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药很苦,但你完全可以不用把苦留在舌尖上

这两天,娃病了,为娘衣不解带、通宵达旦地伺候着,心碎又心疼。

孩子生病比自己生病还要遭罪千万倍。这样的感慨恐怕只有亲历才能发自肺腑。

然,最揪心和曲折的过程恐怕要属吃药了。尤其是喝汤药,成人尚且哼唧哼,何况一个不到3岁的孩童?

小家伙3天高烧不退,最高达到40度,身体在与病毒的激烈搏斗中挣扎和煎熬着。几番萎靡昏睡,几度医院疾驰,总算逐渐好转,可是咳嗽和炎症还需要中药慢调。

这对我们来说真是个巨大的难题!

当他还是个宝宝的时候,1岁左右吧,也曾喝过几次中药。那时候,他人小反抗能力有限,即便张牙舞爪,只要我们抱得紧紧的,喂药器完全能够解决问题了。

有的时候,我一个人喂药,找一条秋裤,狠狠心,把小宝贝来个五花大绑,也能凑合搞定。

但是这次,可真是没那么容易了。小家伙长大了,反抗也更加有劲儿了。我和他爸俩人给他灌药,居然按不住他,第一天喂药以失败告终。

儿,药很苦,但你完全可以不用把苦留在舌尖上_第1张图片

第二天一早,他爸上班去了,喂药的艰巨就落在我一个人身上了。我想,来硬的,我也不是小家伙的个儿。还是试试怀柔政策吧。

我尝试和他沟通,语重心长地解释为什么要喝药。可是,小家伙似乎一点也听不进去,只是拼命地一边哭嚎,一边在有限的空间尖起两只小耳朵四处逃窜着。

道理没得可讲了。我一把抓住他,夹住他的腿,压住他的胳膊,准备强行灌药。一边灌,他一边哭,药也不住地往外淌。

就在我犯愁这药又白喝了的时候,小家伙投降了:我自己喝,我自己喝,你放开我!

我解放了他,然后他拿起小药杯,真的喝了两口。然后,他抿着嘴,皱着眉,说:苦~

我说:妈妈知道药很苦,你现在喝药,就只喝三天,病也会很快好起来,你就不用再受苦了。如果你现在不喝药,病就不会好,也许喝药的时间会越来越久,药也会越来越苦。你比较一下,你觉得哪样更划算?

小家伙听懂了,抽泣着,又喝了两口。

此时沟通还是有效的,于是我继续鼓励:妈妈给你的药里调了蜜,已经减轻了苦,其实苦里是有甜的。在你舌尖上的是苦,在你喉咙里的是甜。

小家伙很委屈,抿着抿着,又一次说:妈妈我不想喝了。

但我认为我们还有可以商量的余地,继续说:你可以不去品尝它的苦呀!一口气喝下去,喝的越快,你越不觉得苦。如果你还是这样一小口一小口,它在你嘴里停留的时间越久,你越觉得苦,就会越害怕。

我怎么觉得我越说越有哲理了呢,呵呵。但是,孩子的理解能力不可小觑,他真的就连续喝了几口。

其实就三小杯药,他居然第一次主动喝下去了。

到了晚上喝药的时候,我对他说:咱们该喝药了,你自己喝还是我帮你喝?

他显然很懂我“帮”他是个什么意思,很肯定地说:我自己喝,你不要压我。

喝药的时候,虽然几番犹豫,几番挣扎。但早上同样的话再说一遍,他还是会接受和照做。

我也有所顿悟:原来在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特定的沟通密码。如果亲子问题解决起来很困难,那一定是因为输入错了密码,导致沟通方式和内容与成长阶段不能一一对应。

一个简单的喂药过程,1岁以前我们用的是喂药器,3岁我们还在用喂药器+武力,这就是密码输入错误。

我们没有尝试认真沟通,因为我们不相信孩子有能力接受沟通过程。甚至我们想过欺骗孩子:这不是药,只是一杯热巧克力。也曾说过“如果你喝完药,我给你任何你想吃的东西”等等。

儿,药很苦,但你完全可以不用把苦留在舌尖上_第2张图片

有的时候,我们武断地认为孩子还小,道理是讲不通的,讲了他也听不懂。但其实,是我们主动放弃了亲子沟通的机会,还给孩子扣上了不懂事的帽子。

因为,我们从来没有从孩子的心理发展看问题,没有用耐心和爱心真正去了解过孩子的内心世界,又怎么可能去对症解决问题?

即使再小的孩子,也有被尊重和被理解的权力,是我们把孩子当作人的权力。哪怕是一个月子里的小婴儿,也有对世界感知的能力,他可以通过接近他的人的声音和力量,去判断这个人是否友好,是否可以给予他帮助。

所以,无论多么小或者多么大的事情,我们都要原原本本解释给孩子,尽可能用孩子成长阶段能够听得懂得语言,但永远不可以糊弄孩子,欺骗孩子。

孩子需要的不过是理解是支持。当我们用平等和尊重面对孩子时,孩子也会非常认真给予同样分量的回报。

在心理层面上,不要把孩子当作孩子来对待。也许,当我的孩子遇到挫折时,我又可以用吃药打个比方,告诉他:

人生之挫折如身体之病痛,一剂良方可以帮你熬过困境,却免不了吃苦。但你也许会遇到贵人如苦药中加蜜,让你苦后回甘。即使没有蜜,只要是良药,你也完全可以一仰脖,而不必在意舌尖上的苦。

你可能感兴趣的:(儿,药很苦,但你完全可以不用把苦留在舌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