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互联网产品的思考

从体育行业说起

自2012年6月至今,在体育行业也泡了4年多,经手过业内领先的web端资讯/数据/社区类产品、手机端的工具/电商导购/在线教育/娱乐竞猜类产品,还有一个结合智能硬件的内容社交平台产品,所涉及的运动项目包括篮球、足球、跑步、赛车、健身等,以及各类青少年体育培训。虽然一直迟迟没有惊艳的作品产出,但是积累的知识经验、以及对行业的了解和观察,越来越觉得体育产业虽然到了备受关注的一个高点,但是还没有到展翅腾飞的阶段;就像一只被圈养了太久的游隼,先要重新学会扑腾翅膀,才能重回蓝天。

根据个人的观察和了解,我们体育产业之所以落后,并非由于种族基因、或群众体质的先天条件不足,而是因为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重文轻武”的世俗观念和社会风气所致。这样的观念,让所有人都觉得教育和体育是对立的两面,从孩童时代起,家长/老师就狠抓学生成绩,不惜以牺牲孩子们的课外运动时间为代价,只希望孩子能够在文化课上取得好成绩、考取好学校、未来有个好工作……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会送孩子去上体校或者体育特长班,上了也会觉得低人一等。

举一个不负责任的对比,欧美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家庭为单位的社区运动几乎每天、每周都在进行;而在中国,即使在最发达的一线城市,恐怕周末也少有家庭会选择一起去买个门票、看一场比赛,或者和小区里的其他孩子一起参加个什么运动(补习班倒是很常见)……自古以来,人口就是决定一国力量的绝对基础,放眼来看我们身边的群众体育,恐怕参与人数最多、覆盖地域最广的运动,是我们的广场舞吧。(虽然这也并不是什么坏事)

个人觉得体育的基础是文化,文化来自历史的积累和传承,而我们所在的国家、所处的时代,虽然有肥沃的土壤(人口基础)去孕育体育文化,但是还没有多少人在播种这文化的种子,更没有园丁去灌溉和照料。只有一群背负着国家荣誉使命的运动员和教练员们,夜以继日地拼命训练,只盼着在赛事中用成绩回报养育自己的衣食父母(不仅仅是血缘上的,还有资金上的,比如纳税人和赞助商)。而这些衣服父母,也只有在重大赛事项目中能看到自己“养育”的运动员代表们在场上奋勇拼搏,为了自己、为了荣誉,更是为了履行责任和义务。

再看国外的运动员代表,用自己的实力争取到赞助商的赞助,每个选手都是明星。他们往往是自幼就选定了自己的梦想,然后将梦想化为自己的职业。是的,像跳高、跳远等运动,对他们来说就是自己的职业,类似每天朝九晚五的训练、比赛、提升、调整,根据签订的赞助合同等商业协议,拿着来自赞助方的工资和奖金。这就是我理解的职业体育。这个行业其实和娱乐业很像,某个经纪公司,通过某个经纪人,签下了某个运动员,然后请专业的教练通过大量的练习和比赛去培养签约的运动员,直至达到一个优秀的成绩,成为身价出众的明星。然后就可以通过赞助商、影视传媒等进行收入变现,收回投资……

从上述的例子中,我描述的体育产业的上下游包括了:体育经纪、体育培训、体育赛事、体育媒体,但实际上还有专业运动装备和大量赛事衍生品和IP衍生品……

那么体育+互联网是什么

如果说体育也算娱乐业,那么体育明星就像模特,而互联网最初与体育的结合,则像是作为秀场、或者是传媒的关系。这个与互联网的基因有关:最早的互联网,就是简单的信息发布和传播渠道,其不受时间和空间约束的特性让信息传递与交互的效率大大提高。举个最普遍的看比赛的“栗子”:如今无论什么运动赛事,哪怕你没有看比赛直播,也能在比赛结束后立刻就知道比赛结果、和比赛过程中的精彩集锦,可以用更少的时间去感受比赛中最高潮的体验。以往看一场比赛的时间,如今可以看完更多不同的赛事,欣赏更多的精彩片段,获得的感官预约从数量到质量都大大提升了。那么,这样的结果会对看比赛有什么影响呢?

因为看比赛更有效率了,会有更多的人、花更少的时间、看更多的赛事。因此有机会去接触更多的运动员,因此会有更多的运动明星会诞生;同时,随着基数的增大,马太效应会更加明显,因此最优秀的少数运动员会获得大多数观众的喜好,成为“超级明星”(符合巴莱多定律,即“二八法则”)。同时,由于体育场的座位是有限的,现场观赏比赛的价值将会大大提升;同时,由于线上观看的用户数量巨大,付费观看的客单价将变得非常低(但是也要看运动项目,只有最受欢迎的运动项目才会出现这样的市场情况,同样符合二八法则),会有更多的人选择在家中舒服的沙发/床上,吃着自己喜欢的零食,欣赏着自己喜欢的明星(所以就有了世界杯/欧洲杯时,午夜传来的阵阵“好球”的吆喝)……

但是互联网就仅仅是个渠道/传媒么?回答当然是否定的。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成熟、移动终端的普及,传统互联网的使用场景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技术上已经真正实现了“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互相连接(当然,有时还是需要“越过长城”,才能真正“连接全世界”)。

下面看另外一个“栗子”:

体育互联网产品的思考_第1张图片
“Keep”、“咕咚”、“懂球帝”的百度指数

上图是2011年1月1日 至 2017年9月16日,“Keep、咕咚、懂球帝”三个关键词的百度指数。(百度指数是反应某个关键词被搜索的热度指标,数字越高,说明越多的人/媒体在关注该关键词。)下面是广告时间:

Keep,一个健身App,主打健身社区,通过视频教学引导没有健身经验的用户做一些基础的锻炼动作,并通过大量用户的原创内容去促进健身人群之间的互动交流;
咕咚,国内最早的跑步App,后又自主研发了智能手环,可配套App使用,主要是记录用户的跑步数据和路线,可快速帮助用户产出自己的跑步记录结合的海报,用来和其他移动社区的好友互动;
懂球帝,足球主题的媒体App,因其专业和接地气的媒体内容迅速吸引了大量足球球迷,形成了球迷聚集的社区。

除了“懂球帝”是结合了国内外各大足球赛事IP,迅速聚集现有球迷人群之外,Keep和咕咚都是从民间一步步走过来的体育+互联网的草根明星。(虽然咕咚的百度指数看起来增长乏力,但是人群基数依旧是不输keep和懂球帝的体量)

广告到此结束(有机会再跟他们收下PR的费用)。那么这几个案例中,体育和互联网是如何结合的呢?比如健身运动,为什么如今感觉有大量的青年人群在参与、而且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时间在装备、教练、场地上?是大家真的越来越关注健康了么?还只是换了另一种方式去展示自己、希望引起更多人的关注?(毕竟这是个看颜值的时代)

个人以为,健身、跑步,都是门槛极低的运动(全民健身你懂的),任何人几乎都可以在任何时间参与,可以获得足够多的用户基数,唯一缺乏的就是给用户一个动起来的理由。健康不是年轻人关注的点,个人魅力却是。有一种说法是,坚持运动会增加荷尔蒙的产生,因此会更容易吸引异性关注(估计也同样会更关注异性),而移动网络可以结合地理位置的特性,又大大提升了线下的互动效率,打破了陌生环境对运动需求的阻碍。想跑步?淘宝上买好装备,打开手机GPS和跑步软件,然后只要跑就行了,怎么跑、跑多少、跑前热身/跑后拉伸、营养补充,统统有app帮你搞定。运动,从未如此简单,这就是互联网给体育带来的变化之一——智能化运动顾问;

同时,数据的积累还可以为用户带来体验上的升级——线上赛事。比如,跑步app中会将用户一段时间(比如一个星期)的跑步数据进行积累,然后在积累达到一个马拉松全长度的时候,给予用户一个相应的奖励(虚拟奖励居多),让用户觉得自己也可以完成以往不敢想象的挑战。更有甚者,是让不在马拉松现场的用户,可以跟真正的马拉松跑者在不同的地方同时比赛(比如你可以在北京跑步,完成的却是上海的马拉松比赛),比赛结果可以同现场的跑者进行比较,看看自己的实力,并且可以得到马拉松赛事委员会颁发的比赛勋章——有没有一种平行世界的感觉?

穿越时空的一代

这就是互联网可以营造出的体验——平行时空。我们同时生活在现实和虚拟两个世界之中,现实的世界由生理感官感受,虚拟世界正在被信息技术构建得越来越真实。但是构建一方世界需要有足够的经验和能力,才不会让世界轻易崩塌,需要了解丰富的生态影响因素,知道每一个因素是如何影响彼此的存在的,知道每一个改变的后果将会是什么……每个人,都会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世界(所以Minecraft才那么火),而能够让自己经营的世界能够更加长久的存在下去,必须要的能力就是保持对知识的渴望,保持勤奋的学习,保持生命力。

有句耳熟能详的话——生命在于运动。体育有了互联网,运动的不仅仅是身体,更是用户的心灵。如何运作好用户的心灵体验,才是产品最高的优先级。

愿与每个互联网从业者、每个产品设计者、每个项目参与者共勉。

你可能感兴趣的:(体育互联网产品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