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成瘾正式被纳入精神疾病和医疗体系

游戏成瘾正式被纳入精神疾病和医疗体系_第1张图片

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最新一版的《国际疾病分类》(ICD-11),其中最受关注的一个举措是,把“游戏成瘾”(Gaming disorder,也称“游戏障碍”)正式列入精神疾病,纳入医疗体系中。可见,随着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的普及,游戏成瘾不断蔓延,在世界各国已成为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意义也相当重大。

"游戏成瘾"是2017年底,世界卫生组织宣布设立的一种疾病,归类为精神疾病。在2018年新更新的《国际疾病分类》中,专门为"游戏成瘾"设立条目,并明确9项诊断标准,以帮助精神科医生确定患者是否对游戏产生依赖。

游戏成瘾正式被纳入精神疾病和医疗体系_第2张图片

游戏成瘾的症状


WHO表示,游戏成瘾的症状包括:无法控制地打电玩(频率、强度、打电玩的长度都要纳入考量)、越来越经常将电玩置于其他生活兴趣之前,即使有负面后果也持续或增加打电玩的时间。

WHO称:相关行为要持续至少12个月才能确诊,但也表明,如果症状严重,确诊前的观察期也可缩短。

现行标准中一共列出了9种症状,一般要满足其中5项,才可考虑后续判断。

1.完全专注游戏;

2.停止游戏时,出现难受、焦虑、易怒等症状;

3.玩游戏时间逐渐增多;

4.无法减少游戏时间,无法戒掉游戏;

5.放弃其他活动,对之前的其他爱好失去兴趣;

6.即使了解游戏对自己造成的影响,仍然专注游戏;

7.向家人或他人隐瞒自己玩游戏时间;

8.通过玩游戏缓解负面情绪,如罪恶感、绝望感等;

9.因为游戏而丧失或可能丧失工作和社交。

游戏成瘾正式被纳入精神疾病和医疗体系_第3张图片

作为全球卫生趋势和统计的依据,《国际疾病分类》是世界各国的医生用来诊断病症的国际标准,此次增设“游戏障碍”,反映了不同学科和地域的专家所达成的共识,将促使卫生专业人员更加关注此类障碍的发生风险,以及相关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当然,游戏成瘾疾病诊断不能扩大化,广大游戏爱好者大多属于不适当使用,远没有到成瘾性疾病的程度,在临床上这样的病例比较少见,发病率也不会太高。世界卫生组织将游戏成瘾纳入疾病范畴,旨在推动其诊断和治疗的规范化,同时提醒公众提高游戏自控力。

第四十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其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占比为25.4%。更引人注意的是,孩子们的“触网”年龄越来越小。有课题组曾在2010年和2017、2018年分别进行两次采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对网络游戏等成瘾行为有加剧趋势。15~19岁是最易出现游戏成瘾的年龄段,这主要与他们大脑尚未发育完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尚未成熟,自制力较差、好奇心较强,学业、家庭及人际关系压力大等有关系。


游戏成瘾的危害


游戏成瘾的危害极大,总体上看,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严重影响社交能力。成瘾者往往沉浸在游戏的世界里,不愿与人交往;

2、导致社会能力丧失。不上学、不工作,未来堪忧;

3、认知变得固执、偏执,行为怪异。为了网络游戏,其他一切不管不顾,不洗头、穿尿不湿者大有人在;

4、情绪问题严重。很多人伴有严重的抑郁、焦虑等。

智能手机已经深深地潜入到我们的意识之中,三分之二的手机使用者报告说曾经出现过感觉手机振动的幻觉,研究者称为“幽灵振动综合症”。每当电话铃声、提示音或音乐响起的时候,孩子们的头脑就会感到兴奋;他们查看新消息或新帖子时就好像打开礼物一样,多巴胺在大脑内释放,让人感到愉悦。

大量证据表明,网络成瘾和药物成瘾非常相似,吸毒会改变大脑左右半球的连接特征,其他使用多巴胺作为神经递质的重要脑区之间的连接特征也会改变,网络成瘾也具有类似的神经活动特征。不同的是,网络成瘾和药物无关,是纯粹的心理过程。这是一个“心理胜于物质”的典型案例。

大量的临床研究和实践均发现网络游戏成瘾者与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具有较高的共病率。此外,调节消极情绪的能力不足,也是很多网络游戏成瘾者在实际生活中经常报告的问题。

网络游戏成瘾群体在皮层下区域(如杏仁核)和皮层区域(扣带,外侧前额叶)等区域在加工消极情绪刺激、进行消极情绪调节时都表现出活动钝化模式。

网络游戏成瘾者在加工消极情绪刺激、及在对消极情绪进行调节时表现出与物质成瘾者类似的神经活动模式,提示这种加工及调节消极情绪刺激的神经钝化现象并非完全是摄入成瘾药物的效果,而与成瘾本身有关。

如果沉迷于游戏并且上了瘾,对其它事不闻不问,他们的头脑将遭受短期和长期的负面影响。研究者发现,那些每周6天、每天10小时玩网络游戏的大学生,他们大脑中负责语言、记忆、运动控制、情绪控制、目标设定以及冲动、不当行为抑制的灰质区域全都发生了变化。


作为老师和父母,我们能做些什么?


对于网络游戏,一直是家长老师头疼的一件事。我们认为:游戏可以玩,但一定不要让孩子被它控制住,而是要让孩子去控制游戏。

1、家长首先需要“闭门反思”

游戏成瘾正式被纳入精神疾病和医疗体系_第4张图片

有些时候游戏本身是一个“替罪羔羊”,它反映的是亲子关系当中,本身就结下的一些“梁子”。通过游戏能看到,孩子在关系当中所承受的,都是怎样在虚拟世界当中被满足。所以当孩子已经沉迷于游戏,或者说成瘾于游戏的时候,家长在思考自己该怎么做的时候,第一点是要关起门去反思一下,在自己和孩子的这种亲子关系中,是否出现了一些压力或者状况是需要去面对的。

2、家长要帮孩子鉴别游戏

建议父母适当地去了解一些游戏行业的发展,和年轻人的一些语言。包括如何去帮助孩子去选择相对适合的一些游戏。其实,网络游戏也分很多种,这个网上可能有几百万款游戏。有些游戏非常益智,而有些游戏除了宣扬暴力和色情,骗装备的钱之外就真的没有什么好处。

怎么帮助孩子去鉴别这些游戏,也是父母去做的一个功课。

3、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游戏成瘾正式被纳入精神疾病和医疗体系_第5张图片

在玩游戏这件事情上,需要把制定规则的权利去交给孩子,然后把监督执行的功能去留给自己。这个是指,有些孩子玩游戏,爸妈难免会担心说孩子沉溺。我觉得与其把担心闷在心里,不如和孩子坐下来好好聊一聊。跟孩子聊的姿态,可以是:你玩游戏我并不会反对,但是我希望你可以自己去制定一个规则,去更好的进行自我管理。也就是让孩子自己来说,他怎么玩游戏。

4、帮助孩子认识游戏背后的东西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去探索这个游戏背后的一些东西。比如,游戏究竟为什么会让人成瘾,或者说设计游戏的时候究竟有哪些元素是吸引人的。父母和孩子完全可以去讨论这些内容。就相当于你去解剖这个游戏的过程,也能帮助孩子认识到游戏背后的一些东西。说不定,以后他长大真的会去变成一个游戏设计师呢。家长可以在有引导的状况下,和孩子一起去看这些。用一个非常理智化的方式,帮助孩子建立起,对于游戏更加健康的态度。

5、帮助孩子从游戏中学习做一个有趣的人

在有很多企业,尤其是一些年轻的公司在进行游戏化的管理。比如说,员工打卡不再需要考勤机,而是用积分或者说像那种玩游戏的方式来进行。那么,在一个家庭当中进行这种游戏化的思考,父母也是可以去学习和借鉴的。比如说,当一个希望孩子他在学业上取得一些成就的时候,你怎样通过一种游戏化的设置能让他感觉到更多的成就感,或者说在你们的一个沟通过程当中,有没有一些游戏化的元素,让孩子即使到了青春期,依旧觉得你是一个有趣的人。


更多心理学知识,关注微信订阅号小麦心理X(xiaomaixinlix)

你可能感兴趣的:(游戏成瘾正式被纳入精神疾病和医疗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