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三家长公益咨询群,有家长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孩子要报冷门专业(民俗学_非物质文化遗产),怎样面对就业难问题?
过几天马上就要高考了,考试完了以后,家长就必须要面临如何选择专业的问题,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也非常典型。所以我想为大家详细解答一下。
这个冷门专业,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他是一种什么样的学科呢,它属于社会科学类,也是一门交叉学科,它适用的范围其实也比较广泛,适用于这个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和语言文学。2003年的10月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这个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这门专业就应运而生了,所以有些什么内容呢,他又也包括传统的这个口头文学,传统的美术书法。
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民俗,手工艺等等等等,如果您的孩子对这些方面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我可以明确地说,建议家长不妨让孩子放手一搏,为什么这么说呢?
冷门专业,不是现在才有的概念,他很早以前就有。我举个例子,已故的北京大学副校长,北大终身教授,季羡林先生,我们国家著名的语言学家,史学家和国学家。他的专业就非常冷门,他的专业包括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90%的人不知道吐火罗文是什么东西。
吐火罗文是一种原始的印欧语。从1890年起,在新疆发现了大量的吐火罗文残卷,然后关于吐火罗文的研究才开展起来,这些年,季羡林先生就是因为在这方面的杰出成就而享誉世界。他得到了国际世界的认可,被公认为东方学大师,也是中国的国宝。我们看百家讲坛,有个复旦大学的钱文忠教授,就是他的高徒。
有一些专业在大众的视野里看来,可能他是冷门,可是世界人口基数这么大,学科这么丰富,在他的这个专业范围内,他依然是广阔天地,大有可为,所以这个职业的就业前景,是可以有一定作为的。
我们作为家长,对于孩子参加高考,选择职业,将来的生活道路上都有什么希望呢?都希望孩子能得到幸福。那么他怎样才能获得幸福,我给大家看一个图: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图。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他要获得幸福,他要满足几种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然后最高层级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一个人,他把这几个方面由低到高完成了以后,我们说这个人的幸福指数是相当高的。
在我们父辈和祖父辈的年代,他们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追求的是一种温饱,一种安全。那就是不要战乱,不要遭遇饥饿,不要遭遇种种的这种坎坷,所以他们就很希望孩子获得一个非常有保障,从从一开始到最后能够安全的、固定的一种职业。
可是现在我们已经到了互联网时代,时代已经变化了,社会也已经变化了,我们包括我们本身和孩子的需要都已经不同了。
说到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个我本人的经历。
我参加高考的时候,我自己选择的专业是也是非常冷门的,是甲骨文研究和沈从文研究。当时呢,湖南省只招考两名考生,这个专业只招两名考生,全省。我很有把握我能考上,然后我跟老师沟通了,我也打算这样报考了,但是我的妈妈就不同意。
因为她是学数学的,而且她本人也是非常考虑安全、就业啊这些方面。所以她就强烈反对,她规定我必须报考医生。好,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矛盾,最后选择了中间道路,报考了英语专业。
当然,也就是顺理成章的考上了。可是你知道,高考之后其实求学之路还是很长的,我进了大学以后,做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呢?我把10%的精力花在了英语这个专业上,而90%的精力,依然花在了我感兴趣的专业。
大家知道大学的图书馆社团,馆藏也很丰富,社团种类也很多,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进行自我教育,包括我参加工作以后,获得了稳定的工作以后,我也还是花费大量时间研究沈从文。
所以从人生拉长来看,从整体来看,实际上我感觉这是一种浪费,我至今仍然觉得啊,当初没有报考那个专业。即是那个专业的损失,也是我个人的遗憾。
所以,多年以后,我跟我母亲如果起争执,就会在这方面闹很多不愉快。虽然我知道她是爱我的。
其实,考虑选择了冷门专业的话,并不一定不好。你要知道设立这个专业就有社会需求,国家就是因为这个需求来设立了这个专业,那等于是,我可以做一种特殊的人才,来从事这方面的工作。
有时候,不是因为你先获得了财富,名誉,才去做想做的事情。而是专注的,做好一件事,这个财富和名誉就随之而来。我们知道“1万小时理论”,如果一个人做一件事,花买了1万个小时,他就会成为这个领域的佼佼者,成为专家,甚至成为大师。
古人也有高考,就是科举考试。古人高考,所获得的好处比我们今天的高考其实要多得多,它一旦考上以后,他就直接踏入仕途,传统的讲,可以为家族带来荣誉,可以照顾一家老小的生活。
但是,联系到前面的这个自我实现需要,古代的知识分子,读书人,他也喜欢为自己的工作找一份意义。北宋的教育家、思想家张载讲过一句话,我想很多家长都会听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近代的哲学家冯友兰把这个称为横渠四句,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的时候也引用了这四句话来表达自己的心迹。
为自己的工作找一份意义,他的目的何在?因为有时候工作,他不能够马上变现成财富,他不是那种急功近利似的,马上就能变成怎么样。但是如果一个人,他找到了工作的意义,他会得到什么样的好处呢?
我们说,这样的人,他能够获得一种品质。他可以忍受种种艰难困苦,艰难困苦是必然会遇到的。而且他把解决麻烦当成一种乐趣,我们知道身边经常有这样的人才,他不声不响默默做事,一旦遇到机会,他便破土而出。
并不是说这个机会眷顾了他,天上掉了一个馅饼儿,而是他长期的准备,让他抓住了这个机会。
为自己的工作找一份意义,这个在心理机制上,我们有一个词叫做升华。
我想家长除了希望孩子择业,他也希望孩子成人。如果这个孩子身上具备了这种宝贵的品质,在将来的日子里面,他就可以坚韧不拔,他能够不迷茫,找到自己的方向。或者说他经过一些挫折之后,他依然能够找到一些办法来实现他的目的。
这样的品质,才是真正的家长赠与孩子的,一份偷不走也骗不动的财富,这是真正的财富。
因为我平时对这一方面就很感兴趣,也认识一些人才。这圈子里面,据我所知,其实是有许多人做的很好的。他们自己的这些温饱并不发愁,工作也很快乐,对自己也有规划,而且也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所以说我的建议呢,如果孩子对这些方面是真正发自内心的喜爱,那么我们不妨去支持他。但是如果他并不是真正感兴趣,而是出于这样那样的考虑,那么其他的职业选择性还有很多。
龙应台在《目送》里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孩子的路终究要自己去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