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意义

旅行的意义_第1张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曾经去过深入北极圈300多公里的摩尔曼斯克,在终年不冻的科拉湾里停靠着200多艘年久失修的核潜艇,站在及腰的深雪里感受这个全世界最危险的地方。

我曾经去过森林密布的老挝,在这里时光缓慢的流淌,你要做的是完全的放空。还记得在酒吧和一群素不相识的欧美年轻人玩游戏,最后同事不胜酒力坐着店主的拖拉机回酒店。

我曾经去过泰国的美斯乐,在那里生活着一群被祖国遗忘的人。但是他们却自力更生,心系祖国,保留了最传统的中国文化。

我曾经去过金三角,看着电视剧中毒品泛滥的地方被推平,建起了豪华的赌场。离赌场不远的地方是湄公河,河边发生过湄公河惨案。

我曾经去过尼泊尔,为追随鱼尾峰,在群山间徒步一个星期。到达的时候正好看见夕阳的最后一抹余光照在身后七千多米的峰顶,将其染成金色。那一刻,四野寂然,罡风阵阵,圣洁与金黄将时光停留。

如果要列下去,这个单子还可以更长。但是去的地方多了,不免会产生疑问:旅行到底有什么意义?


说起旅行,很多人的印象是美食美景和过度磨皮十级美肤后惨白的自拍;要不然就是上车睡觉下车撒尿停车拍照;再不然就是茶余饭后吹牛撩妹的谈资。

拜一些流传甚广的鸡汤(比如: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生活要有诗和远方;身体和灵魂总要一个在路上等等)所赐,旅行这件事很是流行,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全世界都在被中国游客占领,哪里都能听到普通话。

但是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都是肤浅的旅行,最后走过的地方变成了一个孤零零的名词躺在记忆中。吹牛时也只能说:这个地方我去过。再深刻一点的印象完全没有。

毕老师的《非洲三万里》,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在出发之前,详细的查阅了非洲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气候条件、地理知识、人文精神等资料,在旅游的时候一一印证,收获巨大以至成书。不同于毕老师以前的文字,这本书给了我们难得的真实。

在毕老师看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你不做功课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所得必然有限。书中一个在外旅游27年的老先生对旅游的态度很耐人寻味:如果到一个地方没有去当地人家里做客,就不算旅游。当然,这种要求太高,一般人很难实现。但是我们可以吸取这种旅游的态度,提前做功课,多和当地人交流等等。


在我看来,旅行首先是增长见识的有效方式。一个旅游目的地必然有独特的景观,有些是自然风光有些是人文景观,哪怕是你以前知道的地方,但详细的细节还是需要提前做功课,再在旅行的过程中有的放矢,就能更深刻的记忆。

旅行是走出心理舒适区的途径。每个人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待久了,会产生惯性进而麻木,失去感知生活细节的能力。而旅行恰好能帮助我们走出心理舒适区,重新发现,重新连接。

在这个人人压力山大的社会,有闲就值得让人羡慕,再加上有钱的话,简直让人嫉妒了。而旅游很好的结合了以上两点,可以是一个拉仇恨的行为。但是对于旅行者来说,就是花钱买罪受。确实,离开熟悉的地方,一切都是陌生的,还要提前做足功课,这么看来,实在是自己给自己找别扭,但是我认为旅行的意义恰好就藏在这受罪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旅行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