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人那么累,用认知、意愿和行为模型对症下药

激励人那么累,用认知、意愿和行为模型对症下药_第1张图片
文/曹门霞客行

本科、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差别,本科学的知识是一个圆,研究生是从圆中选取一个扇形深挖,博士生是从扇形中选择一点突破,在圆的边界进行一个小点的突破,就像锥子在球星的表面,向外戳出一个小洞。

如果说我以前的工作总结,是在走前人已经走过的路,很多的经验的总结前辈们早已出书立撰,这两天寤寐思服,突然想明白认知、意愿和行为模式,是在如浩瀚星海般的知识中,找到了属于我戳开的那一个小洞。


激励人那么累,是没找到病灶

有个问题,折磨我很久了,一直不知道为什么有人明明可以把事情做好,干嘛不做?为什么苦口婆心分享很多,却被认为是一种负担?

直到有一次跟A聊,他提到带团队时,将团队的小朋友分为三类,第一类是60分,第二类是80分,第三类是95分。第一类是就算交代清楚,但永远做不好,基本被放弃,第三类是有思考、有规划、永远超出他的预期,反观第二类他经常K.O.的,希望小朋友有提升。

突然之间,折磨我很久的问题,一下就释然,像打通任督二脉一样,原本怎么也找不出合理的解释,把认知、意愿和行为联系起来,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简而言之,我们不一定有相同层次的认知,就算有了同一层次的认知,也不一定有愿意去做,就算有同一层次的认知和高意愿去做了,但是可能因为能力不足,结果做得不好。

用认知、意愿和行为模型对症下药

认知,是人认识事物的程度。一个人的认知高低跟职位、年龄没有必然关系,高认知的人思维在同一水平线,当一方说黑暗森林法则,他可以秒懂,不需要跟教授授课一样,逐字逐句的解释,沟通成本指数型降低,有没有~认知跟战略性思维也相关,比如他知道降维打击、抓住风口,知道创业收益>投资收益>工资收益,在其他人还在兢兢业业上班时,就开始磨练技能,寻找创业蓝海。

意愿,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由主体的个人意志决定,“我愿意,我不愿意,我不清楚噢”。个人意愿被强迫,效果适得其反,造成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行为,即能力,决定着事情可不可以做好,能力的高低决定着事情的结果是好、是坏。有些人虽然努力了,但做的是无用功,也是0,没有创造价值。

以认知、意愿和行为为三个维度,加上高和低表示程度,按照程度的极端情况,极高和极低的程度,以三个维度进行排列组合,得到以下8种情况:

  1. 高认知、高意愿和高行为
  2. 低认知、低意愿和低行为
  3. 高认知、高意愿和低行为
  4. 高认知、低意愿和高行为
  5. 低认知、高意愿和高行为
  6. 高认知、低意愿和低行为
  7. 低认知、高意愿和低行为
  8. 低认知、低意愿和高行为

以上8种情况,按照雷达图的方式展现,一个一个进行具体分析

1.高认知、高意愿和高行为

激励人那么累,用认知、意愿和行为模型对症下药_第2张图片
1.png

面对这样的人,简直像捡到宝了,说一句,他秒懂,而且非常愿意去做,执行力超强,结果超出预期,这样的人,来一打,不嫌弃多~

2.低认知、低意愿和低行为

激励人那么累,用认知、意愿和行为模型对症下药_第3张图片
2.png

好心塞,处于完全放弃状态,做到什么样,都接受,不能更差了。说半天,也不懂,也不太愿意做,就算做了,结果跟翔一样(微笑脸)。

3.高认知、高意愿和低行为

激励人那么累,用认知、意愿和行为模型对症下药_第4张图片
3.png

这类人很有潜力,值得好好培养,一点就通,而且意愿强、态度好,只是能力欠缺,加以培训和指点,很容易成长为高认知、高意愿和高行为的三高好青年。

想起了当年刚进公司,每天打了鸡血的自己,因为公司一次活动,代表部门上台,虽然紧张得腿打摆子,但表现得剽悍和淡定,下台每5分钟,部门老大就说:“某总交代我,让好好培养你噢,是个好苗子。”

可是,寄予的期望高,也不被容许犯错和小小的休整,那时候心理压力和身体压力好大,总是在想为什么做好是应该的,做不好就要看脸色和挨训,总是在想是自己做得不好。真想回到过去,抱抱那个傻里傻气的我。

4.高认知、低意愿和高行为

激励人那么累,用认知、意愿和行为模型对症下药_第5张图片
4.png

这种刺头好难管,要么不开口,一开口就切中要点,非常专业,而且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完美。难就难在,人家不一定愿意去做,逼吧,反弹比谁都厉害,只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诱之以利,找到激发他意愿的兴奋点。

5.低认知、高意愿和高行为

激励人那么累,用认知、意愿和行为模型对症下药_第6张图片
5.png

大部分兢兢业业的普通员工都是这个模式,因为他们负责的工作范围、工作职责和接触的人群,导致他们的认知不高。

通常就是老大安排什么工作,毫不打折扣的执行,按照规划的方向执行的很好。

但是,从来不问为什么?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有没有别的替代方式?如果老大指引的方向错了,执行力越强,越不打折扣的执行,最终的结果可能越糟糕。

提升认知的方法有打破原有认知、接触更高层次的认知(聊天、讲座、看书)等,积累更广阔的知识,各行各业各个学科,知识的链接容易产生美第奇效应。

我从来不觉得看高木直子的漫画,跟做营销有什么关系,但是直到前天,霸道总裁分享关于一个人经济的新闻,我从个人生活、聊到高木直子、聊到一个人营销……那一刻感觉没有白走的路,所有经历的事情都在谈吐里、见识里和气质里。

6.高认知、低意愿和低行为

激励人那么累,用认知、意愿和行为模型对症下药_第7张图片
6.png

典型的眼高手低。视野和思维绝对是行业领先,碾压他人的认知,但是不愿意踏踏实实的干事,干起事情来,因为实操经验少,结果做不好。

刚毕业的学生,很容易这样噢,刚实习的时候,感觉自己大材小用了,为什么每天都是收表、发通知啊,我应该做的是全国市场的数据调查、分析和报告,制定公司全年战略。哈哈哈,所以说年轻无知,到离开,也没机会做公司全年的战略。

7.低认知、高意愿和低行为

激励人那么累,用认知、意愿和行为模型对症下药_第8张图片
7.png

典型的空有一腔热血,啥也不懂啥也干不好,懵懵懂懂,恍恍惚惚。

8.低认知、低意愿和高行为

激励人那么累,用认知、意愿和行为模型对症下药_第9张图片
8.png

经验主义者、或者年龄偏大者居多。在黑天鹅如此频繁的时候,如果不重启认知,抛弃工业时代积累的知识,又拒绝接受新事物,真的很容易发生35岁被淘汰事件。

就像在快速迭代的互联网行业的朋友们,普遍担心年纪大了,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没有小鲜肉快,且加班还没小鲜肉猛,分分钟被替代。

回到主题,在激励人的时候,分清楚以上几种情况,找到问题的症结,再对症下药:

是认知不够吗?那么多分享更多知识和资讯,争取提升他的认知,这个需要时间,非一朝一夕之事。

是意愿不强吗?那么多沟通,做做思想工作啊,结合他的兴奋点和需求点啊,沟通到位了,意愿改变就那一瞬间的事。

是能力不行吗?培训和提点啊,在工作中慢慢磨练,每天进步一点啊,水滴穿石,指日可待。

你可能感兴趣的:(激励人那么累,用认知、意愿和行为模型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