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二(感觉、知觉、意识和注意)
1
感受性
每个人对刺激产生感觉的范围起始点可能有所不同,起始点的不同反应一个人对适宜刺激感觉的能力,称之为感受性。
2
绝对感受性
人的感官觉察微弱刺激的能力。
3
感觉阈限
感受性的高低可用感觉阈限来度量。
4
绝对感觉阈限
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5
差别阈限
刚刚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JND)
6
差别感受性
对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7
韦伯定律
为了引起差别感觉,刺激的增量与原刺激量间存在某种关系,关系用如下公式表述:K=ΔI/I
其中,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Δ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量的增量,K为一个常数。
对不同性质的刺激,K的数值不同,即韦伯分数不同。韦伯分数越小,感觉越敏锐。
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8
侧抑制
是指相邻的感受器之间能够互相抑制的现象。侧抑制作用较好地解释了马赫带现象。
9
视觉感受野
指视网膜上的一定区域或范围,当它们收到刺激时,能激活视觉系统与这个区域有联系的各层神经细胞的活动。视网膜上这个区域就是这些神经细胞的感受野。
10
颜色
光波作用于人眼所引起的视觉经验。
11
马赫带
人们在明暗交界的边界上,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
12
暗适应
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的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
13
明适应
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
14
后像
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受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现象称为后像。分正后像和负后像。
15
音高
主要是由声波频率决定的听觉特性;其中,1000~4000赫兹是人耳最敏感的区域。
16
音响
由声音强度决定的一种听觉特性。
17
知觉定势
发生在前面的知觉直接影响到后来的知觉,产生了对后续知觉的准备状态,这种现象叫知觉定势。
18
空间知觉
指人对客观事物空间特性的直接认知,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距离或立体知觉、方位知觉等。
19
似动知觉
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20
错觉
在一定条件下,个体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现象叫做错觉。
21
非意识过程
涉及那些既不存在于意识,也不存在于记忆中,却影响基本的躯体和心理过程的信息。
22
潜意识过程
也称下意识,涉及的信息并不在现实意识中,但却在记忆中,并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从记忆中抽取出来。
23
无意识过程
相对于意识而言,常常指所有不具意识性的过程。
24
睡眠与脑电波
ü清醒和警觉状态:β脑电波
ü安静和休息:α脑电波
ü睡眠:δ脑电波
25
注意
(重复)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在当前所选择的认识对象和所需要的行为上。
26
自动化加工
是指不受认知资源限制,不需要注意,自动化进行的加工。
27
双加工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类的信息加工存在自动化加工和意识控制的加工两种;在同时进行的活动中,通常一项或多项已变成自动化的过程,不需要个体再消耗认知资源,因此个体可以将注意集中在其他的认知过程上。譬如一边骑自行车一边欣赏路边风景。
1颜色的三个基本特征
(1)色调:主要决定于光波的波长。
(2)明度:指颜色的明暗程度。
(3)饱和度:指某种颜色的纯正程度或鲜明程度。纯的颜色都是高度饱和的,如鲜红、鲜绿。
2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是人们知觉客观事物的一个重要特性;知觉的恒常性种类有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3时间知觉的各种依据
知觉时间必须通过各种媒介间接地进行:
(1)根据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
(2)根据有机体各种节律性活动;
(3)借助计时工具。
4注意的功能(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性)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两大特点。注意具有众多功能,在人类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
(1)选择功能:注意的基本功能是对信息进行选择,周围环境给人们提供了大量的刺激,人要正常的生活与工作就必须选择重要的信息,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注意的选择性功能使心理活动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2)整合功能:在注意状态下,人才能对个别特征的信息进行精细加工,并整合为一个整体的物体。
(3)维持能力:注意指向并集中在一定对象之后,会保持一定时间的延续,维持心理活动的持续进行。
(4)调节和监督功能:在注意状态下,人们才能有效的监控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预定目的,避免失误,顺利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
5注意的分类
(1)不随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或者说,注意的引起和维持不是依靠意志的努力,而是取决于刺激物本身的性质,是被动的注意。
(2)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
(3)随意后注意:指具有自觉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6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
(1)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异乎寻常的特性,可分决定新异性和相对新异性)、强度、运动变化、刺激物间的对比关系。
(2)个体本身的状态:刺激物的客观特性对主体生活的意义。
7知觉的特征(论述/简答)
(1)选择性:在知觉过程中,总是从背景中把少数事物分出来,对它们作出清晰的认知,知觉的这种特征称之为选择性;知觉过程是从背景中分出对象的过程;知觉的对象与背景不仅互相转化,而且互相依赖;发生在前面的知觉直接影响到后来的知觉,产生了对后续知觉的准备状态的这种现象,这称为知觉定势。
(2)整体性: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不是孤立地认识刺激物的个别属性,而是认识事物的整体和关系,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辩证的、互相依存的;人们有时候会忽略部分或细节的特征。
(3)理解性: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的把知觉对象特征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4)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是人们知觉客观事物的一个重要特性;知觉的恒常性种类有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8注意的认知理论(论述/简答)
(1)注意的选择性理论:选择性注意理论主要关心的问题是:注意的选择作用的实质,人脑对信息的选择究竟发生在信息加工的哪个阶段上;它主要包括过滤器理论、衰减器理论、后期选择理论和多阶段选择理论。
a)注意的过滤器理论(布罗德班特):该理论认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神经系统的过滤作用表现为“全或无”的性质,通过的信息完全通过,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没有通过的信息就完全丧失了;新异的、强烈的刺激、具有生物学意义的刺激容易通过过滤器而被注意;此外,布罗德班特重视人的期待作用,即人所期待的信息,容易通过过滤器而被注意到。
b)衰减器理论(特瑞斯曼):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不同刺激的激活阈是不同的,有些刺激对人有重要意义,它们的激活阈限低,如自己的名字、火警信号等;当这些刺激出现在非追随的通道时,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c)后斯选择理论(多伊奇):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所有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当直接存储的信息与记忆存储的信息相关时,这种相关的外部信息才受到选择,因此选择作用具有很大的主动性;选择表现在反应阶段,存储的信息不同,作出的反应也不同。
d)多阶段选择理论:约翰斯和海因兹提出的一个较灵活的模型,认为选择过程在几个不同加工阶段上都有可能发生;该理论假设是:在进行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选择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
(2)资源分配理论:资源分配理论与选择性注意理论不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注意,即人们是如何进行资源分配来完成认知任务;虽然注意的资源理论不能单独解释注意的各个方面,但是它还是很好的弥补了注意的瓶颈理论。
a)认知资源理论:①人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刺激越复杂或加工任务越复杂,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工。②人们把认知资源分配到重要的刺激上;个体的唤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资源量;在一定范围内,个体的唤起水平越高,相应的认知资源就越多;超过了这个范围,唤起水平的增加可能会导致认知资源的减少。
b)双加工理论:人类的信息加工有两类,即自动化加工和意识控制的加工;其中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限制,不需要注意,是自动化进行的;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