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华已逝,你读的每一本书都能帮你赚一千万

当年华已逝,你读的每一本书都能帮你赚一千万_第1张图片

1.


显然,许多人打开这篇文章的初衷是这样的,“看看这个人还会说出什么样的疯话”。


首先我想说的是,你读的每一本书能帮你赚一百万指的是确切值,不是两百万,也不是三百万。

然后,一百万指的是一百万美元,根据当前汇率(1美元=6.868人民币),相当于七百万人民币。


接下来,我说说这句话的起因,并论证它的精确性。


事情是这样的。一位读者给我留言,“改变别人太难了,即使是自己的女儿也很难,我还是先改变自己吧。每天都看您的公号文章,发现自己快50岁了还不会学习。唯一的爱好是买书,买了3000多本,读完的不到30本,真正读透的一本也没有,我还有救吗?”


我回复说,“人生是一道不得不做的选择题”。

然而,这句话却是言不尽意。吃晚饭的时候,我还在想这段留言。顺便还想到了几个人。


2.


第一位是两千多年前的姜太公姜子牙,武王伐纣的主力,《太公兵法》的创始人。


年轻的时候听《封神演义》印象最深的不是周文王花费很大的力气,亲自抬轿子把姜子牙请出磻溪;也不是姜子牙辅佐周武王灭掉商纣,每每遇到困难他就去找师叔,或者各路师侄像是天上掉馅饼一样帮他排忧解难攻坚克难。


印象最深的是姜子牙七十多岁刚学到一些本领,被老师批准下山。姜子牙下山回家干事业,却干什么什么不成,最后被老婆逼着离婚。然后,又被各种人逼着孤零零的跑到磻溪去钓鱼。

当年华已逝,你读的每一本书都能帮你赚一千万_第2张图片


第二位是这几年非常有名的一本书《平如美棠》的作者,饶如平。


2008年,87岁时,饶老先生患有老年痴呆症的妻子美棠去世。那之后有半年时间,他无以排遣,每日睡前醒后,都是难过,只好去他俩曾经去过的地方、结婚的地方,到处坐坐看看,聊以安慰。后来终于决定画下他俩的故事,他觉得死是没有办法的事,但画下来的时候,人还能存在。


画画不是饶老先生的专长,他从头学起。于是,他一笔一笔,从美棠童年画起……。老先生笔耕不辍,5年的时间手绘了18本画册,记述了他与美棠从初识到相处的近六十年时光,取名为《我俩的故事:平如美棠》。这本书在2013年出版之后感动了全世界,先后有美国、英国、意大利、德国、韩国、荷兰多国文字出版。


晚饭的时间,我一直在琢磨这两个人的人生经历。

有些人的芳华已逝是逝去不可追。

而有些人,只要活着就是永不凋零的花。

当年华已逝,你读的每一本书都能帮你赚一千万_第3张图片


饭后,我站在夜空下抽了一支烟,烟灭的时候,我抬眼望着深邃的苍穹,又想到了巴菲特。这个人读书读到了疯狂的程度,一生如此。


少年时代他读遍了家里全部藏书。

中学时为了赌马,他读遍了图书馆里所有赌马的书。

大学时代研究股票,他读遍了图书馆里所有关于股票的书,上会计课的时候他给老师的一个意见是这样提的,“老师,您忘了逗号”。

我都替股神感到累,然而,还没完。

八十多岁的时候,他说,“如果让知识像复利那样增长,试一试每天阅读500页”。

显然,股神的财富一辈子都是滚雪球一样增长的,想必他大脑里的知识也是如此。


我抽空算了一下,每天读500页,相当于2-3本书。考虑到老先生要阅读各种资料,包括财务报表和报纸之类。读财务报表是他的工作内容之一,读报纸是他的爱好。这两样东西都是大开本的。如此算来,他那每天500页资料,面积相当大。所以每天500页对应2-3本书是合理的。这样的话,股神平均一年读一千本书。十年一万本。从10岁到87岁,股神总共阅读了7万多本书。


2017年7月17日,《福布斯富豪榜》发布,沃伦·巴菲特以净资产734亿美元排名世界第四位。平均下来,股神阅读的每一本书的投资回报是104万美元,相当于700万人民币。


股神读的七万本书不是七万本小说,再说只要是学习必然会远离舒适区,所以只要是读书学习都会累。根据三段论,股神毕竟也是人,所以股神读书也是累的。那么他怎么就能抗住读书的那种无聊乏味与疲劳呢?


如今,我们可能接近了答案:在股神的眼里,每一本书都值100万美元,700万人民币。在股神的眼里,他看到的不是一页页的书,而是一摞摞的美元。


资料显示,巴菲特很有可能从10岁的时候就发现了这一点。


根据他的传记《滚雪球》,10岁的巴菲特有一天从本森图书馆里借出来一本书,名叫《赚1000美元的1000招》。那本书告诉他,如果以1000美元起家,每年增长10%,5年内,1000美元会变成1600多美元;10年内,会变成将近2600美元;25年内,将超过10800美元。当固定增长率逐年变大的时候,数字会发生爆炸性增长,这就是一笔小钱如何变成一大笔财富的途径。


显然巴菲特并不满足于每年只增长10%,在此后的70多年里,他把增长率拉升到了每年30-40%。


根据资料记载,巴菲特对这本书读得如痴如醉,激动不已。读完这本书之后,巴菲特在朋友斯图·埃里克森家的门阶上宣布,“我在35岁的时候将会是一个百万富翁”。


当时的人们,都以为巴菲特在犯傻,或者一时发疯。其实巴菲特只是开始有了人生中的一个坚定的信念:知识就是财富。


在他此后的人生中,这个信念逐渐转化成了经过检验的信仰。他继续读书,继续卖报纸,做各种小生意,买股票,投资。赚的钱越多,他的信念就越坚定。可想而知,当作为高中生的巴菲特用赚来的钱买下了一个农场的时候,他已经发展成了一个“知识财富”的极端分子。


历史记载,当年和巴菲特一起租房的小青年杜鲁门·伍德回忆说,巴菲特发现了格雷厄姆写的《聪明的投资者》这本书之后,他反复咀嚼,“就好像找到了上帝”。然后他根据这本书的知识,买了200股股票。


高中时代铸造假币、赌马,还有研究生时代经营洗车行惨遭失败的经历,没有让巴菲特对“知识就是财富”产生丝毫怀疑,不但如此,他已经从“知识极端主义”变成了“知识狂热分子”。他把七八百页的课本《证券分析》读到每一页里的每一段话和每一个案例都能引用的程度。


然后,据我们所知,巴菲特的知识狂热持续了此后一生。那变成了他的信仰。


当年华已逝,你读的每一本书都能帮你赚一千万_第4张图片

3.


今天,当许多人看到有一本书的名字是《赚1000美元的1000招》时,他们会贬其庸俗,并表示不屑一顾和轻蔑。


但巴菲特证明《赚1000美元的1000招》这本书和这本书的作者没疯。究竟是谁疯了,却成为一个谜。


历史告诉我们,人们对“疯子”和“疯话”的理解千差万别。


比如,乔布斯重返苹果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制作一部短片,让苹果公司的所有人都疯起来。这个短片的第一句话就是,“向那些疯狂的家伙们致敬”。


此刻,我的书桌上正摆着一本书《像天才一样行动,像疯子一样思考》。作者是英国人,安迪.麦克纳布(Andy McNab),曾在英国特种空军服役,是一名空军战斗英雄。


在这本书的扉页上,麦克纳布引用了两段名言。一段出自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 1842-1910):

将超级聪明的头脑和精神错乱的性格集于一身,我们就得到了可能诞生出高效天才的条件。这些人虽然充分了解并能够评判自身才智,却也会受到个人想法的控制,去影响这个时代的其他人,让他们变得更好,或者更糟。


另外一段出自英国诗人、小说家和剧作家詹姆斯·埃尔罗伊·福勒克(James ElroyFlecker,1884-1915):

我们是朝圣者,我们理应跋涉更为遥远的路途;也许越过那大雪封锁的蓝山,也许穿过那泛着微光的狂怒之海。


如今,福勒克的这句话被印刻在英国赫里福郡特种空勤团基地的钟楼上。


那些看似疯狂的人,有些人并不是疯了,而是有了坚定的信念。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构建起来的坚不可摧的信念让他们与众不同。他们的生活充满艰难险阻,却是怀着信念的朝圣之旅。


那么,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中,哪些信念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并因此值得一个人去努力构建的呢?

其中有一条必定是这样的:

知识改变命运。


用21世纪的大白话来说,是这样的,

你读的每一本书都能帮你赚一百万美元。

或者,

你读的每一本书都能帮你赚七百万人民币。


考虑到知识越来越值钱,在可预见的将来这种对应关系将是一千万。

如果你读的足够深、足够多的话。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年华已逝,你读的每一本书都能帮你赚一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