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的那些故事和猫腻

白酒起源与盛行

中国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但今天所谓的白酒的历史最远不早于宋金时期,而白酒的流行开来,也不过是清末以来的事儿。

要弄明白这一点,必须知道酒有过滤酒与蒸馏酒之分。

过滤酒,是谷物或其他含糖原料发酵完毕产生酒水后,经过滤而成的酒。陆游有诗说:“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浑,就是不清澈,因为过滤的不精细。《水浒传》经常说“筛酒”,其实就是滤酒。比如武松打虎这段:“只见店主人把三只碗、一双著、一碟热菜,放在武松面前。满满筛一碗酒来。”

过滤酒的酒精度比较低,按现在的说法,大致在5°到15°之间,相当于啤酒或葡萄酒的度数。所以武松动不动就十八碗,现在想想酒量也不是那么惊人。

我们现在喝的白酒,属于蒸馏酒,是将酒水进行蒸馏,去除大量水分,所以食用酒精的酒精度可以达到95°。当然,这里说的是食用酒精,并非白酒厂的酒。这个一会儿说。

蒸馏酒的在中国的起源,最早不超过北宋。河北承德曾出土过一件蒸馏器,年代确定为金代,关于蒸馏酒准确的工艺见于文字的,却是在元代。

尽管宋金时期已经有了白酒,甚至元代白酒工艺已经比较成熟,但当时人们并不以白酒为时尚,大家还是习惯过滤酒。过滤酒的原料,南方主要是糯米,北方主要是黄米、小米,由于原料、气候的不同,形成了南北两大流派。所以武松喝的三碗不过岗,很可能是北方的小米酿造的米酒。陆游说的腊酒浑,很可能是南方的糯米酒。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清中期。由于南方米酒厂家善于创新又抱团,形成了行业规范,酒工艺也标准化了,产量和酒水稳定性都远远高于各自为战的北方米酒,于是到了清中期,基本是南酒一统天下,而北酒逐渐衰落了。

而在这个时期,蒸馏酒也渐渐参加到酒场的竞争中来,但由于饮酒观念的原因,走卒贩夫、小门小户才喝高度的白酒,而大家族、士大夫等上流社会还是以黄酒的微醺为时尚。所以尽管白酒消耗的粮食多,但价格干不过黄酒,有诗为证:“黄酒价贵买论升,白酒价贱买论斗。”

黄酒价格高、度数低,很难醉的,要达到感官刺激,远不如白酒来得经济而高效,在国富民强之时,高门望族还玩得起,到了清末,世道衰落,地主家余粮也不多的情况下,白酒的优势就突显出来。加上清末的战乱,造成南北交通不畅,南酒运不到北方,市场供应形势对白酒大为有利。

所以,白酒的地位在清末终于提高了,成为全社会的流行酒品,替代了几千年传统的过滤酒。不过,那时候的原料主要是高粱。为什么?糯米、黄米、小米,都可以直接吃啊,而高粱实在不好下口,产量又高,是酿酒的经济原料。

袁枚《随园食单》中说:“既吃烧酒,以狠为佳。”所谓狠,大体说的就是度数高,更能快速满足感官刺激。

白酒工艺与香型

白酒的酿造工艺,大致有可分为制曲、发酵、蒸馏、陈酿、勾兑、陈酿几个环节。

我们知道,当今白酒有浓香型、酱香型、清香型、兼香型四大香型,以及凤香型、芝麻香型等等小香型。对不同香型、风格的形成,有影响的环节主要是制曲、发酵、勾兑三个环节,而关键还在于发酵方式。

我一直认为,白酒的最初发酵容器不是窖池,而应该是陶制的大缸。对,就如同黄酒的糯米发酵那样。至今清香型白酒的发酵,依然使用大缸,比如山西的汾酒。

与黄酒不同的是,白酒的大缸发酵,是埋在地面以下的,称为地缸发酵。由于大缸经过烧制,大缸内壁的微生物生长和存活都不会太多、太持久,这直接导致地缸发酵出来的酒水,因为缺少微生物的充分参与,而口味清冽、干爽,被成为清香型。

陕西人改变了地缸发酵的方式,可能是大缸毕竟是不小的成本,于是他们尝试直接在地上挖坑发酵的。直接带来的问题是,由于发酵物直接与池泥接触,而池泥非常利于微生物的生长。比地缸发酵出来的酒水,口味要丰厚得多。可能当时比较流行清香型,于是陕西人每年会把窖池的泥土挖去,换成新泥,以减少微生物的参与。

对,换泥成为一个工艺环节,叫“毁窖”。经过毁窖,也还原不到地缸发酵的清爽口味,于是就形成了兼有清香型与浓香型风味的特有香型,嗯,就叫兼香型。不过这种香型,陕西人更喜欢称为凤香型,大家都知道西凤酒吧。

发酵工艺到了四川。四川人比较讲究安逸啊,既然挖坑可以发酵,也懒得每年搞一次毁窖那么麻烦。于是我们看到四川人酿酒,清一色的是泥土窖池发酵。加上四川气候湿润、温热,窖池的泥土简直是微生物的天堂。他们长年累月,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这种地窖累年发酵,就形成了口味厚实醇浓的风味,就叫浓香型了。

贵州人也采用地窖发酵方式,但问题是,此地不像四川平原沃土,而是山石纷乱,挖坑不仅费力,还挖不好。他们的方法是挖好池子后,用石块垒砌四壁,留下泥底。这种窖池发酵方式叫做石窖发酵。

按说石窖里泥土不多,微生物不会太旺盛,但别忘了这里是气候温湿的贵州。为了控制过多的微生物参与,总不能每年拆一次石窖吧,于是,他们的办法是烧窖。窖池清空之后,放火烧一次。即便如此,不仅窖池的微生物,空气中的微生物也大量参与发酵过程,所以口味一直厚重降不下来,比浓香型一点不弱。另外,因为烧窖,使得酒水有股隐隐的焦糊味,有没有?好吧,这种特别的香型,就叫酱香型。

当然,各种香型的发酵时间、发酵次数也不相同,这里不细说了。下一环节就是烧酒,这个大同小异,也没有太多秘密。蒸馏第一锅一开始出的酒,叫头酒,酒精度是很高的,可以达到75°,当然,与食用酒精的95°相比,还是淡一些。蒸馏过程中越来酒精度越低,尾酒大致在20°左右了。

无论头酒还是尾酒,都是不能喝的,或者说味道都很难喝。其实,不经过勾兑的原酒,基本都不会有好的口感。有个例外,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二锅头,顾名思义,说的是第二锅的头酒。但实际上,只不过是用第二锅的头酒作为基酒,还是需要调酒师来勾兑的。

所以,前几年流行的“原酒”、“原浆”,其实都是忽悠人的。想想挺可悲的,一帮明白人,造一个自己人都知道的假概念,合伙欺负不懂酒工艺的普罗大众。这不是酒民的悲哀,实在是行业的龌龊。

在进行勾兑工艺之前,还有一个陈酿环节。所谓陈酿,就是在一定条件下长期存放。陈酿,对于酒水风味的形成作用很大,越陈越香的本质还是微生物的作用。作为酿酒工艺的陈酿,一般不是完全封闭的,必须与空气有一定程度的接触。比如大多厂家会采用陶制的酒缸。

陈酿环境要求阴凉、恒温,温湿度有一定要求。所以酒厂的陈酿车间往往是地下酒窖。前几年白酒搞噱头,放进山洞里,就叫洞藏。放进地窖里,就叫地藏。据说,还有的打算在海边挖坑储酒,不知道后事如何。——实际上,这些做法对酒水陈酿期间的发酵影响不大。

现在到了勾兑工艺。很多人对“勾兑”这俩字比较敏感,貌似和造假有关。其实这实在是一大误会。但宣传媒体放大了这个误会,以至于很多酒厂的“勾兑车间”改名为“调制车间”了。

白酒的勾兑,是针对特定口味、品质的成品酒而进行的必须的工艺。具体来说,是将不同出酒阶段、不同陈酿年份的原酒,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勾兑,从而形成稳定的特定口味。

这个工艺环节,是决定消费者喝到什么口味酒的关键环节。酒水好喝不好喝,除了酒水本身原因之外,主要就在于勾兑了。

这个工作,不是一般人来做的,做这个工作的人叫调酒师。各大酒厂都有一批调酒师,小酒厂养不起调酒师,多从外面聘请调酒师,一码说一码,所以酒品质不好保持稳定。

在一些小酒厂发达的地区,专有一批调酒师为多家酒厂服务,已经成为独立的专业服务行业。也就是说,同区域的不同酒厂,出来的酒水味道区别不大,很可能是同一个调酒师勾兑出来的。

勾兑工艺完成后,进入分装环节,而一旦酒水装瓶,就固化在一个封闭的空间了,其“陈酿”作用就微乎其微了。也就是说,所谓的酒越陈越好,你在家存几箱瓶装酒是不算数的。有人说,我家一瓶十几年的茅台,再拿出来成多半瓶了,那不是陈酿的结果,那是蒸发,对,瓶口封闭不太成功导致的。

但瓶装后也需要“陈酿”时间,对酒水的稳定性、口味醇厚度都至关重要。大多厂家会要求瓶装后存放几个月或一两年再出厂,因为这个时候才是成熟的一瓶酒。

好,以上说的是正规的酿酒工艺流程,按这个流程出来的酒,是真正的酒。至于酒水的好坏,区别仅仅在于勾兑时头酒、中段酒、尾酒的比例,以及陈旧、新酒的比例。当然,进入市场后价格不同,也主要取决于此。图便宜,就别计较难喝点,这个大家没意见吧?

白酒常见造假手段及破法

下面说说各种假酒,以及避免购买假酒的破法。

到时候说说白酒、食用酒精、工业酒精的区别了。

其实这三个概念从专业上说,是相互混淆的,我们只按通俗的说法来简单说说这三种东西。

首先说工业酒精,这种东西来源有两种,一种是从化学物质提取出的酒精,一种是谷物和谷物之外的作物进行发酵、合成而成的酒精,由于酒精度高,并没有进行甲醇分馏,所以“毒性”很大。这不是用来饮用或食品加工使用的,而是用于医疗、工业等其他用途。

上世纪90年代,曾有商家在白酒中兑入工业酒精,造成消费者直接的伤害,这属于刑事案件范畴。这种图财害命的手法,现在基本没人做了。

食用酒精,采用液态高温的酿造方法,主要原料是木薯和玉米,出来的酒精纯度也很高。对蒸馏环节要求比较高,甲醇大部分被有效分离,因而是可以用来勾兑的。

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提倡液态酿酒法,其实就是食用酒精的工艺,只不过对原料、蒸馏做了更严格限制而已。这种液态酿酒法,产酒快,出酒多,一度被视为白酒新工艺来推广。

但这种酒,酒味冲辣浅薄,没有浓郁香味,还需要用传统酿酒方法的酒水来勾兑,或者同时增加“串香”工艺。串香是什么呢?说白了,就是将液态酿酒法出来的酒水,从传统酿酒法的酒糟里过一下,沾点酒香味。

这种新工艺白酒,曾几何时一度流行,也成为白酒造假的一大法门。但很快受到消费者抵触,山东死的那几个名噪一时的酒厂,基本都是这么死的。

于是,国家又开始鼓励传统酿酒法。新旧酿酒法,主要区别的环节在于发酵过程。传统酿酒法的发酵,是用大缸或窖池来发酵固态的原料,也就是将粮食直接投放发酵容器进行发酵,而不需要粉碎、研末、打糊。所以传统方法被成为“固态纯粮酿酒法”,国家专门颁布标识,以示鼓励。从此,液态酿酒法才退出白酒市场。

以上是食用酒精和工业酒精,显然,与我们说的白酒在工艺、原料上都有很大不同。所以,白酒不仅有特定的工艺要求,还一定不是食用酒精、不是工业酒精,也不应该掺杂这些东西进去。

那么,现在市场上还有没有液态酿酒法的白酒在流通呢?我不敢说没有,但大厂家即便是外购酒水的,也不会购买这种酒水了。小厂家、不良灌装商贩,还是不敢保证的。

目前市场上的白酒造假,主要手段有以下几种:

第一,虚假年份。直接说谎的就不必提了,值得一说的是那些年份酒。白酒的所谓年份酒,并非指瓶装的酒水是陈酿过多少年了,而是指在勾兑工艺环节添加了陈酿年份的一点点酒。也就是说,你喝的“十五年陈酿”,很可能一瓶里面连一小口十五年陈酿的酒都达不到。你别太伤心,真可能仅仅是一滴。这个没法破,也不必破,你直接把“多少年”当成产品分类名即可。

第二,以次充好。如上,如果有一滴陈酿酒,那也不算欺骗你。以次充好的现象,是连一滴也没有而让你误认为有。比如现在叫苏酒集团的生产的洋河,由于发展速度严重超出生产能力,收购双沟也无济于事,大量外购原酒成为重要“生产方式”。也就是说,现在的洋河天之蓝与10年前的天之蓝,完全不是一样的东西,属于拿劣质酒吃品牌老本了。破法:多观察企业状态,对可疑企业的产品自行远离。

第三,香型造假。香型造假的本质是工艺造假,也就是说你承诺的工艺并没有达到。最严重的是酱香型造假。贵州一代的小酒厂,无论是自有品牌,还是以卖原酒为业,大多是只以浓香型工艺来造酒,然后添加香精,模拟酱香型,再以酱香型原酒出售。所以,市场上打着茅台镇、这个茅那个茅的,基本都是假香型。直接列为假酒,也是可以的。破法:宁可选大厂家的便宜酒,不选小厂家的任何酒。

第四,品牌造假,或者说厂家造假。主要出现在副品牌外包这种合作模式中。大多酒厂都有品牌外包,也就是说,将某个品牌完全外包给一个经销商或者小酒厂,或者经销商自己搞个品牌以企业的名义来推销。这种情况本来无可非议的,只要你老老实实从厂家灌酒就可以了嘛。但大多副品牌在做到一定程度后,就开始自己建灌装厂,从四川等地购买原酒,仍包装以原副品牌。消费者哪里知道这些内幕,还以为是五粮液生产的浏阳河呢。破法:宁可不买,也不买大厂家的不明副品牌。

第五,代理商造假。和品牌造假相似,某个代理商获得某品牌区域市场代理后,利用厂家资源获得一些市场占有率,为了谋求暴力,就脚踩两只船,一方面维持代理关系,另一方面自建灌装厂或者从小酒厂灌装,开始造假。消费者还以为是厂家的酒呢,因为这个假酒贩子一直以厂家代理的面目出现。破法:不和小的、新的酒经销商打交道;选购厂家主流副品牌,而不是七七八八的奇怪副品牌。

第六,假装自酿。这是新建酒厂、地方小酒厂的流行做法。大家知道,酿酒的发酵环节非常复杂,甚至可以视为品质与成本之所在。大多各种原因新建的酒厂,尽管装模作样建一些窖池,其实主要还是外购原酒回来勾兑、灌装。一些曾经很不错的小酒厂,也放弃了自酿。这也是大家一定要留意的。破法:不和新建白酒厂打交道,对当地小酒厂持怀疑态度。

以上是主要的几种造假方法,这几种还算比较有良心的,至于更加恶劣的造假方法,其实随着市场的发展,至今已经比较少见了。因为当年的高端名酒的身段都下来了,消费者没太多必要图便宜而冒风险。真正意义上的假酒,基本失去市场。

白酒的那些故事和猫腻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白酒的那些故事和猫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