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家长如何让孩子接触生活了解生活
“爸爸,为什么你赚钱没有别人的爸爸多?”,你要如何回答?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一个人内心世界的形成不是一日之功,所以不管出现怎样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并没有立竿见影的灵丹妙药,没有捷径。和问题当初形成的路径一样,解决也是要根据实际情况,详细了解来龙去脉,综合一个人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多方面成因。
有时候一个人身上可能有几个问题的纠结,需要选择解决的顺序,并对每个问题采取不同的恰当方式处理。一两次谈话也许能醍醐灌顶,但大部分的问题化解却是系统工程,几周,几个月,甚至几年。
如果能对中学生进行一些预防性的心理帮助,则可事半功倍。不必非要等问题严重到一定程度再求助。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品质,不但能让孩子拥有健康的身心,顺利度过青春期,也将伴随孩子的一生,成为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和终身财富。
太熙元年(290)晋武帝司马炎死后,儿子司马衷即位,是为晋惠帝。晋惠帝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昏庸无能的皇帝。有一年闹灾荒,老百姓没饭吃,到处都有饿死的人。有人把情况报告给晋惠帝,但晋惠帝却对报告人说:“没有饭吃,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呢?”报告的人听了,哭笑不得。晋惠帝在“八王之乱”中,被赵王司马伦篡夺了帝位,光熙元年(306)十一月十七日夜里,晋朝皇帝司马衷在长安显阳殿因为吃了毒饼而驾崩,终年48岁。
这是远在一千七百年前的故事,但今天读来依然有趣。经济发展迅速,贫富差距拉开,学生们在学校里上课,出了校门回家,衣食住行被照顾的细致入微,虽然也从新闻和网络上听说这个世界还有贫穷和饥饿,但因为和自己每天的实际生活相距甚远,也就仿佛听书。《增广贤文》里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可是我们如果不了解不参与真实的生活,死读书,读死书,读到死,又有什么意义?学以致用,学而思,思而辩,辩而明才是学的意义。
对生活的真相没有切实的了解,没有发自内心的感触和情感体验,对现实世界的悲苦与幸福感觉麻木,这样的人怎么会关心别人,有责任感呢?不懂得关心他人理解他人,对父母的一切付出也都视而不见,亲子关系的恶化也就不远了。
一个人如果缺乏责任感,不用说到成年后的独立生活,只看眼前就显现出一系列后果,把问题的责任都推卸给别人,怪别人不理解自己,生活上不愿意自理,家务劳动不参与,班级事务不积极,学习更是负担,进而厌学,逃课,贪玩,放任,不以为意,满不在乎,导致更多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派生,恶性循环。
有的孩子上中学后接触面广了,但对接触到的事物没能正面消化,有了种种困惑疑虑,这是正常的,家长通过开放的交谈和疏导,可以帮孩子分析消化。
有的孩子问:“爸爸,为什么你赚钱没有别人的爸爸多?”这真是个很尴尬的问题,听到这样的问题做父母的会不会很生气?但孩子的疑问本身也没什么错,事实如此。
面对孩子,我们是家长,但未必永远是对的,把孩子当成平等的同龄人一样去探讨,他们的领悟能力超出我们的想像。是的,每个人的机遇、理想、条件差别很大,有些是先天差别,有些是后天差别,有些是自己主观努力不够或方法不当,也有些是客观限制或时机不到,人生不是停止的,而是流动的,有一名不闻的人飞黄腾达,也有富甲一方的人瞬间破产,世界的多样性就是如此。你不是最有钱的父母,也未必是最贫穷的,可能事业上不是最成功的,但显然也不是最失败的,而重要的是,你一直在努力,在承担着责任,并付出最大限度的爱和善意,这就是你可以大大方方和孩子分享的。
同时,孩子也是家庭成员,是独立的个体,你可以鼓励孩子将来为家庭做出贡献,通过努力实现财富梦想,没有人就该理所当然的向他人索取下去,孩子也不例外。
所以,要让孩子了解生活的真相,带他们去参观养老院,看那些青春已去的老人,知道自己将来也会有时光一去不复返的那天,珍惜青春;陪他们去孤儿院,给孩子们送礼物;带孩子去山区,割草喂牛,爬树摘果子,让汗水浸湿衣裳,抚摸泥土的潮湿;让孩子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接触生活,了解真相,他们才能把自己心灵的根扎在现实的土壤。
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认识不同的人,懂得尊重别人,不轻视某些行业某些人群。这样,他才能面对未来的种种可能,即便遇到大的困难和挫折,也能坚强的站起来,不自轻自贱,不失去希望,更不会被虚荣浮躁蒙蔽眼睛。任何真实生活的人,勤劳工作的人,品行正直的人都值得尊敬,都有自己的价值,都是社会的财富,而不要把眼睛只盯着功成名就者,只盯着明星和福布斯榜上的企业家。要知道未来成为明星和企业家的人也仅仅是很少的一部分,大多数人还是要有属于自己的现实生活,同样值得骄傲的独特人生。
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家长要让孩子接触生活了解生活,启迪他们的思考,成为他们努力前行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