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文讲座实录:基于学情分析的阅读教学课例

韩军在线

没有倾向

万千气象

只为成长

韩军在线

是免费的网上国培

语文教师的成长学院

“韩军在线”,走在中国语文教育思想和实践最前沿的网络媒介,汇总中国语文教育最接地气的实践操作方法,传达中国语文人最深刻、最鲜活的思想声音。关注“韩军在线”,就是与中国语文人同呼吸,就是与中国语文教育“零距离”。

点击链接加入群【韓軍在綫五群】

欢迎加入韓軍在綫五群,群号码:614121044

韩军《背影》上课视频录像

《语文教育界一场无知无畏的“闹剧”和“笑话”》

《韩军解读〈背影〉 生之背,死之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两位中学教师点评李华平〈背影〉课》

《 潘新和教授告诫:李华平不诚心做人、不专心治学,专走歪道》

《〈背影〉讨论文章汇集》

《韩军〈背影〉课扣住语文要素下工夫》



韩军在线第六场讲座实录

《基于学情分析的阅读教学课例》

浙江省特级教师     陈忠文

2016年12月5日20点  韩军在线

陈忠文(以下简称“陈”):

很荣幸有这样一个机会来和大家一起交流。

韩老师做的这事我说是积善积德。

虽然只是一初中一线老师,也就斗胆在这里胡言几句了。

谷志强:韩老师为教学事实做事。

陈:是的,去年有幸和韩军老师在杭州浙派名师活动中同台上课,因而深入结识,有缘。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个学情分析视角的阅读教学话题,只是一些尝试。

所列举的也只是在一线的切实的课堂里的想法和做法,希望能得到更多的交流、指正。

杨敏莉:陈老师几乎讲到了所有的语文老师的无奈。

陈:这是我们台州学院陈隆升博士曾做过的一个调查。

杨占平:现实情况。

胡贵琴:语文中等偏上的学情吗?

陈:这几个数字很是刺目。普通学校。

杨敏莉:尤其是走神。

陈:我教的就是中国最普通的学生。

陈:后面这三个数据引发我的思考

杨占平:农村普通中学情况更糟糕

张世利:我现在所教授的孩子是羌族的,150分的语文平均分60分不到

很多孩子书写语言都不通。

陈:身为语文教师的学科尊严掉一地。

以前和老师们开玩笑说,如果有行政领导来学校视察,心血来潮听课的话就到我们语文课上听,听听也没什么。

胡贵琴:为了考试,学生不感兴趣还要讲,不得不讲

杨敏莉:@陈忠文因为都能听懂,然后都能以专家的身份评价语文课。

陈:关键的是,领导们听完课还要给你的课评说一通,还说,其他的课我不是很懂。

-张世利:选材很重要,我们现在所选的课文,说实话啊,诸位倘若不是因为要讲课,你会喜欢吗?有一半我都不喜欢那学生会喜欢吗?

胡贵琴:观摩课热热闹闹,学生咋舌。

杨敏莉:边上边丢是常态了。

陈:有时想骂娘,但也的确有无可掩饰的悲凉。

因此,在想,我们的课堂能不能更贴近学生一点,所以有了“基于学情视角的语文教学”这个想法,也是我们网络名师工作室的主要的研究方向。

引用一个绘本故事,很多人看过,但对我们的教学我觉得很有启发。

故事的题目叫:

陈:在西方,有一个经典的儿童故事叫做“鱼就是鱼“。故事讲的是有那么一条鱼儿,他很想了解陆地上发生的事,却因为只能活在水中而无法做到。后来,他跟一个小蝌蚪交上了朋友。小蝌蚪长成青蛙之后,便可以跳上陆地。鱼儿请小蝌蚪帮忙到陆地上看看,看看都有些什么东西。青蛙于是跳上了陆地。几个星期以后,青蛙回到池塘,他向鱼描述了他在陆地上看到的那些东西:鸟、奶牛和人。鱼儿听完青蛙的描述后,脑子里呈现了鸟、奶牛和人的画面:每一样东西都带有鱼的形状,只是根据青蛙的描述作了些微的调整--人被想象为用鱼尾巴走路的鱼、鸟是长着翅膀的鱼、奶牛是长着乳房的鱼。

古颖杰:呵呵,有意思,要说明什么呢?

陈:是的,我们的语文老师可以从里面想到什么呢?

不知大家有什么样的想法。

一缕阳光:有些孩子天生就是做协警的料。老师偏要把他培养成科学家。@陈忠文可以这样理解吗?

胡贵琴:青蛙描述的再详尽,在鱼的思维里还是和现实差距很大

陈:@一缕阳光你讲的很有道理

微草雨:学生以为自己了解了语文的真面目,其实是他以为的语文。

吕桂镜:觉知此事要躬行。

陈:我们像那只青蛙,对吧?

吕桂镜:要让学生自己读。对。

杨敏莉:而孩子们则是池塘中的鱼。

陈:

杨敏莉:学情视角的语文教学,接地气!

陈:其它学科当然有这些问题,但我觉得母语教学尤其如此!所以这个学情分析很有必要。

一缕阳光:对牛弹琴,并不是牛的错。是弹琴者,不知道牛的需求。

陈:以前我们常说备课有三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

后来被一堆名师搞得找不着北,什么“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学为中心”等等。一堆新鲜的高在上的名词搞得晕乎乎的。

其实还不如“备学生”来得朴实,所以说在阅读教学中应重视一下学情分析。

这个话题其实不新鲜,但如果我们想一想,我们每节课面对的都是新鲜的学生啊。

张世利:确实很少从学生内心去理解课文,总以为我们的理解才是正确的。

陈:这个话题其实不新鲜,但如果我们想一想,我们每节课面对的都是新鲜的学生啊。

索郎珠玛:@蜀隆昌-张世利学生往往只是教学中的道具!我们做老师的常常自说自话。

杨敏莉:每节课都是新鲜的学生是不是说每节课因思考感受不同,所以说他们是新鲜的呢?

陈:@湖南高中杨敏莉 我的理解是学情不同,我们的教学内容就各异。

古颖杰:学情,在这里真的很准确!

杨敏莉:陈老师能说说具体案例吗?

胡贵琴:看到结构图,感觉老师是观察者,学生是主导。

陈:现在,我们做得稍有点感觉的是,学习起点的分析。

@湖南高中杨敏莉有的,但只能是初中阅读的课例呢。

想在这两点上啰嗦两句。

文本解读还是要啰嗦几句,语文老师的基本功。

这里想强调的是,不是我们的解读要越惊人越好,越高深越好。

杨敏莉:独特的领域探索和发现,是对语文老师的高要求。

陈:想要强调的是第三个视角,我们常常容易忽略的视角。

杨敏莉:陈老师的意思是,老师必须明白所有目标和重难点,不能天马行空,强调课时收获?

陈:@湖南高中杨敏莉从学生的阅读期待来解读文本。

王静:回归学生的生活实践,貌似不容易

陈:@湖北王静是的,非常难,在我们现在这样的大班制授课模式及功利的教学背景下尤其如此

古颖杰:教师对文本了然于胸,学生万变不离其中。

杨敏莉:初读感受和阅读期待,这个方向性强。

陈:

案例:

当我们读到《社戏》的结尾“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时,每个人的脑海里不禁有这样一个疑问:那夜的豆与那夜的戏真有那么好吗?

学生读到这里一定是有问题的。

我们不妨来细读那夜看戏的行程——

首先,作者不惜笔墨对看戏前的曲折进行了大肆的渲染:先是在早上叫不到船,其余的都是小船,不合用,央人到邻村去问也没有,然后是写到了“我”的心情。文中写到“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少年儿童的烦恼就这样明显地写了脸上!正在无计可施时,“我”亲爱的小伙伴们一起帮我解决了这难题,久积的期待与恼恨一旦消失,感情的流泻就十分自然了:“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个“说不出的大”,多么贴切而传神的体验啊!我们每个读者似乎亲身感受到心里的那种波折。

接着,鲁迅正面写到了看戏的过程。可是,细看那次看戏的过程,似乎戏也并不是特别好,至少不如预期的美好,相反倒是充满了遗憾:一是,近台没有位置,船只好停在比较远的地方。二是著名的铁头老生,并没有连翻八十四个筋斗。三是一个小旦,老是“咿咿呀呀的唱”。四是“我”所期盼的蛇精和跳老虎也并没有出现。五是买豆浆又没有买到。六是“我们”只能抵抗着倦意,支撑着看,眼睛都迷糊,忍不住打哈欠。七是“我”最怕的老旦出场了,“我”尤其怕他坐下了唱,可他偏偏就在中间的一把交椅上坐下唱了。这些接二连三的煞风景的事情终于使大家无法忍耐,“熬不住”了。戏到此就结束了,与前文读到的那种迫切的期待,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心理反差。那夜的戏还能说好看吗?

胡国华:不,我没有这种认为。我知道这是鲁迅故作惊人之语,引人思考

陈:@湖南东安胡国华可以做一下阅读调查

胡国华:相信有人照你说的那样思考发问。

且慢下结论——

看戏其实是一个过程,套用一句网络流行语,“我”看的不是戏,看的是沿途的风景和人物,以及看风景的好心情。

正当“我”高兴而来以为就要失望而归时,小伙伴们的热情与勃勃生机立刻扫去了“我”心头的遗憾:“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缥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这段描写和来的时候的远景几乎完全一样,来的时候是这样写的“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虽然,看好戏的强烈愿望没有得到满足,但是,心情却没有变化,仍然是充满了诗意。

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关键不在看戏,而在看戏过程中的人。成年之后的鲁迅在写这段文字时,我猜想他一定回忆起了童年的某段美好而温情的往事,或者作者觉得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这样一段美好而温情的的童年。如果我们读到《社戏》的原文,读到作者在开头记述“我”成年后在北京看戏的两次经历时的难过与憋闷,我们就会感受到作者徜徉在字里行间的诗情画意正是来自这些陪着他来看戏的小伙伴!来自他们看戏前的主动、慷慨、热情与温暖的情感。他们美好的形象与美丽的山水相融,勾勒出如仙境如诗画般的背景。在这种背景下,他们水路上的能干,看戏时的兴致,甚至他们的骂人、牢骚、失望都显得那么好:“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加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张世利:陈老师的多角度理解很需要老师的精心准备哦。

杨占平:@辽宁王海燕回归学生生活实践,回归学生的思维取向,回归学生的情感世界,以目前语文版七年纪上教材为例,大概只有童话单元,和少数几篇课文合适。

陈:@新疆胡贵琴是的,从童心的角度去解读不一定对,欢迎批评指正

胡贵琴:鲁迅的这个结局很有意思。

陈:相信每一位同学读到这里时都在暗暗为“我”高兴,在这种诗意与快乐的氛围中,富有想像力的同学甚至还会想:在这美妙的归途中,是不是还会发生什么更有趣的故事呢?

作家的童心和我们是一样的:“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的”,偷豆?这是一件冒险而有趣的事。看看作家怎么写:“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了阿发的娘知道是要挨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自家的豆能算是偷么,可作者偏偏就用了个“偷”;“偷”还会像他们考虑到阿发的娘的感受么?他们偷得坦然,偷得愉快,偷得一点也不像偷。一个“偷”字的背后,凝聚了多少淳朴的人情之美!于是,这里的偷豆,不但有趣,而且有情!用来煮罗汉豆的不仅有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不仅有村夜里田地的清香与河水的清净,更有这清纯的人情。那样的豆,焉有不好吃之理?

陈:有趣有情的还有可爱的六一公公,六一公公发现自家的豆被偷了,不但没有骂,相反,倒是很高兴: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而孩子们并不担忧,反而十分坦然: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不但没有羞惭的感觉,相反,倒像是看得起他的意思。而这个六一公公,竟然因为“我”觉得豆子好吃而“非常感激起来”。被人家偷了东西,还“非常感激”,这是何等纯朴的人情。更为突出的是,这位六一公公,还“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不知这是作者的夸张还是幽默,但我们可能会会心一笑,这又有什么要紧呢?要紧的是这样的豆好吃!

那夜似的好豆与那夜似的戏中的“好”字,我们算是慢慢品出来了,我们很容易就会联想到这“好”字还包括课文开头部分无处不在的快乐与自由:“我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如“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之类陈腐无用的经书;没有那么多规矩可循,即使“打了太公”,全村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掘蚯蚓”“钓虾”,远远地跟着放牛,一切都是么童真、灿烂、美好。

杨敏莉:社戏不过是鲁迅忆童年的线索事件,真正要表现的是过程,尤其是和伙伴们待在一起的纯真和趣味。这份趣味成年后,人人都不会再有,回忆起来就越发显得美好。戏演得怎样不重要,关键是有伙伴们的陪伴。陈老师解读童年趣味,很赞同。

陈:随着时间的流逝,童年的一切都会变得模糊不清。成年之后的鲁迅先生目睹世间的许多丑恶与悲凉,所以我们在他的许多作品里读到了更多的冷峻与深刻。比如《故乡》里的悲凉,比如《孔乙己》里的冷漠,比如《阿Q正传》里的愤怒。然而我们不要忘记,任何一个热爱自由、热爱人生的人,从来不会让心中的真善美失去位置,哪怕是看起来不可接近的被比作“投枪”和“匕首”的鲁迅先生,也一定有这样内心温柔的一角。他努力在回忆里捡拾,在理想中寻找。他在很多的作品里描写着理想中的童年与故乡,描写着人世间纯粹的美好与善良。于是,我们读到了百草园油蛉的低唱与蟋蟀的弹琴,读到三味书屋中折腊梅花与寻蝉蜕的有趣,读到憨直温厚的长妈妈与方正质朴的藤野先生。

明代思想家李贽曾说:“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细读课文《社戏》,我们读到的不只是好吃的豆与好看的戏,我们还读到成年作家一颗永远真挚的童心,一个永保真心的真人。这大概就是《社戏》所拥有的一种魅力吧。

胡贵琴:陈老师,可不可以注重学情的思路上,让学生辩论,看戏有趣~无趣!

陈:@新疆胡贵琴 不错的教学设计!

胡国华:是否还有与《风筝》一样的主题呢

陈:这是说一个解读的角度。

尽量先想想我们的学生会从哪个角度读。

张世利:童年一个多么温暖的词语。

杨占平:@浙江章国华语文教师的专业价值就在于在学生没有期待的地方,我们教师激发学生,让他有期待,在学生有期待的地方,我们能动态生成更大的期待。从期待的角度讲,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激发学生的期待,学生期待不断满足,又不断动态生成期待满足期待,最后又带着期待走出课堂的过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张世利:童心,宝贵的,更需要保鲜啊。

陈:会读到什么,感兴趣的是什么、最有疑惑的是什么。

这是具体的分析学习起点的做法。

之所以采取这样的做法当然和这课文有关。

这是我们老师的准备。

陈:我们来看看学生的准备会和老师的准备哪些会一致,哪些不同值得分析。

胡国华:一次理解是很难透彻的,对中学生也没必要讲的太透彻。

老师上课之前就可以让学生先续写。

筛选了一些学生的问题。

本课例之所以要打破阅读常态,设计学生续写故事结尾的环节,是因为考虑到这几个因素:首先,我认为,关注学情的起点首先在于关注学生阅读的兴趣。备课的起点如果失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那关注学情从何谈起。这篇小说的故事很有趣味性,所以笔者想充分利用情节,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通过续写,我们既可以让学生完成情节梳理的教学内容,还激发了学生探究情节的兴趣。再者,情节的续写,最突出的教学价值在于可以通过学生补写的情节,真实窥探学生对小说理解的程度和层次。

教师点拨提升:

(一)师:原文到此就结束了,作者为什么不写这样的结尾?请再读“探洞”“填洞”情节。

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洞?

“黑咕隆咚的什么也看不见,深不可测”

朗读填洞公司的广告语——

“本公司有一个绝妙的深不可测的洞!据学者们估计,其深度至少有五千米!这是容纳原子能反应堆的核废料等危险物品的最好场所!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填洞的效果:

“不管是扔进去什么东西,这个慷 慨大方的洞全部一视同仁,照收不误。这个洞任劳任怨地给整个城市洗刷着各种肮脏的东西。渐渐地,海洋和天空又变成了美丽的蔚蓝色,远远看上去就像透明的玻璃一样。”

明确:从这部分内容来看,我们可以发现这个填洞公司真是太好了!功德无量,自己发了财,又造福了社会,造福了人类。是吧?我们看看

填洞的后果:

可是,“海洋和天空又变成了美丽的蔚蓝色,或许不复存在,这“任劳任怨”的洞也许有一天会突然爆发,甚至会是世界末日的到来。就像同学们所续写的一样——

小结:“洞”以特有的方式报复着人类,可能就是世界末日、人类的悲剧的到来。

师:故事的最后很有可能像我们同学所描述的那样,扔进去的东西会一样样地掉出来,甚至会对地球造成伤害。那就将会是一场悲剧。那么,我们来深深思考一下,造成这种悲剧,谁应该负责?

(二)问题提升:

1、谁是造成这“世界末日”的罪魁祸首?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他们的?请细读文本,抓住描写的关键词来品读人物的语气、神态、内心,把读到的最有感触的词语句子圈点出来。

填洞之人,各行各业;填洞之物,各种各样——现代社会的缩影

填洞之举——展示了贪婪、自私、贪小便宜、不懂装懂、死要面子、虚伪、愚昧、不负责任……人性中各种各样的恶。

陈:

师:同学在预习时提到,为什么有这个洞?为什么这个洞填不满?其实,我们可以发现,作者是在讲故事,真的有这个洞吗?有形的洞也许是不存在的,但是无形的洞肯定是存在的,这个洞在哪里?

教师点拨:有形的洞?无形的洞?虚构的洞?真实的洞?小说的魅力就是那样多姿多彩。洞中窥人,洞中窥见社会,洞中窥见我们真实的内心。

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师:面对这个洞,我们该怎么办呢?作者没有给我们答案,老师在这里希望大家回去后再深深地思考一番吧。记得在阅读提问时,有同学提出的问题是“喂——出来”这个题目有什么意义呢?作者是不是希望每个人都来喊一喊,喊回我们所丢失的东西?

作家没有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办,只是警醒我们每一个人去思考:

具体的文本、具体的学生,具体的课堂。

陈:几种方式而已。大家如果多去想想,肯定还可以做到更好。

这个方面有一些做法,但说实话,比较难,所以借这个机会提出来,希望得到更多的启发。

胡贵琴:观察学情有时又是动态的,这就需要老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

杨占平:@浙江章国华我个人觉得语文教学应该随意,但不应该随便。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文本,具体的学生,具体的课型,选择适合自己的学生也适合自己的特点来选择和教学内容。随意是为了适合自己和适合学生,我想适合的教学内容比重要的教学内容更重要。

陈:步骤一:课前调查学生的阅读期待,寻找阅读期待与小说核心教学价值的结合点。

通过了解学生的阅读期待来了解学情,并不是指对学生的情况泛泛而论,而是要针对某一篇具体的课文,去探测学生的学习经验与学习准备。我们在《我的叔叔于勒》教学时,在台州城郊某所中学的八年级2个平行班进行课前准备阅读调查问卷,收到有效问卷96份,阅读调查是这样的设计的:1.读了这篇文章,你最突出的感受(感想)是怎样的?2.读了这篇文章,你能联想到社会生活中的哪些现象?3.如果让你来评价人物,你最想评价谁?你是怎样来看待他(她)的?4.读完这篇文章,你觉得自己最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请写下来,可以超过一个。

《我的叔叔于勒》,经典的文本,学情分析的价值更大。

通过收集整理学生的调查问卷,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对作品中反映到的“人与人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已经有比较到位的理解,许多学生能结合课文内容、联系实际生活来阐述金钱对人情、对人性的挑战与侵蚀。因此,如果课堂的教学内容还停留于对“金钱关系”的解读肯定是不够的。同时我们还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人物评价比较概念化和简单化,很少有学生能结合文中的情境及语言来深入分析,对菲利普夫妇的评价也基本上集中在自私、势利、冷酷、爱财如命等词语上。

通过收集整理学生的调查问卷,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对作品中反映到的“人与人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已经有比较到位的理解,许多学生能结合课文内容、联系实际生活来阐述金钱对人情、对人性的挑战与侵蚀。因此,如果课堂的教学内容还停留于对“金钱关系”的解读肯定是不够的。同时我们还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人物评价比较概念化和简单化,很少有学生能结合文中的情境及语言来深入分析,对菲利普夫妇的评价也基本上集中在自私、势利、冷酷、爱财如命等词语上。

这样一篇厚重的经典小说肯定有着多重教学价值,结合我们城郊八年级学生的阅读实际,我们觉得,小说的核心教学价值在于表现人生中无奈选择的缺憾与痛苦。基于这样的判断,再与学生的阅读期待结合,我们整合出了几个需要讨论的重点问题,以此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

学生的阅读期待整合如下:

1.为什么于勒要向家人隐瞒自己的事实?不回哥哥家?(21位同学提到类似问题,占学生数的1/4强)

2.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6位同学提到类似问题,占学生数的近1/5)

3.于勒的那封信是真实的吗?(17位同学提到)

4.“我”为什么要同情他,给他小费?(9位同学类似的提问)

杨占平:文本可能有核心的教学价值,但当这个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让教师个人驾驭不了驾驭不好的时候,我们一定教这个核心价值,学生可能是学不好也学不了的。那我们何不退而求其次,选择适合自己又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我想没有哪一个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是不可取代或不可替换的。

陈:@江苏杨占平赞!

通过实践,我们认识到经典小说的阅读调查从“学生的体会或感悟”以及“最想问的问题”这样两个角度去设计问题比较合理,它比较准确地了解学生的起点,探测学生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哪些地方能读好,哪些地方可能读不好。分析调查结果,不仅了解到学生对主题、人物形象的把握已经到了一个怎样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了解到从这个起点出发,学生的阅读期待集中在哪些地方,学生的未知从哪里开始。从而使我们的教学内容能调整到更贴近学情,更指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步骤二:课中整合、扩大、深化学生的阅读期待,促成教学内容的精彩生成。

《我的叔叔于勒》课堂教学主要有三个环节:学生展示交流;重点探究文中人物的选择;梳理与小结。第一个环节以学生的展示为中心,学生在小组或全班自由交流讨论自己的阅读准备,教师则细心观察、倾听、捕捉。这个环节一般要占到10分钟左右,在这段自由而充分的时间里,学生的感悟、联想在交流、争辩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不断生成新的理解与问题。

第二个环节在于重点探究文中的人物的选择。在第一个环节的观察中,教师注意到学生对人物的评价是比较笼统和简单的,学生在展示和交流中已经发现学生之间对人物的认识有着冲突与矛盾,而且这种矛盾一时难以解决。

课堂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片断:

师:看来大家对菲利普夫妇有共同的认识,就是势利的、自私的、爱慕虚荣的、可恨的(板书)。你们从文中可以看出这些观点吗?

生:母亲本来称于勒的信为福音书,很盼望于勒回来,能够改善自家生活,但看到穷愁潦倒的于勒在船上卖牡蛎,就骂他为贼。

生:(读)“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从省略号可以看出父亲是个不念亲情的人。师:请你表情朗读一下。(生读。)

师:读出了什么?有困难?好,不要紧,前后交流一下。(生交流。)

生:“我早就看出来了”,说明菲利普先生早就怀疑于勒了,但又不是那么肯定。

生:父亲良心没有泯灭。他觉得内心不安,甚至紧张。

师:甚至带有极大的失望、痛苦。看来,我们对刚才人物的认识要产生一点点怀疑。我们预习的时候常常用“势利的、自私的、爱慕虚荣的、可恨的”这些词语来形容菲利普夫妇。但读到这里,却出现了一点偏差,好像菲利普夫妇不完全是这样的。这里有一段话,“父亲突然很狼狈,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

你想象一下,父亲认为要出什么样的大乱子?

在这个片段中,学生对人物的认识出现矛盾和冲突,阅读期待有了新的生成。此时,教师适时切入,让学生去想象可能会出什么样的乱子。同时,适当补充原文中删去描写菲利普一家异常拮据的生活的两个段落,并由此展开讨论菲利普夫妇是否也有苦衷和难言之隐,从而对菲利普夫妇这个典型的形象有了更深入更丰富的认识。

实际的课堂中,学生对这个问题是很感兴趣的,而且引发了很多的思考。

接着,教师还有一个追问,目的也是在于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学生对人物的认识期待。实录整理如下:

师:我想追问,你是文中的菲利普先生、母亲,看到这样穷困的于勒,你会认他吗?说实话?

生:(小声)认。

生:(小声)不认。

师:说真实的想法,不要担心班主任会骂的。

生:我会认他,亲情是世界上最宝贵的,是任何金钱也换不来的。

师:你是个善良的人。

生:我会认他,但不把他带回家。

师:有不认吗?我想知道真实的想法。

生:我不认,因为他是菲利普先生的弟弟,而菲利普先生自己生活拮据,老婆又在边上,经常因此而责骂丈夫,连自己都养活不了,还要养于勒,老婆会更骂了。(生笑)

师:有个问题摆在面前,这是个大问题。我们一下子做不出答案。不认吧,我们刚才用这么多的词语来诅咒他;认吧,实在下不了决心。我们在选择时,要凭借合理的依据。认吧,出自亲情;不认吧,出自金钱。这种选择是很难的,尤其是小人物更加为难了。这是一个平衡,(板书:画杠杆,标支点、力点)怎样找到一个平衡点,的确是很难的。

师:文中还有谁也面临着同样的艰难的选择?

生:于勒。

师:他的难,难在何处?

生:课文第33段中有这样的描写:“据说他在哈佛尔还有亲属,不过他不愿回到他们身边,因为他欠了他们的钱。”他认为自己欠了菲利普家一笔钱,想偿还他们,说明心底还是善良的。后来,他又从亲情出发,决定不再回家,也说明他是一个善良的人。

胡国华: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这是作者提出的大问题。

胡贵琴:客观评价人物,不世俗不偏颇。

陈:

师:菲利普选择不认,内心痛苦;于勒不认,内心也很痛苦。若瑟夫呢?也一样。他们共同的悲剧在于面对金钱与亲情的矛盾时,找不到维持生活天平平衡的支点。你们生活当中也有这种两难的选择吗?同学们,在生活当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种金钱、亲情之间的矛盾,或者其他矛盾,我们总会感到无奈,痛苦。但是,再难你也要选择。

在思考讨论中,学生认识到菲利普夫妇的选择出于一种无奈与痛苦,进而联想到文中的于勒、“我”都是出于一种不得已的无奈的选择。菲利普夫妇是想认于勒不能认,于勒是想回而不能回,“我”是想认而又不敢认可怜的于勒叔叔。“我”的五法郎的小费只是悲凉中的一抹温情的亮色,有意无意地暗示着作者的某些写作意图。小人物生活的悲凉、人性的复杂多样、人生中无奈选择的缺憾与痛苦……这些深入的、多元的、更贴近文本真实意义的解读在学生的思辨中生成。由此,小说的核心内容的教学在阅读期待的整合、扩大深化中完成。

十个铜子的小费。

杨占平:@浙江章国华真实的人性有无限的可能性和丰富性!

陈:@浙江章国华动态的学情是否可以理解为在教学推进过程中产生的新的认知冲突!是的,这是真实的发生在课堂的学情!

杨占平:@浙江章国华好的小说家就是善于隐藏人性无限可能性和丰富性的作家。

陈:学情视角下的课堂,其实对老师的要求非常高,尤其在现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之下。

杨占平:从真实的人的立场分析文本,从现实的社会问题中理解做人,不强制性地给一个教师自己的理解,不随意地不加引导地放任自流,语文老师的难为,恐怕就在这个节点上了。

陈:但我觉得,无论如何,这样的尝试都是值得的。

胡贵琴:构建教学框架时勿忽略静态学情分析和动态学情时时跟进。

陈:这个话题看起来很小,其实又很大,很普通其实又很沉重。

我所做的,其实也只是一种尝试和思考。

期望得到大家的启发。

陈:感谢大家的聆听,欢迎大家来到我的网络工作室一起探讨、交流。我和大家一样,一直在一线的课堂,我想教育也是一个对人和世界理解的过程,尽管这个过程,注定要充满坎坷和波折。就如当下,浮躁有如雾霾,弥漫在整个教育的天空。但我仍然坚信,不管面临什么样的困境,语文课堂还是最适合语文老师和自己的学生一起编织梦想。因为那些文字里,有色彩、温度、情感乃至生命。我认定理想的语文课堂,就是和学生一起沉醉在语言文字的世界里,或者做个梦,或者撒个欢甚至撒回野。

http://yun.zjer.cn/index.php?r=studio/index/index&sid=242

韩丛文:问卷调查,了解学情,最有效,一般老师懒得做。课堂学生回答问题,老师能了解到学情,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一般老师又做不到。

胡贵琴:我认定理想的语文课堂,就是和学生一起沉醉在语言文字的世界里,或者做个梦,或者撒个欢甚至撒回野。谢谢陈老师,收下了,大赞!

杨占平:@浙江章国华今天基于学情视角的教学内容和策略的探讨,很有意思,这使我想起了曾经教过三年极差学生的经历。那种差是一个班级只有几个人能考及格的班级。一开始没办法教这样的学生,最后选择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读完课文,由着学生题问题,老师的教学内容就是和学生一起探讨和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这种教法是不是科学,不好说,但至少学生提的问题,至少是学生有疑而问,那学生就有想知道答案的期待,答案不满意,学生会反问或反驳,最后,促使学生和老师进一步解答,进一步探寻答案,有的问题,我自己也没解答明白,但和学生一起探索问题的过程,我觉得比探索的结果更有意义。语文教学,剔除了我们所谓的基础知识,终极的意义应该就是追问本身,而不是答案。

韩丛文:我为章老师点一百个赞。

谷志强:章老师的做法很不错。

李明哲:陈老师的讲座实实在在。

韩丛文:章老师谈问题,往往能触及到本质。

谷志强:万事就在于一个刺激,不刺激就没有说话的欲望。

郑德恒:最后的总结也很文学!很温馨!

张宏:@天津谷志强学习就是置于刺激之下并产生新的刺激。

谷志强:@陕西张宏不平则(才)鸣。

张宏:@天津谷志强情动辞发

谷志强:好教师总不顺着学生讲话。

韩军:既有扎实的数据,又有生动的实践!@陈忠文

谷志强:总得拧着劲儿。陈老师可用了心了。

陈:@韩军@天津谷志强谢谢褒奖!

谷志强:@陈忠文实事求是。

你可能感兴趣的:(陈忠文讲座实录:基于学情分析的阅读教学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