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目的
在读这本书的前几年,我曾经试图硬啃莫提默·J.艾德勒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也算对阅读分层次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然而自己当时还没有建立知识体系的意识,啃这样的干货其实是一种折磨,无法感受阅读的愉悦,因此就此搁下了。
秋叶的这本《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是我在购买课程时赠送的,我选择这本书的目的也很简单,希望通过这位大学教授一贯直接有趣的语调,深入浅出地吸纳他高效的阅读方式,以解决一直以来困扰自己难以成功阅读整书的问题。
作者简介
秋叶,本名张志,武汉工程大学副教授,学工处校委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主任。他在微博、微信打造的“秋叶PPT”品牌深受职场白领喜爱。网易云课堂明星课程《和秋叶一起学PPT》发布者,仅2014年销售收入便突破百万。
更牛的是秋叶大叔一年读书超过100本,仅2016年就出书超过10本。根据他自己的工作日志可见,他的工作日程排得密密麻麻,简直让我等吃瓜群众看傻眼。因此,秋叶大叔的时间管理、思维方式与知识管理方法让我极度好奇和敬畏,也为我混沌不清的视野指出渐渐清晰的道路。
书本框架解构
看书名会让人觉得整本书是关于高效阅读的方法论书籍,实际上这本书四个篇章中,最核心的阅读方法都在序篇里。余下上中下三篇均是秋叶本人的拆书文章。
PS:最后附导图及PPT
序篇
序篇是本书的点题核心内容。包括四部分:
1、开篇举了柳比歇夫和秋叶自己两个例子,即使每天工作日程满得令人吃惊,但依然能忙里偷闲进行数量庞大的高质量阅读和写作,说明再忙也能忙里偷闲高效读书,让读者重拾信心。
2、通过10个问答,概括了关于读书时间、选书原则、阅读方法和阅读目的的个人见解。其中有几点对我启发最大,包括:
(1)以往与别人攀比阅读速度和阅读数量的想法其实毫无意义。首先阅读是为了获取知识,吸收什么和效果怎样都是个体选择,每个人的需求、价值观和理解角度不同决定了每个人的阅读层次和方法不同,最终导致阅读效果的个体差异,没有横向对比的标尺可言。
(2)主题阅读是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方法。涉足到某个知识领域,如果有深入研究的需求,应该围绕这个主题领域进行相关书籍的涉猎,这将是下一步重读《如何阅读一本书》的关注重点。
(3)结合实践阅读,成为知识搅拌器。这是一个对我启发非常大的观点,“搅拌器可以把不同的内容重新组织,变成更容易吸收的饮料,化为自己身体需要的营养”;“第一层境界是看懂别人的道理,第二层境界是自己能照着讲出来,第三层境界是自己能有意识去运用,第四层境界是能用自己的话总结出来”。实际上,没有结合实际去阅读,也是我过往阅读只能停留在浅层阶段并且感觉用处不大的主要原因。我们不应该把自己的大脑当做硬盘,而应该当做CPU来用。知识最终还是要运用才能体现出价值。自如运用知识的前提,是把它深刻地安放在自己的潜意识中,成为自己的方法论和工作习惯。
(4)建立完整的思考框架。其实这点在一年前我已在微信碎片化阅读中有所意识,已经对把碎片化知识规整为体系的概念有较深的感悟。但明白与真正运用仍有较长的路要走。如何建立系统性思维,作者提出的方法包括“读整本书,做书摘,做笔记,做练习,锤炼自己的整体思维能力”。
3、按书籍内容分类,秋叶总结出自己的10种读书方法。对我自己启发较大的方法摘录如下:
(1)通读法,培养思考框架,要先“从概念定义出发,慢慢理解现象”,在头脑中“形成一套分析问题的框架”,“反复读几本相对结构化、体系化的关于某一领域框架和业务的入门经典书,打下方法论底子”。
关于培养思想框架这个点,个人认为比较适用于工作思考与报告当中。每个企业内部都有较为固定的价值观与运营框架流程,要使自己的工作思考顺应上级要求,减少流程障碍以及提高汇报效率,搞通企业核心及分支框架非常必要,这样可以少走很多弯路。比如说关于某一分支部门的指导文件和流程细则,弄清楚几份最核心的文件,基本上能明白这个部门的主要职责和流程方向,接下来的业务细则均是在总指导范围内延展,这样能避免走错路、走弯路,并且迅速有效地解决各种流程问题。
(2)在树读法、图读法和框读法中,都是目前自己正在运用的读书方法——用思维导图梳理书本提纲或者运用读书框架再深入阅读,抄录+点评加深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并尝试用过PPT的方式进行结构化呈现。这也是目前我正在尝试做的事情,也是我目前这个阶段能够做到的内化和输出方式。
(3)接下来的炼读法和逆读法对现阶段的我来说难度较高。第一是“把作者的逻辑从一本书里提炼出来,变成自己能够说清楚的核心观点”,这需要“看得出作者的思维逻辑”。对于一些结构并非十分清晰的书,这点其实比较难做到。第二是持有批判性思维“列出你认为书中错误或者在现实中不适用的观点,说出理由,一条条反驳”,看出“哪些问题有隐含价值观冲突、哪些隐含不同的假设、哪些有逻辑错误,哪些是论据不可靠”。这是下一步自己要去尝试的方向,也是锻炼自己实现更独立地思考的捷径。
(4)对于专为文艺书籍提出的诵读法,最给予我启发的是“对比阅读”方法。小时候我阅读文艺类书籍比较多,当喜欢某个作者的时候,自然而然地会与其他同类作者作对比,从而在自己内心放一杆秤,衡量到底谁高谁低。将来可随着本书介绍的方式,更为详尽深入地分析内容以及表达自己的感受。无论读什么书,历经消化、内化加上输出后,书才真正属于自己。
4、这一部分是干货,我认为如果像我一样属于写读书笔记的初哥,可以先跟随者秋叶大叔的方法做一遍。待有感觉后再慢慢根据自己的特点作调整。
(1)读书笔记。在初始阶段先进行检视阅读。看作者简介、摘要和目录,快速了解书本框架,然后快速诵读一遍。接下来是比较关键的一步,对有启发性的单元做记录。包括:写旁批、标页码索引、写即使感悟、做摘录、手绘有价值的逻辑框图。待上述素材足够后再着手做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方法很灵活,包括:直接摘录精华,加一句话点评;针对有价值内容写书评;写读书心得笔记“把书中一个知识点、一个思考框架拿出来反复练习”;做读书笔记PPT;模仿作者思维写类似文章,尝试引入自己的工作实践;找对象“聊”,加深理解。
(2)拆书。在这个环节,作者阐述了拆书的目的、如何选书来拆以及自己拆书的写法特点。最后再把拆书目的升华至另一个高度:最终要用这种能力拆世界!“拆其实是思考、反思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一种方法”,因此这种能力可以引申到身边任何值得深入研究的事物。要达到这个境界的前提,首先是学习别人总结的优秀经验,因此不妨先跟随者作者的步伐一探到底。
作者介绍了提出“拆书帮”概念的赵州老师三个理念:一本书读明白一段就可以有大收获;读书一定要联系自己的实际进行分析、总结和分享,这样才能真正通过读书提高自己的能力;好的读书方法非常有价值。另外作者还介绍了赵州老师的RIA拆书读书法:R(reading)阅读片段;I(interpretation)拆书家引导促进;A(appropriation)拆为己用。
后面关于拆书写法特点方面是我最关心的话题。作者自己的拆书解构包含知识介绍、扩展思考和互动联系三块,这也可以从本书后面章节的拆书内容中得以具体了解。作者引用了别人对其拆书框架的总结,我个人认为比较有启发性,可以先跟着步骤模仿:第一、背景介绍:从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简介、自己的整体感觉几个方面,简洁流畅地引出觉得好的观点,;第二、知识点介绍:在这里要注意添加自己的理解,作简略的分析,列出得到的启发;第三、知识点应用。这里是价值含量最高的部分之一,结合自身去列举自己的案例,并用书中的观点模式方法分析自己案例的过程;第四、总结反思:分别从作者观点的优缺点、建议,与自己反思两个维度进行总结。
上中下三篇
“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和“延伸阅读”三篇均属于作者的拆书案例。这部分需要读者各取所需地去阅读。像我自己会对“建立思考模型”这部分比较有兴趣,因此比较认真地梳理了思维导图。这部分内容基本上都是作者对《史上最简单的问题解决手册》的拆书。虽然有人觉得后面拆书部分并不如序篇关于高效读书方法论那般有价值,但通过这个章节,我不仅窥探到这本思维书籍的内容,而且作者还思维活跃地每篇按照自己的拆书框架进行衍生运用,对我的启发非常大。按照拆书框架,每篇都附有扩展思考和拆书建议,作者均安排了实践运用的例子,而且非常开脑洞地提出许多激励读者去动脑、去反思的问题。
看到这些问题有人或许会相当焦虑,因为会觉得为什么自己没有想到这些?一下子这么多问题应该怎样安排去回答和解决?但另一方面,这样做的好处是让人不得不开动脑筋、克服惰性,最终被牵引着努力让自己成为高效率的知识搅拌器。
总结
1、这本书其实更多的是表现作者从书本获取知识的经验之谈,对于初学者来学非常实用。要高效读懂书,你要做到:
(1)【获信息】结合自己实际需求选择书籍,至少通读一遍,获得整体印象。
(2)【摸框架】做旁批、做记录、做笔记,梳理作者逻辑思路,摸清书本骨架。
(3)【得方法】结合自己实际对书中内容进行反思、套用,扩展,把书中知识与自身运用相融合,使书本知识真正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2、作为以往对阅读没有任何套路的我来说,这本书是一个很好的引路人。如果不看这本书,估计我仍在闷着头啃书,而不懂得吸收书的精华。说到底,无论是在课堂学习还是看书,知行合一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思维懒惰之人不愿意迈出的一步。毕竟自己主动去进行扩展思考是令人疲累的过程,当然没有躺着看偶像剧般轻松。但如果要获得进步,就得经历蜕变的痛苦。如果谁连这都懒得去做,那么也许这本书就并不适合他去浪费时间看了。
附1:思维导图
附2:读书笔记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