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编码思维”制作高段位的思维导图

本文约3200字,建议阅读时长10分钟。

用“编码思维”制作高段位的思维导图_第1张图片

一、你可能看不懂的理论部分

思维导图已经成为很多人日常必备的效率工具,不管是手绘流还是软件流,不管是做读书笔记、头脑风暴、撰写工作报告大纲、设计日常清单、进行项目管理等等。

用“编码思维”制作高段位的思维导图_第2张图片

可以说,知道并用过思维导图的,都已经离不开思维导图了。本质来讲,思维导图有两个最核心的功能:

梳理思路:即,我自己做的思维导图里面是我思考、整理、梳理后的知识和内容。

传递信息:即,别人看见我的导图可以知道,我对导图里的“主题”的关注点是什么。

所以,一张思维导图,本身就是一个收入--思考--输出的过程,那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就尤为重要了。

不管是手绘还是电脑制作的导图,都有两个最本质的要素:内容/信息、美观度。这两个要素是不可割裂的。

而且内容/信息一般被认定为一张导图的最重要的部分,没有内容的导图,顶多是个花架子;而美观度也非常重要,可以说是第二位,不好看的导图怎么能吸引人看内容呢。

那么,如何既能兼顾内容/信息和美观度?而且最好不要花太多时间,毕竟很少有人喜欢反复调整字体格式,如何让我们用软件制作思维导图的效率提到提升呢?

用“编码思维”制作高段位的思维导图_第3张图片

这也是一直以来我内心的疑惑,被这个问题桎梏了很久,直到近期在XMind微信群里看到了脑呆瓜的花树图,并做了学习和实践,获得了解决问题的灵感。

而且,结合我自己做思维导图的一些经验和心得,对做思维导图有了更多、更新的认知:发现了做思维导图,以及做其他图表如PPT、流程图等,更甚至提升工作、生活、学习效率,养成良好习惯的“底层规律”,即,“规律的规律”。

底层规律这个词源自于成甲的《好好学习》这本书,本质也是做任何事都是有规律的,做思维导图有规律。

用“编码思维”制作高段位的思维导图_第4张图片

我们每天几点吃喝玩乐睡学习生活读书也都有规律,这么多领域里面,每一件“事情”都有自己的规律,而底层规律这无数条细分领域里的规律都包含的那部分要素。

比如我们去超市买一盒铅笔,有那种铅笔顶部带一点橡皮擦的铅笔,那100枝不同颜色不同类型的铅笔,就好比是100个领域的规律。

而每个铅笔在顶部都有一块橡皮擦,那有“橡皮擦”这事就是底层规律,即规律的规律。而从思维导图这事,我领悟到的底层规律(橡皮擦)是:编码。

通过编码,让事情更加模块化和流程化,从而提升效率。即,将任何一件事,梳理成一条流水线,然后拆分成一个个小模块,我们对每个模块采取某种方式,要么简化、要么增加复杂程度,赋予其特定内涵(编码过程),最终只要触发密码,就能使得整体效率得到提升。

用“编码思维”制作高段位的思维导图_第5张图片

二、你应该能看懂的操作案例

1、思维导图“编码”入门

以上理论部分挺绕,不急,回到用软件做思维导图这事上,要想兼顾内容和美观度,一定要把握3个最基本的原则:

第一,持续向优秀的人学习他们制作思维导图的规律。因为光学习经验是不够的,还要学习他制作导图的惯用手法,也就是规律。他为什么“每次”都把这个模块标为红色,为什么“经常”把这个概念用方块来表示,类似这种。

第二,要融会贯通为符合你自己实际情况的“规律”。别人的方法永远是别人的,没有办法替代为你自己的方法。所以,我们学习要吸收别人的经验,可以模仿,但不要照搬,而且模仿的目的是在过程中结合自己的情况,转化为符合自己的、专属于自己的、更利于自己的知识/方法。如果还有余力,建议再把它输出出去,别人再次吸取你的经验,转化为他的知识或方法,这就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用“编码思维”制作高段位的思维导图_第6张图片

第三,学习制作思维导图,一定要保证流程化、规模化。具体到用软件制作思维导图的时候,就是6个关键要素和6个关键内容。

6个关键要素:两个基本要素,形状和填充色;4个辅助要素,字体、连接线、边界、概要。这六个要素是制作思维导图必须要用到的,它可以让我们做出满足日常生活、工作的思维导图,专业人士需求的酷炫版、超级大牛版除外。

6个关键内容:概念、内涵/特征、原理、方法、案例、结论/感悟。

6个基本要素可以帮助我们做出美观的导图,但可能无法确保信息/内容的记录和传递效果。而6大关键内容可以让我们保证内容/信息,却无法做到一定的美观度。而将二者一结合,效果就显现了。

这两个维度组成了一个象限(想象一个X和Y的坐标轴),最后组成了6*6=36种素材,而这36种素材,就是我们做出实用且美观的思维导图的利器。具体来看,就是下面这几张:

形状:菱形、圆形、圆角方形、椭圆、平行四边形、方形、其他形状(朵云)。

填充色:红、黄、绿、蓝、紫、灰、黑

用“编码思维”制作高段位的思维导图_第7张图片

再结合前面的导图关键内容和信息,就出现了新的组合,比如绿色的菱形表示概念或含义,红色的内容表示结论或感悟及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蓝色的内容表示已经理解吸收的新知识,或概念的内涵和特征等等。

除此以外,还有下面这些要素:

字体:对于一级标题、二级标题、三级标题都要设置好字体;

连接线:设定好虚线箭头,橙色、灰色等;

边界和概要:同样的方法,字体、颜色、线的箭头形状、粗细程度及图形含义。

用“编码思维”制作高段位的思维导图_第8张图片

通过这种类似“编码”的方式,我们自己构建了一套只有自己能看懂的、制作并读懂思维导图的“密码”。

只要有这套密码,我们自己,及拿到密码的任何人,都可以快速的知道你的导图里面哪块哪块是什么意思,哪块哪块是重点。

比如一篇读书笔记里,绿色菱形就是在介绍一个概念,橙色长方形是在提醒一个事项,没有颜色、形状的是普通的文字或具体案例、解释。

这样,做出来的导图就会“有思想”,感觉“充满了信息”,美观,有条理,而不是死板板的一张别人看不懂的图。

用“编码思维”制作高段位的思维导图_第9张图片

2、思维导图“编码”进阶

只学会思维导图编码入门还是不够的,这只能够让我们做出比以前更加有条理、流程化和模块化的导图。

虽然看起来结构化了一点,色彩丰富而且有条理的丰富了一点,但我们还可以做的更好。这种好体现在:用两种以上的套图结构、用两种以上的标题标志。

两种以上的导图结构:Circle Map 圆圈图、Tree Map 树状图、Bubble Map 气泡图、Double Bubble Map 双重气泡图、Flow Map 流程图、Multi-flow Map 多重流程图、Brace Map 括号图,和 Bridge Map 桥型图、Fishbone Diagram 鱼骨图、Gantt Chart 甘特图。

两种以上的标题标志:序号、表情、日期、进度、星级、人物、箭头、剪贴画等。

用“编码思维”制作高段位的思维导图_第10张图片

这些在大多数的思维导图软件里都会有,比如XMind、MindManager、Freemind、iMind等等,在合理的情况下,把这些导图结构和标题标志用上去(虽然可以不用),可以让你的导图显得更加富有逻辑性。

而且加入图片后,更能刺激右脑吸收信息。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就可以实现思维导图技能的进阶。

用“编码思维”制作高段位的思维导图_第11张图片

三、从思维导图“编码”中思考出来的新知

如果能学会并掌握以上技能,基本可以满足日常对思维导图的需求了。至少,我们可以制作出让别人“偶尔”发出“哇塞”的思维导图,不管是用什么软件(我用的是XMind8 Pro)

我从很多达人的导图及经验中感悟到了“编码思维”这个底层规律,但我后来发现这个规律可以被迁移到更多领域。

即,我们可以在别的事情上,也找到规律性,并通过编码,将事情梳理的更富有流程化和模块化的特征,然后一点击并触发密码,程序启动,如多米诺骨牌一样,高效完成一件事。

用“编码思维”制作高段位的思维导图_第12张图片

这类似于管理学里泰勒的科学管理及福特早期的经营理念。细分来看,能力迁移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效率工具之间的能力迁移(同类型不同领域内的迁移)

如果我们能按照思维导图的编码方式,设计出PPT、Excel表格、流程图等各类操作性事务中的“密码”,找到规律性,那我们就可以将内容进行匹配。

如在做演示图的时候,对于特定颜色、形状、图片、字体等等,赋予特定含义,就能够使得作品更有思想。为什么麦肯锡的模板非常经典,就是因为它的模板里含有思想(知识/信息)。

用“编码思维”制作高段位的思维导图_第13张图片

第二阶段:更大范围的能力迁移(工作、学习、生活、习惯养成)

首先,确定迁移到的对象。找到并建立某一“习惯”的“底层规律”,找到并建立某一“重复性事件”的“底层规律”,找到并建立工作、学习、生活的“底层规律”。

然后,拆解关键要素。按照流水线模式,梳理对象/事件流程,拆解“关键环节”,赋予每个“关键环节”特定内涵、定义、价值。

最后,一定要反复实践调整,直至价值最大化、成果最优化,甚至,掌握至潜意识层面。

通过定位--拆解--编码--实践的形式,在我们日常事务中寻找出一种规律,并学会利用并掌控这种规律,让自己加速成长!

用“编码思维”制作高段位的思维导图_第14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用“编码思维”制作高段位的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