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一本书:《蜥蜴脑法则》。
这本书的作者是DDB广告的首席战略官及全球品牌策划总监,书里讲的7个说服沟通对象的方法,不仅适用于广告营销推广,也可以应用到每个人的生活中。
“以行为而非态度为目的”是我看完后觉得最重要的一个认知。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当我们去试图说服一个人的时候,我们真正的意图是希望对方按照我们的意愿行事。也就是说,我们的目的是希望对方改变自己的行为,而不是转变观念。
因为转变观念的目的,还是希望用新观念扭转对方的行为。
而观念比行为更难转变。
举个例子。
《盗梦空间》里,莱昂纳多为了在目标对象的脑海里植入一个概念,拉拢了一大帮人马,层层深入对方的意识深处,费劲千辛万苦才完成了目的。
但改变人的行为就简单多了。
比如,要想让男性在小便池尿的更准一些,通常的做法是张贴一些“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之类的口号,然并卵,该尿外面的人还是一样尿外面。
于是又有人自作聪明,想用反面刺激的口号去约束那些人:尿在外面,说明你短。
效果依然不明显。
这两种方法的目的都试图改变男性的观念:你要文明,要保持体面,要显得你尺寸长。
问题是:文明跟这一刻的我有什么关系?尺寸再长又怎样?你要拿它通下水道啊?
所以,真正的原因不在于口号有没有打动或刺激到这帮人,而是这些口号跟他们没有产生强关联,不足以推动他们去改变自己的行为。
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忽略他们的观念,直接改变他们的行为?
有,而且简单到让人大跌眼镜。
在小便池的中间偏下位置粘上一个小苍蝇的图案。
没有几个男人看到这个小苍蝇却不想把它冲走的,根本用不着提示或给予他形象甚至道德上的优越感,他就那么自然而然的尿在了里面。
很多机场利用这么一个简单的方法,让80%的男性下意识地改变了自己的行为。
这就是人性,不要对人们说“你该怎么做”,要让人觉得“我要这么做”,甚至“我想这么做”。
如果你的目的就是让他们尿在便池里,那就采取最能改变他们行为的方法,为什么要大费周章的先改变他们的观念呢?
再举个例子。
很多女人想要减肥,但一直做不到。
你也许会想到用“瘦下来的身材很美,可以穿很漂亮的裙子,可以俘获更多男人的心”这样的预期效果来转变她们的观念,但这个远景无法促使她们采取行动。
你说的那些利益确实很诱惑人,但只要有烤肉、榴莲蛋糕和奶油冰淇淋一出现,你的话就会被她们远远抛在脑后。
有没有什么办法能直接改变她们的行为?
有,比如:
解除所有支付宝和微信红包跟银行卡的绑定,将所有身家都存进银行卡,再将银行卡寄回老家让父母保管,身上每月只留1000块现金。
这个方法一定比跟她们讲道理描述美好未来更管用。
在传播领域有三个概念: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
通常三者的排序就是上面的顺序:先让人们知道你,并觉得你很好,最后才会一直购买你。
逻辑上没有错,但是现实情况往往并不是这样。
仔细想想你身边的那些大医院,患者们对它的忠诚度高不高?
非常高,一有问题立刻就跑去那里。
美誉度呢?
只要去过大医院就诊的人,没几个不骂医院的流程和服务。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银行业。
如果说必须要先有美誉度才能有忠诚度,那么中国大部分的银行和医院都得关门,然而事实正好相反,这俩地方往往是人群最集中的场所。
有时候,你不必非得让人的观念和行为保持一致。
要想让你的传播效果更有效,就要先想清楚你做的是哪个类型的广告。
品牌广告可以改变人的观念,产品广告最好不要这么做。
你可以现在就回想一下,哪些熟悉的,能让人记住的产品广告,往往都在鼓励你改变行为。
衣服脏了(问题)?快用汰渍(行为),它能洗掉所有脏东西(功能),让衣服看起来就像新的一样(情感认同)。
没有说“汰渍洗衣粉效果老好了,男女老少都爱用它呀”。
感冒了(问题)?快用白加黑(行为),白天服白片不瞌睡,晚上服黑片睡得香(功能)。
没有说“白加黑感冒药效果老好了,那女老少都爱吃它呀”。
有问题,就要第一时间采取最有效的行动,这是人的潜意识反应,也是人脑的工作模式。
所以,最能带来实际利益的广告,往往都是哪些不断重复产品名字并呼吁你付诸行动的广告。
俗,但行之有效。
记住,改变人的行为比改变观念更简单,也更重要。
欢迎手动搜索公众号:愚感(id:superyug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