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课】20180610 解读:《终身成长》

【心理学课】20180610 解读:《终身成长》_第1张图片

作者介绍

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 《终身成长: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作者,卡罗尔•德韦克博士是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领域内公认的杰出学者之一。她曾任哥伦比亚大学威廉•兰斯福德心理学教授,现任斯坦福大学路易斯和弗吉尼亚•伊顿心理学教授,也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她的著作《自我理论:它们如何影响动机、人格与发展》(Self-Theories: Their Role in Motivation, Personality, and Development)被世界教育联谊会(World Education Fellowship)选为年度好书。她经常为《纽约客》《时代周刊》《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波士顿环球报》撰写文章,也曾登上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今天》和美国广播公司的《20/20》等新闻节目。

作品简介

在对成功的数十年研究后,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发现了思维模式的力量。她在《终身成长: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中表明,我们获得的成功并不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更受到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她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与成长型,它们体现了应对成功与失败、成绩与挑战时的两种基本心态。你认为才智和努力哪个重要,能力能否通过努力改变,决定了你是会满足于既有成果还是会积极探索新知。只有用正确的思维模式看待问题,才能更好地达成人生和职业目标。德韦克揭示的成功法则已被很多具有发展眼光的父母、老师、运动员和管理者应用,并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通过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并做出改变,人们能以最简单的方式培养对学习的热情,和在任何领域内取得成功都需要的抗压力。

作品序言

有一天,我的学生让我坐下来,要求我写这本书。他们希望人们可以利用我们的书让生活变得更美好。这其实是我一直以来都想做的事,后来,写这本书变成了我工作中的第一要务。我的作品属于心理学中的一种传统研究,向人们阐述了人类信念的力量。我们不一定能意识到这些信念的存在,但它们对我们想要什么以及能否成功达到目标至关重要。这种传统研究也展示了人类信念的改变——即使是最简单的——是如何对人类产生深远影响的。

权威评论

我爱这本书的一个原因是,它不仅提供了理论,还阐明了方法。德韦克帮助固定型思维模式者转变为成长型思维模式者的方法表明,仅仅对成长型思维模式进行一番深入了解,你就能让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彻底改变。

——比尔•盖茨

你一旦了解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的区别,看待他人和自己的方式会有重大的改变。你会期待,招聘有成长型思维的员工,选择有成长型思维的老板;你会规划,相亲时看对方有没有成长型思维,教育子女时也会刻意培养成长型思维。但如果你真看懂了这本书,你会说,我要成长为有成长型思维的人,然后,一点一点影响我身边人的成长型思维。那将是你给自己和在乎的人的最好的礼物。

——赵周,拆书帮创始人、《这样读书就够了》作者

德韦克的重大发现是,我们通常具有两种思维模式中的一种:认为自己的智力是一种固定属性,或认为它是可以培养并随着时间增长的。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记者、畅销书作者和演讲家

你会发现在关于动力的著作中,本书是数一数二的。

——波•布朗森(Po Bronson)《关键教养报告》(NurtureShock)作者

如果你是个管理者,或在养育孩子(这也算一种管理),放下手边的一切,读读这本书吧。

——盖伊•川崎(Guy Kawasaki)《创业的艺术》(The Art of the Start)作者

每个人都该读这本书。

——奇普•希思(Chip Heath)、丹•希思(Dan Heath)《让创意更有黏性》(Made to Stick)作者

德韦克对智力与思维模式的研究影响了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丹尼尔•平克(Daniel Pink)《全新思维》(A Whole New Mind)和《驱动力》(Drive)作者

一本好书会让你赞同,一本伟大的书会让你遵从,而这本书提出的建议会改变你的一生。

——罗伯特•J. 斯滕伯格(Robert J. Sternberg)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

核心内容

《终身成长》的副标题是: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终身成长: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这本书的中文版总共328/页大约20万字左右。小编会用大约5000字转述书中精髓,再用1000字解读总结给各位亲!下面小编将为亲转述这本《终身成长: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当我们还是婴儿时,我们学习走路、说话,跌倒了、说错了,不会害怕和丢脸。后来,我们懂得了更多,反而怕这怕那,止步不前了。这是为什么?因为我们转变了思维模式。这本书从思维模式的角度,让我们找到自己恐惧、苦恼和失败的原因。同时,它将帮助我们突破这些阻碍,获得成长,达成目标。成长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它无关年纪。无论何时,停滞成长,才是最可怕的衰老。

一、人的两种思维模式

1.固定型思维模式

认为人的才能一成不变。这让人们时刻想证明自己的智力、个性和特征。他们会把发生的事当作衡量能力和价值的直接标尺。

2.成长型思维模式

认为人的能力可以努力培养。虽然人的先天才能、资质、性格各有不同,但都可以通过努力和经历来改变。

二、两种思维模式的区别

1.对自身评价的准确度不同

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对自己能力的评估非好即坏,所以难免失真。他们的评估结果,有些被夸大,有些很模糊。成长型思维模式者,相信能力可以培养,所以对自己的现有水平,他们能以开放的心态评估。同时,由于以学习为目标,他们也需要对自己的现有水平有一个准确的评估。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2.对成功的看法不同

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希望确保自己的成功。他们认为聪明人应该永远是成功的。这让他们极力掩饰不足,最后变成不爱学习的人。对成长型思维模式者来说,成功意味着拓展自己的能力。而这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实现。

3.对失败的看法不同

在固定型思维模式者看来,如果他在某件事中失败了,他就成了失败者。在这里,他们的失败,从一种行为转变成了一种身份。在成长型思维模式者看来,即便失败是痛苦的,但它不能对你下定义。它只是一个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而且,我们还能从中学习和受益。有如今年解读的第一本书《反脆弱》所说,从失败和挫折里受益,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4.对努力的看法不同

固定型思维模式者认为,只有无能的人才需要努力。如果你需要为某件事付出努力,说明你不擅长做这件事。成长型思维模式者觉得,天才也需要努力才能成功。他们欣赏天赋,更崇尚努力。

5.脑波不同

在哥伦比亚大学的脑波研究室,两种思维模式的人进行了一项测试。他们在回答问题,并得到反馈时,脑波显示出不同的反映。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只对反映其能力高低的反馈有兴趣。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答案的对错上,他们对帮助学习的信息没有兴趣。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则高度关注提高知识水平的信息。对他们来说,学习才是第一要务。

三、能力和成就的真相

1.固定型思维模式限制人的成就

固定型思维模式者,不屑于努力,不注重学习方法,把他人当成审判者而不是同伴。这将阻碍他们取得成就和获得成长。

2.成长型思维模式帮助人们发展能力、取得成就

成长型思维模式者,能明确目标,不断优化学习方法,并乐于向同伴学习。这将帮助他们提升能力和取得成绩。

【案例1】医科大学学生的不同思维模式

作者跟踪观察了某医科大学学生的学习情况。他们发现,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学生,学习成绩更高。这类学生即便在某次测验中表现不好,下次也会努力赶上。而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学生,如果考得不好,他们的分数就很难提高。在学习方法上,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学生像吸尘器一样,试图背下所有东西。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学生,则注重学习方法,善于寻找学习规律,并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案例2】加菲尔德高中的差生逆袭

加菲尔德高中,是洛杉矶的一所低收入学校,大多学生来自贫困家庭。它被认为是当地最差的高中之一。这里的学生拒绝学习,老师也无可奈何。杰米·埃斯卡兰特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看法。他开始教这些孩子大学水平的微积分。运用成长型思维,他总是思考怎么去教、怎样才能教得最好,而不是关注自己会不会教、他们能不能学会。后来,他不仅教会了这些学生微积分,还让他们在全国数学考试中取得了领先成绩。

四、思维模式在不同领域的体现

1.体育:冠军的思维模式

在体育界,很多人都相信天赋。他们会说,某某天生就是个运动员,所以他才能取得辉煌。但事实却并非如此。身高仅有1.6米的蒂尼·博格斯在NBA打球;独臂棒球运动员皮特·格雷,打入了大联盟;姿势不够协调的本·霍根,成为了最优秀的高尔夫运动员之一;威尔玛·鲁道夫,这个被称为“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女人”,她的一条腿曾经接近瘫痪……这些运动员都以出色的表现,打破了天才的神话。

那么是什么让这些平凡,甚至先天不足的运动员收获成功呢?相关研究表明:成长型思维模式者认为,成功来源于学习、努力和自我提高。这也是冠军运动员的共性。成长型思维模式者认为,挫折能给人以动力、经验和教训,让你变得更好。在体育界,成长型思维模式者,掌控自己走向成功和保持成功的过程。总之,冠军思维模式,就是相信成功可以通过努力争取的成长型思维。

【案例】著名篮球明星迈克尔·乔丹

许多人只知道乔丹是体育界明星,却鲜有人知道他一路走来背后的故事。在高中时,乔丹被校队淘汰了。他沮丧地回家向母亲倾诉。他的母亲说,那就回校好好训练。从此以后,他每天早上6点离开家到校练习。上大学时,进一步训练防守、控球和投篮各方面的能力。如果输了比赛,他会在赛后更加努力练习。即使赢了比赛,他也会对不满意的地方作出调整。后来,因为年龄原因,他的体力和灵活度不如以前。为了弥补这个缺陷,他更加注重协调性和动作的训练,以此保持良好的状态。他说,我可以接受失败,但我无法接受从不去尝试。

2.商业:思维模式和领导力

领导力与固定型思维模式

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领导者,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只关心个人是否伟大。

(1)在管理上,他们无心建立卓越的团队,固执地认为天才不需要好团队。

(2)在地位上,他们想成为企业中唯一重要的人,这样才能突显自己高人一等。

(3)在表现上,他们急于展示自己的优越,甚至利用下属来证明。

如果他们在团队中无路可走,就容易陷入这样的心态:有什么比你离开公司后,它就四分五裂更能证明你的伟大呢?

【案例】李·艾柯卡的自负

艾柯卡任职福特汽车总裁时,他说,如果亨利·福特是国王,自己就是王储。皇宫般的办公大楼、身穿白色制服的侍者、空运而来的高级餐点……他无比享受这样的生活,也被这种优越感蒙蔽了双眼。他认为自己独一无二,也比别人更加聪明。直到亨利请他离开公司。之后,艾柯卡出任克莱斯勒汽车CEO。当时这家车企濒临破产,艾柯卡让它奇迹般起死回生。受固定型思维的驱动,艾柯卡开始倾力打造个人形象,用钱讨好华尔街提升公司股价,却不愿把资金投入在新车设计和提高生产上。最终,克莱斯勒汽车重新陷入窘境。这时,艾柯卡除了指责和找借口之外,还因害怕下属出风头,拒绝批准新方案。最后,董事会解雇了艾柯卡。

领导力与成长型思维模式

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耐基说过,他希望自己的墓志铭是:长眠于此的人,能把比他更优秀的人才招至麾下。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领导者,他们的世界里充满了明亮、包容和正能量。无论看待自己或他人,他们都相信人具有发展潜能。对他们而言,经营公司不是为了突显优越,而是为了促进自己、员工和整个企业的成长。

【案例】杰克·韦尔奇的倾听和协作

1980年,杰克·韦尔奇接管通用电气,当时这家公司价值140亿美元。20年后,通用电气估值高达4900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公司。韦尔奇的经营之道,随处可见成长型思维的表现。比如他会主动接触在一线工作的员工,向他们了解公司状况;他会到流水线上听取工人们的意见。韦尔奇认为,这些工人是他应该尊重和学习的对象。另外,他十分重视团队协作。在韦尔奇的自传里,他说:“我不喜欢第一人称,我人生中几乎所有的事,都是和别人一起完成的……你在书中看到的‘我’,指的都是我所有的同事、朋友,和一些可能被我漏掉的人。”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领导者,总是追求证明自己、强调“我”,而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领导者则更重视“我们”。

3.人际关系:人们相处的思维模式

爱情关系中的思维模式

恋爱关系中,成长型思维模式者认为一切都可以培养。他们相信健康长久的两性关系,需要彼此磨合,共同努力。固定型思维模式者认为,爱情是理想的,是完美和永恒的和谐相处。就像童话那样,王子公主过上幸福的生活,一切都是注定。在两人相处中,固定型思维模式者主要有两个问题。

一是,他们觉得,如果爱情需要努力,说明它不属于自己。他们希望两个人心有灵犀、意见统一,所有的事都能自动发生。他们认为,伴侣之间的相互支撑、共同解决问题都是不靠谱的。

二是,他们认为,问题意味着性格缺陷。当两人发生冲突时,固定型思维模式者会选择责备。有时他们会责备自己,但大多时候他们会责备对方性格有缺陷。他们觉得这些性格缺陷无法改变,两人之间的问题也无法解决。而对于成长型思维模式者来说,即便两人发生冲突,他们也仍旧相信彼此的关系是良好的。

【案例】无需经营的爱

夏琳和麦克斯在一场演奏会中相识相爱。慢慢的,麦克斯的情绪化开始显露。当他不开心时,喜欢一个人待着。夏琳问他怎么了,麦克斯就会更愤怒。他责怪夏琳不理解自己,坚持不沟通,而且态度强硬。但事实上,他们两人仍旧相爱。朋友们劝两人沟通、努力解决这个问题。可夏琳和麦克斯都认为,感情是注定的,应该彼此理解和尊重,而不是需要努力经营。于是两人渐行渐远最终分手。

社交中的思维模式

珍妮弗·比尔做了一项社交研究。在数百人中,她先测量了他们的思维模式,评估他们的害羞程度。接着再观察他们相互结识的情况。比尔发现,固定型思维模式会防碍人们社交。在社交中,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更容易害羞。

(1)他们在意他人的评价,因此容易焦虑和怀疑自己。

(2)他们不愿意和比自己强的人接触,害怕自己在交往中出错。

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在社交中也会害羞,但不会受到影响。他们会很快渐入佳境,与人产生良好的互动。成长型思维模式者把社交当作一种挑战,他们拥抱挑战。而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则害怕冒险。

【案例】害羞的乔治

乔治是一个社交害羞者。尤其在和女性交往时,他很想表现得聪明自信,却往往弄巧成拙。有一次,在一家咖啡馆,他遇到一位女同事。女孩暗示想和他一起喝咖啡,他不知道怎么回应,就说了一句“随便你”。结果女孩只能尴尬离开。固定型思维让乔治被恐惧控制,使他害怕别人的评价。所以他故作冷漠、避免与人接触,以此来保护自己。

4.教育:思维模式和教育

父母教育孩子的思维模式

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父母,不在乎孩子的兴趣和潜能,只要求孩子达成他们所期望的成就。否则,孩子在他们眼中,好像失去了该有的价值。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父母,不仅会给孩子设定一个奋斗目标,还会给孩子成长的空间。他们尊重孩子的兴趣,重视孩子拥有完整的人格,鼓励孩子以自己的方式活得更好。

【案例】桑迪父母的哈佛梦

桑迪的父母是固定型思维模式者,他们认为桑迪上学的唯一目的,就是考上哈佛大学。他们觉得只有上哈佛,才能证明桑迪的聪明、能力和价值。但是桑迪没能考上哈佛。从此桑迪陷入彷徨。即使已就读其它学校,她还是会感到无形的压力。这让她的情绪和成绩都非常不稳定。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父母可能不知道,他们的教育方式,给孩子带来了怎样的伤害和影响。

老师教育孩子的思维模式

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老师,会营造一种充满评判色彩的学习氛围。他们会根据学生一开始的表现,判定哪个聪明,哪个笨。接着,他们就轻易放弃那些“笨”学生。这些老师认为“笨”学生不是自己的责任,他们无法改变学生的智力水平。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老师,会创建一个充满信任、没有评判的学习氛围。他们注重怎么教会学生,而不是刻板地评判学生。他们致力于教会学生热爱学习、教会学生自学和思考。就算学生当下水平不足,他们也会指导学生如何缩小差距。

【案例】拒绝学习的盖瑞变了

盖瑞不爱学习、撕作业、经常不上课。有一次,老师柯林斯让他到黑板上解题。盖瑞粗暴地拒绝解答。但这位老师没有放弃盖瑞,而是引导他尝试解答、发挥潜能。渐渐地,盖瑞从不爱学习的“坏”学生,变成了在课堂上的积极分子。他还爱上了写作,而且表现十分出色。

五、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

1.如何将成长型思维模式传授给他人

怎样教养孩子,一直是社会热点。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模式,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那么,家长或老师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模式?

掌握称赞的方法

称赞孩子的方式,将塑造他们的思维模式。对的称赞方式,不是去夸奖孩子的能力,而是去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不是夸他们聪明,而是要肯定他们付出的努力。比如这样夸奖:“你的进步说明你真的很努力。你反复复习,划出重点,一遍遍做测试。你的方法确实奏效了。”

正确面对孩子遇到的挫折

当孩子遭遇挫折时,父母表现得焦虑、表现得非常关注他们的个人能力,或者试图掩盖失败,都是不可取的。这些都容易让孩子形成固定型思维模式。父母应该对挫折表现出兴趣,引导孩子面对和处理挫折,把挫折视作学习的好机会。

重视孩子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在教学中,老师需要关注孩子对知识的深入理解,避免让学生死记硬背。相关研究表明,如果老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他们会更相信能力是可以发展的。

2.通往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四个步骤

(1)接受:每个人都是成长型思维模式和固定型思维模式的混合体。对固定型思维模式,我们不必感到羞愧。我们首先得承认它、面对它、接受它。

(2)观察:其次,我们得知道是什么引发了自己的固定型思维模式。它什么时候会出现?比如,有的人是在面临挑战时,有的人是在努力过程中受挫时。你可以想一想:最近一次你的固定型思维因为什么而引发?当时你有怎样的感觉?它对你说了什么?最后导致你做出了什么决定,或者付诸了哪些行动?观察你的固定型思维人格,明确它出现的原因。

(3)命名:第三步,给自己的固定型思维人格取一个名字。这个名字可以和生活中的某个人同名,可以是一本书名、一个电影人物名。当然,也可以是你不喜欢的一个名字,用它警醒自己。

(4)教育::和它带来的不良影响。接着,我们要教育自己的固定型思维人格。当它出现并阻碍你时,你得学会和它沟通。你需要向它说明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让它和你一起踏上行动的旅程。当你遇到挫折、压力时,它又会出现。这时,你需要告诉它,你将怎样计划从挫折中锻炼和成长。

事实上,固定型思维模式是为了保护你,让你感到安全。但它的方法却做不到这一点。所以,用成长型思维模式和它沟通,教育它,它就能支持和帮助你。改变是不易的,有些想法、观念、认知已在我们的大脑中运行了很多年。改变是痛苦的,我们得和自己的局限、脆弱、恐惧,以及未知作斗争。但正如作者所说,改变也许艰难,却从未有人说过不值得。

何况,你我都是对自己有要求的人,不是吗?好,这本书的精髓解读到这里就基本描述完毕,如果你对这本书内容感兴趣,不妨读读全书。我们身处智能时代,它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可能会造福人类,也可能会给人类造成各种各样的困难。不管怎样我们只能接受而无法拒绝,因为我们都一样生活在趋势的大潮中.......下面接入本书总结阶段......

 解读总结

《终身成长: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这本书是一本介乎于社会和发展心理学之间的一部学习励志类著作。书中简明扼要的告诉我们,成功不在先天,不靠外在,关键在于思维模式。我们是满足于现有的成果、避免失败可能的固定型,还是以继续努力、寻求挑战机会的成长型?我们夸孩子“你好聪明”还是“你真用功”更有意义?如果一段感情需要努力经营,是否意味着我们在一起不合适?一位天才老板带领一群天才员工,是否就一定能创造不凡商业成就?

通过阅读这本书使我了解到思维模式的不同能影响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而我们自己有充分的机会与可能去改变自己的思维定式,改变奋斗的目标。固定性的思维模式相信人的才能是天分决定的不能改变的,事情做好了说明自己能力好,事情做失败了说明自己没能力。成功就是把事情做好,意味着自己有天分。成长型的思维模式相信人的才能是不只是由天分定的,可以通过学习努力来发展提高的。

开宗明义,这本书的第一章便介绍了这两种思维模式。第二章讲了这两种思维模式对人的影响。固定性的思维模式会认为成功是智力的证明而成长型的思维模式相信成功是学习的结果。两种不同的思维对人的工作学习均有很大的影响,其中成长型的思维模式远远好于固定性的思维模式。第三章继续引申思维模式对人的影响讨论这两种思维模式对人的影响。第四章讲体育精英的思维模式,着重讲了篮球巨星乔丹的案例以及其成长过程。 第五章讲思维模式在商业中的影响。第六章讲思维模式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第七章讲如何把成长型的思维模式教给子女,弟子, 也讲了一些关于成长型的思维模式的误区。第八章讲如何改变思维模式。

作者卡罗尔•德韦克博士无愧为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领域内公认的杰出学者,心理学讲得有理有据,但后面的一些章节显然不在她的邻域里,很多例子很牵强。比如讲体育精英的思维模式,把冠军的特质归结为成长型的思维模式的结果。书里冠军们的特质在于关键时刻能超水平发挥,成长型的思维模式可能让他们刻苦训练达到很高的水平。但说他们的超水平发挥也是成长型的思维模式带来的还需要多一些科学证据。而且例子里的人的思维模式都是黑白的, 太简单化,现实中人的思维模式肯定是两种模式的组合。

《终身成长: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这本书里,自己感觉到作者向我们传递了一个简单的信念——即他在研究中发现的这种信念——可以对我们每个人一生当中遇到的问题起到引导作用。事实上,它渗透到了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部分。好,这本书的其它精彩文字图片,均在文后的下方,欢迎您来互动阐述您的想法,我把这本书非常实用的细节精华基本为您转述出来见上文,附加了小编个人对这本书所列心理学方面等相关问题的初步理解,您可以点击文本复制粘贴为已所有,为什么我这样慷慨?因为无论你是否署名我的作品它都是我的思想和精神,这是无法改变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有时间后缀您的想法和问题。书后我们有找时间一起切磋学习,共同进步。解读总结到这里全部结束了,就到这里吧,我们下本书再会!

作品精选

第1章 思维模式

当我还是一个年轻的研究学者的时候,一切都刚起步,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我的一生。我非常执着于了解人们是如何面对失败的,于是决定通过观察学生们如何应对困难来获得这一问题的答案。所以,我每次单独带一个学生进入学校的一个房间,让他们感到轻松舒适,然后给他们一系列智力测验题来解答。第一个测验很简单,但是接下来的会很难。当学生们开始嘟囔、流汗并感到困难的时候,我观察他们的对策,并问他们是如何想的,有什么感受。我希望看到学生们应对困难时不同的表现,但是我看到了一些我意想不到的现象。

面对这些有难度的测验,一个10岁的男孩拉了拉他的椅子,搓了搓手,抿了抿嘴,然后喊道:“我爱这个挑战!”而另一个男孩努力地做着这些智力测验,他抬起头时满脸开心:“你知道,我就想做这种信息量大的测验!”他们到底有什么问题?我不明白。我一直认为,人类分为可以应对困难和不能应对困难两类。我从来没有想过有人会热爱失败。这些孩子难道是外星人么?还是说他们在偷偷打着什么鬼主意?

每个人都有一个学习榜样,这个榜样可以在我们人生的决定性时刻为我们指明方向。这些孩子就是我的榜样,他们显然知道一些我不知道的事,而我决定弄清楚——弄清楚这种可以将失败转变为财富的思维模式。他们到底知道些什么?他们知道人的能力,如智力技能,可以通过努力来培养。这就是他们一直在做的——变得越来越聪明。他们不仅不会因失败而气馁,反而会认为自己没有失败,他们认为自己是在学习。而我认为人的能力是一成不变的。你这个人要么很聪明,要么不聪明,失败则意味着你并不聪明,就是这么简单。如果你能让自己成功并避免失败(不惜一切代价),你就可以被称为聪明。努力奋斗、错误、不屈不挠的精神这些因素则都不能被划在聪明这个范畴之内。

人类的能力到底是可以培养的,还是一成不变的?这是一个老问题了。但这一问题对人们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则是一个新问题:认为人的智力和性格是可以发展而非不变的、根深蒂固的,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让我们先来看看由来已久的关于人类本能的激烈辩论,之后再回到这个问题上来。

为什么人会有不同?

自古以来,人们想的不一样,表现的不一样,经历也不一样。所以肯定会有人问,为什么人们会存在不同?为什么一些人更聪明或者品行更佳——是否有某种东西让这些人永远和别人不同。关于这个问题,正反两方都有很多专家支持,他们有些人认为,确实存在物理上的特性,正是它们造成了人们的不同,造成了人与人之间这些无法避免也无法改变的差别。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所谓的物理上的依据包括头骨上的突起(颅相学)、头骨的大小和形状(颅骨学)还有如今我们所说的基因。

相反,另一部分人则认为,造成人们身上这些不同的原因是人们背景、经历、接受过的教育以及学习方法的不同。可能让你感到很震惊的是,这个观点的支持者中最有名的是法国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比奈(Alfred Binet),智商测试的发明者。难道智商测试不是为了评估孩子们不可改变的智力水平而存在的吗?事实并非如此。比奈于20世纪初在巴黎工作,他设计智商测试的目的是鉴别出那些无法从巴黎公立学校的教育中获益的孩子,从而设计出新的教育计划,让这些孩子回归正轨。他并没有否认“不同的孩子智力是不同的”这一观点,但他相信教育和练习可以带来智力上的根本改变。下面是从他的代表作《儿童学的新观念》(Modern Ideas About Children)中引用的一段话,在这本书中,他通过对几百名在学习方面存在困难的孩子进行研究后总结道:

一些现代哲学家……断言个人的智力是一个定量,这个定量是不会越来越多的。我们必须同这个残忍悲观的结论进行对抗……通过练习、培训,以及最重要的——方法,来设法增加自己的注意力,提高自己的记忆力以及判断力,让自己切实变得比以前更聪明。

到底谁才是正确的?如今大部分专家同意,这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这并不是一个天性和后天培养相对立或者先天基因和后天环境相对立的问题,在概念上,这两者通常相辅相成,相互作用。事实上,就像杰出的精神学家吉尔伯特•戈特利布(Gilbert Gottlieb)所说,在我们的发展的过程中,基因和环境不仅仅是相互协作的关系,基因更需要环境的帮助来更好地运作。

与此同时,科学家们了解到,人类在终生学习和大脑发展这一方面比我们自己想象中更有潜力。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先天遗传的才能。可能在最开始的时候,人类会展现出不一样的气质和才能,但很清楚的是,个人经历、能力培训以及个人努力会对之后的人生产生影响。当代智力研究领域的权威罗伯特•斯腾伯格(Robert Sternberg)写道,人类的某项专长“并不是固定的先天能力决定的,而是通过有目的的锻炼获得的”。或者像他的前辈比奈所认为的,一开始聪明的人不一定到最后还是最聪明的。

作品后记

《终身成长》是卡罗尔•德韦克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她以通俗易懂的笔触总结了自己对人类两种思维模式的研究。也许因为思维模式深深扎根于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成为内化的心理机制,我们很难跳出思维的框架,反思自己是如何思考的。身为一个曾经的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德韦克对固定型与成长型思维模式进行了毫不留情的剖析。她认为,仅有专业技能或动力或许能让我们取得暂时的成功,但无法帮助我们尽可能维持成功。而巅峰状态的持续需要一种健康、积极、不断进取的思维模式,一种不推崇智商或成功本身,而将关注点投放在持续不断的努力、不畏挫折的态度上的长期的思考方法。无论是在商界、体坛、婚恋关系还是亲子教养中,这种成长型思维模式都至关重要,它决定了我们面对失败时的复原力,面对挑战时的承受力,面对我们需要为之努力的事业时付出努力的多寡。这种思维模式标志着一种诚实的态度,因为真正的成功从来不是偶然的,偶然得来的成功并不可靠。德韦克的思维模式研究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在生活中的每一分每一秒,你都是思维模式的践行者,你做的每一个选择都打上了你采用的思维模式的烙印。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并有意识地做出相应调整,你会更有把握获得并保持成功。

作品目录

引 言……………………………………………………………………… 1

第1章 思维模式……………………………………………………… 1

为什么人会有不同 4

两种思维模式对你意味着什么 6

两种思维模式之下的不同生活 8

思维模式概念新在何处 10

自我审视:谁能准确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12

你将会看到什么 13

第2章 思维模式解析……………………………………………… 17

成功的意义:学习的结果还是智力的证明 20

不只是拼图测验 21

脑波告诉我们的 22

选择标准之差 23

CEO综合征 24

能力的拓展 25

超越可能的自我拓展 26

故步自封的自我限制 27

是完美无缺还是不断进取 29

如果你能力很强,为什么还需要学习呢 29

一次测验定终生 31

再谈潜能 32

证明你很特别 35

特殊、高人一等、更具特权 36

思维模式改变了失败的意义 38

关键时刻 39

我的成功意味着你的失败 41

偷懒、欺骗和责备无法带来成功 42

思维模式与抑郁症 44

思维模式改变了努力的意义 46

《奔腾年代》 48

加倍努力:高风险 49

努力不够:高风险 51

将知识转化为行动 52

问与答 52

第3章 关于能力和成就的真相…………………………………… 63

思维模式和成绩 67

“不愿努力”综合征 68

发现你的头脑 69

适应大学生活 71

天生的资质 73

每个人都能做到出色吗 74

玛瓦•柯林斯 75

能力水平和追踪 77

总 结 78

艺术才能是天赋吗 78

杰克逊•波洛克 81

夸奖和肯定标签的危险性 82

否定标签及其作用方式 86

归属感 89

相信他人的看法 90

当事情进展顺利时 92

第4章 体育:冠军的思维模式…………………………………… 95

天赋与天才 99

有时看得见,有时看不见 99

迈克尔•乔丹 101

贝比•鲁斯 102

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女人 103

天才无须努力 104

“球商” 105

秉 性 107

关于秉性的更多故事 110

秉性、决心、意志以及冠军思维 112

保持辉煌 114

什么是成功 115

什么是失败 117

掌控成功 118

成为明星意味着什么 121

每一项运动都是团队运动 122

倾听你的思维模式 123

第5章 商业:思维模式和领导力………………………………… 127

人才至上的思维模式 129

成长型企业 130

对思维模式与管理决策的研究 132

领导力与固定型思维模式 133

CEO和强烈的自我意识 134

固定型思维模式领导者的行为 135

艾柯卡:我是英雄 135

阿尔伯特•邓拉普:我是超级巨星 139

屋内聪明人 141

两个天才的碰撞 143

无懈可击,不可战胜、享有特权 144

恶老板 145

成长型思维模式领导者的行为 147

韦尔奇:倾听、信任、培养 148

郭士纳:摒弃固定型思维模式 152

穆尔卡希:倾听、坚韧、恻隐之心 155

CEO等同于男性吗 157

一项关于团体行为的研究 158

群体思维和团体讨论 159

当被夸奖的一代进入职场 161

谈判技巧是天生的吗 162

管理才能是天生的吗 164

领导才能是天生的吗 167

企业的思维模式 167

第6章 人际关系:关于相处的思维模式………………………… 173

不同的两性关系 178

爱情中的思维模式 179

1. 如果你需要为其努力,说明它注定不属于你 180

2. 问题表明性格存在缺陷 184

反目成仇的伴侣 189

竞争:谁是最棒的 191

在恋爱关系中成长 192

友 谊 193

害 羞 196

校园暴力:对“复仇”的思考 199

施暴者的身份 199

受害者与复仇行为 200

合理的应对方式 203

第7章 父母、老师与教练:思维模式的传播…………………… 209

父母或老师:关于成功和失败的信息 212

关于成功的信息 212

关于失败的信息 219

孩子们解读信息 223

成为好老师/父母 233

天才和后进生都能取得成功 235

高标准和教育环境 238

关于高标准和教育环境的更多内容 238

努力,再努力 240

无心上进的学生 241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老师的本质 243

教练:通过思维模式走向成功 244

固定型思维模式的教练的行为 244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教练的行为 248

谁才是敌人:胜利还是失败 252

虚假的成长型思维模式 254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真伪 254

如何培养(真正的)成长型思维模式 257

如何将成长型思维模式传授给他人 258

我们能做什么 261

第8章 改变思维模式……………………………………………… 263

变化的天性 265

信念是通往幸福(或痛苦)的关键 266

思维模式再深入 267

关于思维模式的讲座 268

思维模式研讨会 270

脑科学项目 274

再谈改变 276

迈出第一步 279

可实行的计划与不可实行的计划 281

正确的应对不会受糟糕的感觉影响 281

状元秀 282

拒绝改变的人 283

特权意识:都是我应得的 283

否认现实:我的生活很完美 286

改变孩子的思维模式 287

早熟的固定型思维模式者 288

当努力方向错误 290

思维模式与意志力 293

控制愤怒 294

成长型思维模式与自我控制 295

持续改变 297

通往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旅程 299

第一步:接受 299

第二步:观察 299

第三步:命名 301

第四步:教育 304

学习与帮助学习 307

前方的道路 309

出版后记 310

【心理学课】20180610 解读:《终身成长》_第2张图片
【心理学课】20180610 解读:《终身成长》_第3张图片
【心理学课】20180610 解读:《终身成长》_第4张图片
【心理学课】20180610 解读:《终身成长》_第5张图片
【心理学课】20180610 解读:《终身成长》_第6张图片
【心理学课】20180610 解读:《终身成长》_第7张图片
【心理学课】20180610 解读:《终身成长》_第8张图片
【心理学课】20180610 解读:《终身成长》_第9张图片
【心理学课】20180610 解读:《终身成长》_第10张图片
【心理学课】20180610 解读:《终身成长》_第11张图片
【心理学课】20180610 解读:《终身成长》_第1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理学课】20180610 解读:《终身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