Sunday》和《少年 Magazine》,但几十年之后的今天,少年Jump已经以绝对的优势占据三大少年漫画杂志之首。 少年Jump的关键字是“友情”、“努力”和“胜利”,所有得到连载机会的作品都必须宣扬其中一个,据说这三个词来自日本战后对儿童调查的结果:“最打动内心的词是努力,对自己最重要的词是友情,最喜欢的词是成功”。因此,连载漫画基本上都不外乎格斗、动作、喜剧、体育等较容易彰显热血的题材。不过为吸纳多元化的动漫社群,亦加入了科幻冒险、恋爱、社会话题及纪录形式的新兴作品。

少年Jump上的漫画创作

少年Jump上的每一期漫画连载基本上遵循这样的创作流程:作者先创作分镜稿,即草稿,给到责任编辑,与编辑一起讨论修改后,画成原稿,再进行一次修改后形成终稿,然后进入校对、付印、运输、发售。其中,如果作者是原作+作画二人组合,则在分镜稿之前还需要原作先创作故事剧情,比如《BAKUMAN》漫画中负责原作的高木秋人就先写出小说形式的原作,而《BAKUMAN》真实的原作大场鸫则是以分镜稿的形式提供原作,责任编辑确认剧情编排OK后,再由作画者创作正式的分镜稿。比如下图是《食梦者》的二次分镜稿创作以及最终原稿的对比:

《爆漫王》:致不忘初心的奋斗者_第4张图片
食梦者第1话和第164话的大场鸫vs小畑健分镜稿,可以看出小畑健的分镜稿越画越潦草了233)

少年Jump最大的特点是奉行“问卷至上主义”,即以读者反馈调查结果来决定所有作品的命运。具体规则是以新连载登场后的十期为基准,综合期间每一期的读者意见,再以此决定作品命运。若人气指数持续排名末端,不管作品质素如何都会被腰斩,让路于新连载,造成了许多只有10至20期的短期连载作品。此规则是少年Jump的特色,其实就是把“Customer Obsession”发挥到了极致,但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很明显:为了保持作品排名,作家们每一周的连载都充满了压力,因此有不少知名作家如井上雄彦(《灌篮高手》作者)、车田正美(《圣斗士星矢》作者)等选择离开少年Jump、转战其他杂志。另外还有一个副作用是编辑部会想尽办法要求人气作品的作者延长作品的生命,这容易造成一些高人气的作品在后期发生剧情拖沓甚至崩坏的情况,比如《死神》《火影忍者》就是其中的例子——类似这种情况,各位美剧粉是不是也似曾相识:)

一个朴实的道理

一千个观众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实就是说不同的个体由于思想、经历的不同,对一部作品产生的见解或者感悟也不一样。作为一个互联网人,我看到的是责任编辑与漫画家们其实也像互联网行业的产品经理和运营一样,对漫画作品进行着产品运营。比如,读者调查统计排名这个制度本身,就是在以一种量化的手段(KPI)去衡量作品的效果好坏;再比如,在开始一部新的连载漫画之前,会先提炼出一部短篇漫画,来测试读者的反应,这不就是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最小化可行产品)的做法吗?还有,漫画虽然是一个创意性工作,但也有一些套路可循,比如给人物安排一些口头禅或经典台词,从而加深读者对该人物的印象:

《爆漫王》:致不忘初心的奋斗者_第5张图片
出自《BAKUMAN》第63话

但是,作品中反复强调一个观点:一部漫画能否连载、能否长期连载,只取决于作品本身是否足够有趣。比如上图这个情节中主角与责编所讨论的漫画,虽然运用了很多技巧和套路,但该作品却一直无法成为最具人气的佳作。“有趣”就是一部漫画作品的灵魂,是决定其成败的根本。

《爆漫王》:致不忘初心的奋斗者_第6张图片
出自《BAKUMAN》第11话

小米联合创始人刘德曾经说过:“我们做任何行业,都要把这个行业的本质看清楚。因为只有当你知道它的生意本质的时候,才能掌握住节奏。” 其实很多事情都是这个道理:做产品,如果不能真正满足用户的刚需,那么再多的运营手段也无法把它推上更高的台阶;做管理,如果不能专注于为团队带来进步,那么再多的文化氛围建设也只是金玉其外;做人,如果没有一份真善美的内在,那么即使能赢得一时,也无法赢得一世。

这些种种的“本质”,其实就是“根”。这里虽然不是很合适,但我非常想引用我所喜爱的一部科幻小说的句子:

对有一些东西是不应该过多地讲求回报的,你不应该要求它们长出漂亮的叶子和花来,因为它们是根。

—— 《伤心者》,何夕,2003年

《BAKUMAN》中的争议点

对漫画创作方式的探讨

《BAKUMAN》中有一个最具“反派”意味的人物,名叫七峰透,是一个聪明的年轻人,他使用类似众包创作的机制成功赢取到Jump上的连载机会,对传统的责任编辑与漫画家共同创作的方式发起了挑战。

虽然在《BAKUMAN》中,七峰透由于主角的反击造成自己心态的崩坏最终失败退场,但不得不承认他的这种创作方式其实有一定的可取之处,而且从整个故事情节来说,七峰透的败退是有些突兀和匆忙的,我大胆猜测这其实是《BAKUMAN》的原作大场鸫对漫画创作方式的演变所作出的假设性探讨

另外,这些相关情节里面也隐隐透着对问卷至上主义的质疑。正如前文所述,现实中的问卷调查制度一直备受质疑,也被批评为是把漫画家当做消耗品的制度。《BAKUMAN》中对无法再画出畅销作品的老作家也有令人唏嘘的描写,但只是点到即止,并没有深挖,可能是因为《BAKUMAN》就是在少年Jump上连载的,大场鸫也不好意思拆人台子吧:)

偶像文化现象

作品中的女主角亚豆美保是一名偶像型声优,因此在作品的最后部分也对偶像文化进行了一些探讨。

“偶像”在中国可能只是表示“受欢迎的艺人”,无论是天王还是小鲜肉,都能称之为偶像。但在日本,“偶像”是一种正式的职业,专指那些没有特别出众的专业技能、依靠自身魅力为卖点的年轻艺人,这里的“自身魅力”并不完全是外表(甚至有时候外表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还包括综艺才艺是否讨好、性格是否让人亲近等各种因素。总之,就是有别于高高在上的“明星”,是亲民可人的“偶像”。

日本偶像文化最典型的代表就是AKB48了,她们有一条最有名的规定就是团员被禁止谈恋爱。因为偶像一旦宣布恋情,就会造成极大的人气跌落,无数粉丝会做出砸CD、烧海报等过激行为。想了解具体情况可以看看知乎上的一些探讨:日本和中国的偶像团体中的规定「恋爱禁止」是否有意义,其存在目的是什么?  反正我是能理解但不太能接收这些过激的粉丝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恋爱禁止”这种畸形的制度的了,可能大场鸫也不太喜欢(当然也可能是由于剧情效果所需),还让男女主角与这些粉丝“对抗”了一番。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偶像文化目前在中国也有蔓延迹象,比如各种小鲜肉、TFBOYS、SNH48走红,这些文化现象后面是否隐藏着社会和经济的问题,是值得深入思考的。

结尾

以上就是我对《BAKUMAN》的介绍。这部作品,我认为即使对二次元、对动漫并不感冒的人,都能一看。不知这颗安利你是否受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爆漫王》:致不忘初心的奋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