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什么也得不到,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人读书?

又是一年一度的读书节,去年读书节你发誓要读书,到现在为止,你读了几本?

高晓松前不久在杭州开了一家图书馆,“晓书馆”,惊艳了很多人,一时刷屏。

读书什么也得不到,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人读书?_第1张图片

很多人觉得,高晓松能有今天,全部得益于他的家庭。出生在清华大院,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从一出生,就把很多人甩了十几条街。

但是在我看来,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高晓松的父母都是科学家,并没有给他带来半点音乐上的遗传。上清华的时候,高晓松纯粹是为了把妹,才去玩音乐,没想到玩出名了。1996年,他开了万人音乐会,一时间名利双收。过了几年,大陆音乐圈风起云涌,他写的调子没人听了,于是慢慢没落。

2000年前后,那应该是高晓松最迷惘困顿的日子,他带着全部家当,满世界转悠,也就是在那时候,他看了无数的书,宗教的,历史的,文学的,各种各样,无一不读。

那几年,他花光了身上的每一分钱,去了想去的每一个地方,阅了无数的人,见了无数的事,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护照的48页,每个终点都值得赞颂千篇。”

就在前几年,自媒体突然兴起,高晓松顺势推出了《晓说》,他从一个音乐人变成了带你“看世界”的人,每一本书,每一个历史典故,每一个地方,他都信手拈来,游刃有余。听他歌的人越来越少,但是看他聊天的人却不下百万。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像高晓松一样,有出众的才华。现在的他,肯定不止一次感谢过他当年在最困顿的读的那些书,是那些书支撑他走过迷惘,也让他有了现在的才华和能力。

有人这么说过:“喜欢高晓松的意义,是在于他为我们每一个人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让我们敢于追求诗和远方,更拥有’夜里做的梦,醒来就去实现’的勇气”。

我想读书也大抵如此吧,能让我们充实内心,敢于追求诗和远方。

在前不久结束的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上,一个叫雷海为的外卖小哥夺得冠军,一时间网络哗然,有人叫好有人唱衰。

读书什么也得不到,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人读书?_第2张图片

雷海为在小时候就受父亲影响,喜欢诗歌;长大后越发觉得诗歌是他在艰难境遇中的一种寄托,因此他在日常也读诗背诗,工作之余还经常参与和关注传统文化活动。

雷海为的工作是外卖送餐,每天要四处奔波,他发现每次在等餐、等红灯、等电梯的时候,刚刚好他能背诵一首诗词。就这样,他随身携带一本诗词,有空就去读,就去背。

读书什么也得不到,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人读书?_第3张图片

有人说,同样的时间,如果把看书的时间用来抢单,每天至少多挣几十块钱吧?十年下来也有不少的收入。也好比如,我用一小时去看书,收入为零;但是如果这一小时用来做兼职,都比看书显得更有价值,不是吗?让单位时间内利益最大化,任何事要拿金钱衡量,这是现今绝大部分人的选择,难道不对吗?

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诚然没有一个不重要,但是相比起满身铜臭味的人来问你“读书到底有什么用?”我宁愿选择做一个雷海为那样的外卖小哥。

我大二寒假的时候,遇见一个初三辍学的同学,他问我:“你还在读书啊?读到啥时候啊?”说完轻蔑的一笑。我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回答,只能笑笑,“快了,就快毕业了。”是啊,当我还在大学读书,伸手向家里要生活费的时候,他已经承担起一个家庭,做了父亲。结婚生子,养家育儿,人生大抵如此,那么读书到底有什么用呢?

读书什么也得不到,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人读书?_第4张图片

世界是扁平的,所有一切都是符号。当我们阅读,我们知道这朵花背后的丰富,明白了一滴水凝聚的汪洋大海,一块石头的沉默,一条鱼身上的时光。当我们阅读,这个世界不再是冷漠的,它有了温度,也有了表情。

其实读书什么也得不到,就像你用篮子去打水,无论你打多少次,都得不到水,但是你会发现,篮子越来越干净。

但这就是我们读书的意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什么也得不到,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人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