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问孔祥东:一场只有开始,没有结束的音乐会。

十问孔祥东:一场只有开始,没有结束的音乐会。_第1张图片

音乐圈里有个一袭白袍,弹五弦琵琶的鹤发老人,也有着一身黑衣,手短小如莫扎特,却琴声如流的钢琴演奏家。他两站在一起,倒颇有点黑无常白无常的味道。

上午十一点许,一行人扛着机器,咯噔咯噔上了这后者孔详东老师上海某接待处的大楼,因为都显着精神饱满容颜焕发,就并未像熬夜的澎湃记者一样,被他好心规劝而闭了门。(具体新闻事件,请搜索“孔祥东为什么拒绝了澎湃记者的专访”)

一小时以后,采访顺利告终。最后,他双手启琴,闭上眼睛深呼吸,为此次的专访即兴创作了一首乐曲。“只要我想,可以一屁股坐下去,一直弹到晚上”孔详东解释道。不用大脑去设计与构建,而把一切交给手指,就是他现在的状态。

这一种三十多年以后的自如与洋洋洒洒,多少让人想到卡尔维诺说过的一个关于庄子的轶事:“庄子多才多艺,也是一位技巧精湛的画师。国王请他画一只螃蟹。庄子回答说需要五年的时间、一座乡间的住宅和十二名听差。五年以后他还没有动笔,说:‘还需要五年。’国王同意了。在第十年的年底,庄子拿起笔来,只用了一笔就顷刻间画成了一只螃蟹,完美之极,前无古人。”

那么,这一小时的专访,究竟能否把这位当代音乐名家的思想与观念,尽可能以最大程度与维度地真实展现出来,就请看下边的十问。

内容为“大家的大家”对孔祥东的专访

1. 您理想中的音乐会,在这个时代是什么样的?

我理想中的,也是我要开音乐会的名字叫做《孔详东弹琴说爱》,今年下半年会与大家见面。

它有开始的时间,却没有结束的时间。它不仅仅是安静地演奏,是音乐与语言的结合,两种语言合而为一所向披靡。它是互动的,是以社交媒体为基础重建的一个崭新的音乐会。所有的节目单宣传全部数码化,也不象传统的音乐会不允许大家拍照,我会让每一个人拍照,规定他们带什么设备来,拍多少张照片和分享多少次。最后,现场没有舞台,演奏者我,是和观众是平视平行的,没有高与低的差别。观众不求多,我求精,他们围坐在钢琴边上,不会超过两三百人。每一个参与的人都是表演者,不再只是我一个人去承担表演空气中的压力。

艺术是以创造为生的象征,而不是以重复作为存在的理由。以往的音乐会,都是从头到尾弹唱一个半小时,没有人说话,也没有人拍照。结束了,就回家睡觉。但是,就像我们从生到死,每一个阶段都在改变一样,其实没有人说钢琴音乐会、古典音乐会必须这样子,法律没有规定过。

2. 在您所经历的演出场所里,给您感觉最好和比较糟糕的是?

我喜欢悉尼歌剧院。1973年竣工时它是帆船的样子,有歌剧厅、音乐厅及中厅大小三个厅,30多年以后,它也依旧是经典。音乐会结束以后,就让人回家睡觉,这是件特别残忍的事。就好像浑身的细胞都燃起来,又突然被扔进冰窟窿里。

我不是很喜欢上海的东方艺术中心,它建立在行政区内,行政区晚上是没有人的,演出结束以后打个的都很难。悉尼歌剧院盖在港口边,听完音乐会,附近都是酒吧。人讲完话应该有一个坡度,不能好像在高架上开着,又直接让你掉在地上。你的情绪应该有一个过渡,才回到安静之中。悉尼歌剧院彻底理解了人与自然的结合点,用了以文明高度为基准的人文观念去做这件事情。

在上海,我最喜欢的是上海音乐厅。明年是我首次登台整整30年的纪念,1986年4月份,我第一次在上海音乐厅举办独奏会。现在的音乐厅,比以前豪华多了,以前它旁边是一个菜市场。我记得去听傅聪先生音乐会的时候,晚上9点半,他正在弹奏肖邦的夜曲,有一个老爷爷,同时也在外面敲着更,完全不知道里面在演奏。我一个耳朵听着钢琴,另一个耳朵听着老先生,想起来,那简直太可爱了,因为那个时代还有人跟你说,小偷要来了,把门关上,而且是唱的歌,还哼着调子。

3. 我们了解到您一直走在音乐的前沿,也很关注科技。其实,现在技术已经在改变音乐,意大利有过一个机器人,它手指弹的速度远远超过人手,美国也做过一个记忆电流的手套,只要睡十分钟再刺激你,你就会弹钢琴,包括现在有很多app,帮助你作曲啊,教你弹奏乐器啊,那么您觉得技术是处在怎样一个节点上,它是否会改变音乐,改变演奏呢?

技术毫无疑问在改变音乐的走向。现在大大小小的演出,都会与科技结合,演唱会已经不再是歌手的问题,台上台下都在演,七八个人,在靠观众前排的巨大的控制台里忙活得很。他们操控着所有歌手的声线、音色,以及曲与曲之间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歌手唱的不准的音,现场都可以调过来。

但技术和音乐是什么概念?是走路与跳舞。你雀跃了,因为你很高兴。今天你订婚了,爱情有果实了,你有孩子了,这是最快乐的,但里面有技术吗?没有,是纯粹的喜悦。在我的字典里面,其实没有真正技术不技术的,我只有一个音乐,爱。

刚刚你说到机器人,在我目前能理解的技术标准上,确实,它们已经很了不起了,将来能否取代我们,我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的。5年前,美国其实通过了一个法案,就是从2015年开始,如果美国卷入任何一场战争,地面战争三分之一的士兵,将全部由机器人来替代。所有美国大片里面关于机器人如何与人类争夺的场面,都将会是现实。美国拍一个科普片,绝不只是为了科普,它只是为了告诉你,到时候你看到这些的时候,不要太惊讶。

4. 您曾说要废掉“钢琴”这一词,是基于什么样的理由?

钢琴融汇了人类第一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综合的智慧,从早期的羽管键琴到钢琴,包括中国音乐书里很多奏鸣曲,协奏曲这些称谓,都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日本人翻译后中国人引进的。但后来,日本人又引用了外来语。

我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想法,想跟大家分享。音乐不应该用中文去学习,应该用外来语,母语如果是意大利语,应该用意大利语去学。钢琴这个词应该废掉,除了中国人知道钢琴,没有一个国家的人知道什么是钢琴。跟任何国家的人交流,你说piano它知道,你说钢琴它不知道对不对?那我们学钢琴干什么?音乐绝对不是跟自己交流的东西,音乐是跟人类交流的。

所以,中国音乐家在今天跟外界进行嫁接或交流时,都有非常多的困难。打不通这个屏障,关键在于语言。到今天为止,我明显看见我在中国所有学的音乐知识,到美国要重学一遍,由于语言的障碍,形成了心里的障碍,由于心里的障碍,我们又固步自封。你去看看美国好声音,有时随便一个打扫卫生的人都唱得很好。不在于工种,在于普及化的音乐接受程度。这些知识不是知识是常识,我们要把知识化为常识,这样我们的知识层面就又进一步。

我最大的欲望。就是让钢琴不成为钢琴成为音乐,大家对钢琴的理解不再是钢琴,这个词可以消失掉了,让piano成为我们谈论钢琴时专用的语言。让音乐回归本真。

5. 手指短小的人也能演奏好钢琴吗?

(伸出手示意)我是你们所知道的中国出名的钢琴家里面最小的。很简单,我多练点时间,动脑筋。人家一个手弹上的,我分两个手弹,实在不行把鼻子放上去。

6. 您和我们谈了不少您的音乐观、人生观与宇宙观,我挺好奇,您是怎样在您的人生当中,逐渐形成这些观点的?

学习,我无时无刻不在学习。对时间的迫切感,我是超乎常人的,从十二三岁起,我就意识到生命的短处。我觉得我的学习方法真的是蛮难能可贵的,自己必须夸自己一句,我无时无刻不在学,跟每一个人都在学。我偷学,明着学,跟你打招呼学,不跟你打招呼学。我生命当中没有一天是不在学习的,我每天闭上眼睛之前,一定会想一件事情,我今天学到了什么?这个习惯到现在还是这样子。我会把苹果软件,学习掉将近100万个,到现在的下载量,还是每天将近100个软件。

7. 您提到了用iPhone及iPad的音乐学习软件,能介绍一下吗?您觉得它们的可取之处在于?

比如这款我自己也在玩的Thumbjam。这是音乐初学者、爱好者以及专业音乐工作者都能用到的一款软件。它提供三十种乐器,效果“弹”出来,有时候和真实的乐器相比是一模一样的。比如苹果手机里有一个陀螺仪,可以控制声音的大小。并且,里面有很多模板可以复制,有很多节奏型和事先预设好的东西,比如专门贝司的波音等等。

音乐App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能让人变得自信。一个有自信的人与一个没有自信的人,他们在人生道路上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

小提琴可能练两三年才能拉准音,手指在手机上一动,就能拉出颤音;小孩生来就能用最简单的一个手势,完成在钢琴上所有的跑动。手机上的音乐软件,把这些技术性的东西全都砍掉。人类对知识的接受,从A、B、C一步步,变成从A直接跨到了C。

能取代真的吗?我觉得蛮难。但毫无疑问,可以让一大批止步于专业知识以外的人,通过这些软件触摸到音乐。更重要的是,这些门外汉在触摸到音乐这种感觉之后,变得自信了。

以前我们有理想,但感觉很遥远,现在,这个距离被缩短,模糊的场景也被具体化,一个软件,能提供给人类离每个人理想最近的那一座桥,能塑造人的自信,不是很伟大吗?

8. 我看您的精气神特别好,但对于很多的创作者而言,在逆流或者低潮里创作的东西可能会更好,也所谓文穷而后攻。您觉得现在的您,在面临什么逆流或者困境吗?

我最大的逆流就是自己。我是一个特别否定自己、非常不愿意满足、而且确实不太满足于自我今天状态的人。这种否定,在某种程度上挺残忍的:当你一天所有的表面光鲜过去以后,你还愿意自己坐定,去思考、回望、剖析和批评吗?这一直是我自己从里到外希望更换自己,跟上整个时代变换的一个方法。

人性的弱点,大家都有。也许是过多对自己国家的关爱,使得我们会多愁善感一点,而有时候,这些多愁善感在整个社会的漠然之中,又会显得特别突兀,显得你不合群,过多地使用感情。但我的坚持是,我特别喜欢当大家不再做这个事的时候,我在标榜一种该有的状态。

如果我是60岁的话,大家一定会给我盖棺定论很高的评价。现在,我不愿意这样的现象出现,因为我还没有死,而且即将迎来我最精彩的十年到二十年。我认为我的前半生,都是在排练,正式演出现在才开始。确实也如此,因为我在我的前半生演奏别人的音乐,在别人的音乐中寻找自我,通过对别人音乐语汇的了解,慢慢找到了自我。现在,我确立自我,让自我的声音能代表自己,代表这个时代。

9. 对于近期您赶澎湃记者回家的热门报道,您是怎么看待的?

婉拒了一次约定的采访,却成了微信转发的新闻。只不过做出了正常的反应,却出现了不正常的效应。呵呵其实我一直就是我,只是没让人看见真实的我。这是我的不是,会继续跟心走。

10. 最后,可以和我们分享下,您创作的自己的音乐吗?谢谢!

我可以为这个平台和它的读者,专门即兴创作一首。

点击此链接聆听孔祥东为[大家的大家]的读者即兴创作并演奏的曲目。

你可能感兴趣的:(十问孔祥东:一场只有开始,没有结束的音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