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阅读教育类书籍的又一点沉思

关于阅读教育类书籍的又一点沉思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最近,在看到一篇题为《家庭作业不签字?那还要你这家长干嘛?》的文章,初看题目,头脑中一个大大的惊叹号:难道家长养育孩子的责任就只剩下“给孩子的家庭作业签字”?好奇心驱使,点开欲看其如何自圆其说,文中分点论述,思路清晰,“条理”分明,认为学校让家长签字是看得起家长,孩子把作业交给家长过目也是看得起孩子……最后我没能看下去,只在评论区留下了一行字:自由的孩子最自觉!强烈推荐你看看伊建莉的一系列书,你会收获很多!

后来,有点意外地收到了回复,但更意外的是,她居然看过伊建莉的书,只是觉得自己的孩子跟伊建莉的孩子相差太大,学了不得用!这个回复再次让我陷入了沉思:她看过伊建莉的书,居然还会持这种观点?这个观点跟伊建莉所秉持的教育理念是完全相悖的啊!还有,她跟大部分家长一样,企图从书中生搬硬套教育方法来“对付孩子”,这是一大遗憾!

正当沉思中,由于我推荐而阅读伊建莉的《最美的教育最简单》的同事突然发出了一阵感慨,说:“真的好想看看这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那么贵的架子鼓课,她居然允许孩子只上20分钟!”我犹如一下受到启发一样,立马从沉思中抽身,没等她说完就说:“你要看到她允许孩子这样做的原因,孩子乐意学和不乐意学的效果是很不一样的,乐意学的那20分钟是有明显效果的,剩下的时间不愿意学了,如果强迫她学,不仅无效,还会把以前有效的都抹杀了,而且极有可能让孩子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以后都不愿意学了!”同事听了这话,说:“确实是这样,但是不是每个家长都能做到不强迫!”

确实是这样,大部分人都只会着眼于当前,觉得一个小时的课程只学了二十分钟,实在是亏大了,所以孩子再不愿意都会逼着孩子“不吃这个亏”。可以说,人们都习惯性地更容易看到“失”而忽视“得”,如果他们看到了“二十分钟比一个小时更有效果”这点,相信他们会允许孩子浪费,并且觉得剩下的时间再学是浪费时间买罪受。这就好比平时我们自己做事情,有时候很不在状态,就算强迫自己去做也没什么效果,还不如用这个时间放松一下再做,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歇会再做,更有效果,何乐而不为?教育很重要的一点是有同理心,时常站在孩子的立场想问题,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很多“教育问题”就不再是什么难题了。

经过这一番讨论,我似乎明白了为什么有些人看了伊建莉的书会觉得用不上,就跟上面所论一样,有些人看书只着眼于字面,看不到背后支撑方法论的理论,也就是“知其所以,而不知其所以然”,更加无法培养起同理心,所以“先完善自己,再改变孩子”也就无从说起了。

自从“遇见”伊建莉老师,我就深深地掉入坑里无法自拔,每次谈到教育的话题都会提到她,每次思考教育问题也都会企图从她的教育理念里找支撑,不知道这算不算“迷信”?不管怎样,我还是会反复地阅读她的书,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去除自己头脑中根深蒂固的错误的传统教育思维方式,才能让全新的教育理念慢慢地改变自己的认识,同时也在感悟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

希望隐藏在伊建莉书籍中的教育价值能被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能真正地给孩子的成长带来福音!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阅读教育类书籍的又一点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