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乡手记# 回不去的远方是故乡

家乡退出历史舞台的帷幕已经拉动,还有多久消亡?


家乡的榨菜 摄影:郑小贱

年初时回了一趟家乡,虽然只是短暂的停留,依然感受颇深。

最明显的一点是,老家的人越来越少了。

说说我了解的情况吧。

现在中青年基本上都在外打工,年轻一代很少有愿意回农村的。

乡镇上,农民种地基本是养活自己都困难,所以现在种地的人越来越少了,大多数土地都已荒废。

在小县城,除了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大多数地方根本就没什么产业,就业上,除了个体经营做个小生意,基本没有什么选择。

所以乡下的往镇上赶,镇上的往县城赶,县城的往城市赶。城市化进程在加剧,大城市的虹吸效应变得更加明显。

特别是2010年后小县城的出生的人,会继续往大城市跑,他们不会满足一生呆在小县城的。

以此来看,农村的衰败几乎是必然

并且伴随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出生率的下降,这个过程会变得更快。没有特色和产业的村庄,退出历史舞台预计最多十年左右。

夕阳与屋檐 摄影:郑小贱

而当80、90逐渐成家立业,为人父母,这一代人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更有见识,所以也更加重视教育。他们会尽可能的选择在城里买房定居,再不济也要县城买房,让小孩上学。

总之,走出来的80、90一代人是决不会让小孩又回到乡里上学的。

所以我们看到,现在村大队的中小学招生已经越来越困难了。没有新鲜血液的流入,又会进一步加剧农村的衰落。(从这一点来看,现在还在考乡镇公务员、教师的,未来可能会很悲剧...)

前不久在网上看到一条评论:

在镇上赶个集,一眼看去全是花白的头,极少有跳跃的身影了,当岁月老去,年轻的生命也没了回乡的理由,那个承载了童年大多数回忆的地方,便只剩下了老旧的房子和残墙上的荒草。

很真实,只是读起来觉得特别伤感。因为那个充满童年回忆的地方已经离自己原来越远了。

当然,凡事都有两面。

夕阳 摄影:郑小贱

消亡是历史无法避免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消亡的同时也意味着新生。

特别是“三农”这种涉及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GJD是不会不管的,未来聚焦在这方面的政策肯定会很多。比如十九大、以及上个月中央一号文件提到的乡村振兴战略。

做个大致的判断:

以后农村的集约化、土地流转是必然趋势,同时伴随着现代农业,以及乡村旅游等新经济体的出现,大部分乡村人口越来越少,自然消亡,然后慢慢的就变成欧美农村的样子,拥有现代化的农业和连成一片的农田。

也只有这样的农村才更高效、老百姓更有收益。

但是不是乡村振兴就能挽回所有家乡的衰败呢?

在我看来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以上政策短期来看实际上也仅限于“优质的乡村”。

什么是优质的乡村?是那些在中心城市近郊,地处平原,有着特色文化(比如茅台镇),或者工业经济的村镇。(类似创业板里的蓝筹)

而那些以上都不沾边的乡村,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剧的人口不断流出和人口老龄化,消亡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童年里那个美好的家乡,终将成为大多数人回不去的远方。

你可能感兴趣的:(#还乡手记# 回不去的远方是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