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秦巴汉275e5477c13f(《星光简道》专题签约作者)
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其中汉赋最具影响。
"赋是最能代表汉文化的文学体裁,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体。在中华古典文学体裁中,赋'包括宇宙,总揽人物',极大程度地利用了汉字字形构造的特点,在字形排列上给阅读者强烈视觉刺激。赋是最能体现中华民族文化、代表汉字和汉语优势与特色的文体。"
賦的特点是: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四: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01,赋的起源
春秋晚期,南方出现了《楚辞》。宋玉有《神女赋》。
中原北方则出现了另外一种韵文。它交叉使用《诗经》的四言和先秦散文的散句,比《诗经》要灵活,又比《楚辞》规整。
这种新文体采用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是“赋比兴”中的“赋”。
开始的时候文章不长,称为“短赋”。
赋始于荀子。荀子既是散文家,又是儒学大家,在写散文的时候结合《诗经》四言写法,开创了这种新文体。
把这一文体冠以“赋”名的是司马迁。
司马迁发现这种文体和南方楚辞都不能用“诗”来指代,会产生混淆,就统一命名为“赋”。班固进一步把《楚辞》剔出来,把屈原的“骚赋”称为“楚辞”。我们会经常看到赋、词、辞赋、骚赋、短赋等多种称谓,都是指代这种文体,也各有微妙不同。
真正开始以“赋”自称的是司马相如,他的《上林赋》,《子虚赋》都是直接称赋了。
02,赋的兴盛
西汉时期,大赋发展到了极致,以儒家经学为底蕴,篇章伟岸,气势磅礴,既有思辨性,又有讽喻力。
进入东汉,经学衰落,大赋凋零,从关注时政转向了个人情怀的抒情,转而在文辞上花功夫,如曹植《洛神赋》等。
所以“赋”比诗更早地滑入华靡而空洞的泥沼。
03,赋的贡献
东晋南北朝,赋体在形式上和当时的齐梁体诗歌相融合,产生了“骈赋”。形式上更加整饬,尤其讲究四六句,并且的对偶联排的四六句。在那个时代,文人不会写诗没问题,但是你如果“不知四六”,那就没有晋身的机会。
骈赋强化了文句的音乐性,催生了“对仗”这种手法。它间接地促成了唐格律诗的平仄韵律和对仗的形成。律诗何以为律诗?平仄韵律,颈联对仗为律诗。
骈赋虽然在文学史上是形式主义者,但是对盛唐的诗歌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04,赋的衰落
格律诗发展极盛之后,反过来影响了“赋”,出现了“律赋”这种文体。把律诗的规则用于赋体。
物极必反,赋的诗歌性走入了死胡同,只好另寻出路。
赋,除了诗就是散文。
唐代律赋之后,就出现了有意摆脱骈、律的倾向,产生了唐代特有的新赋体,叫做“文赋”,更加倾向于散文化的赋体。我们看初唐《滕王阁序》,还是骈文,到了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文赋,写作手法完全不一样了。
进入宋朝看苏东坡的《赤壁赋》,除了偶有对仗精巧的句子,基本上就是散文了。
“赋”的文学结构一直是主客问答的形式,写作方法则一直是铺陈平述。从荀子开始一直到苏轼,千年都没什么变化。
赋、诗、文三者的关系,可以说是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又相互交融,发展过程一直是交织在一起。
最终文言文转入白话,失去了骈体的对仗和节奏感的“赋”就只剩下了散文和散文诗两种形式。
时代在进步,古人留下的“赋”已经成为了艺术品。
在现今生活中,白话的散文和散文诗已经完全可以取代“赋”这种文体的功用。
当然,仍有人喜欢赋,仿古写赋,乐此不疲。反而受人尊敬,也有不少现代人写的好赋。赋的大气,音律美,仍将流传。
本文主要内容由《星光简道》专题签约作者:秦巴汉275e5477c13f提供。文章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更多《星光简道》专题的美文热文,请大家积极关注《星光简道热文总汇》专题。这个专题里面的文章大家可以在欣赏的同时,顺手在文末点个喜欢。因为简叔说过,每日点赞热文,就能与作者一起分享这些文章赚得的钻!
星光璀璨,大道至简。
《星光简道》专题,
一个优秀笔者走向成功的专题,
一个内容和权重的完美结合的专题。
《星光简道》专题欢迎广大优秀作者积极点加关注并踊跃投稿,
凡符合以下内容的文章优先考虑上推荐位:
家国情怀,心系民生。哲理深度,情感共鸣。
宏扬正气,奉天行时。发人深醒,促人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