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该如何让小朋友尝到年味

所有成年人都怀念小时候过年的快乐心情,有提前买了但必须等到大年初一才能穿的新衣服,有总也吃不完的糖果和大餐,有密集的压岁钱收入,有庙会灯会等很多的文化活动可以看热闹。

现在生活富裕了,天天都可以穿新衣了,每天也都有肉吃了,文化生活也丰富了,过年和平时差别不大了。很多人觉得,年味没有了。

其实,这些物质上的享受只是表像。在一个物质不丰富的年代,在一个人们不轻易表达感情的国度,在大人们终日劳碌为生计奔波无暇陪伴孩子的年代,人们真正怀念的,是对未来幸福生活充满希望和信心的感觉,是大人们通过压岁钱等物质手段表达对晚辈的关心和疼爱,是和大人们共同参与春节这个大项活动的参与感、充实感和幸福感。

在比较困苦的年代,大家有强烈的摆脱贫穷的欲望,有对富足生活的强烈向往,而过年就是短暂的体验这种未实现的丰农足食的理想生活,让大家在新的一年加足马力为实现这种生活而努力。

而现在,曾经追求的丰衣足食的生活基本实现了,平时和过年在物质层面上没有本质区别。于是,大家说,年味没有了。

不是年味没有了,而是人们没有更高的追求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在物质追求满足的条件下,没有升级出更高的精神层面的追求。

对于过年,具体可以有哪些精神层面的追求呢?

终极回答:追求精神层面的幸福感。

亚特兰大日报研究调查发现:在家里收集故事和回忆所带来的幸福感,远胜于物质的满足,甚至学业事业上的成就。尤其是家庭传统,它给家庭成员留下的回忆和带来的幸福感是源源不断的,不会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而仪式是家庭传统的非常重要的体现形式。《小王子》里有经典描述: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我们不就是想要过年与平时不同吗?

对于过年,各地都有古老的传统,提供了数不清的可供选择的仪式。但我们因为冷漠已经不重视了,精简或者干脆直接省略了。春节变成一个面目模糊的节日,一个只是吃吃喝喝和休闲旅游的节日。没有承载内容的仪式,也就没有了内容。

为人父母,就应该通过固定的仪式,让孩子体会到过年的积极意义和幸福感,不能让他们长大后在回忆过年时大脑一片空白,不能让他们在写关于春节的作文时大脑一片空白,不能让他们有朝一日给外国友人介绍春节时大脑一片空白。

营造仪式感,并不复杂,也不费钱,只需要一点用心,努力为孩子营造出有色彩的新年:

从小年开始,让孩子叁加过年的流程,给孩子讲过年的风俗和故事,讲大人小时候过年的故事;

一家人一起努力打扫卫生,孩子小也没关系,干他力所能及的就行,关键是一家人共同完成。

带孩子一起写对联,让孩子自己选择对联的内容,写好后一家人一起贴对联。字不是很好看也无所谓,只要认真写就行,关键是孩子参与和家长的讲解。大部分家庭是选购对联的,选购的过程也让孩子全程参与。

带孩子一起剪福字,也可以画年画,可以做很多个,门上窗上墙上都可以贴上,在家中营造出过年的氛围。讲福字的故事,讲为什么要倒着贴,边做边讲。或者让孩子看倒着的福字,引导孩子说出“福倒了“三个字,也是讨个喜庆。

每年吃团年饭,都拍一张全家福,把照片保存好。

条件允许的,每年除夕夜带孩子放烟花,没有孩子能抵抗烟花那“怒放的生命“。注意如果孩子小或者是女孩子要多选购烟花少选购炮仗。

大年初一问问孩子:过去一年最开心的事是什么?新的一年的心愿是什么?记录下来。

大年初一都给孩子量一量身高、体重和脚长,记录下来。

每年大年初一都带孩子去附近爬山登高,有条件的爬长城也行,只要积极向上即可。一定要早起,一是让孩子早起,让孩子体会到仪式感,二是大年初一景点人都很多,去晚了堵车会很严重。

这些简单的仪式活动只是抛砖引玉,每个人情况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仪式。但既然是仪式,一旦选择了,就要固定下来,每年坚持。

没有坚持,就无所谓仪式。

当然,还要多拍照多记录。而且拍照和记录都只是基础工作,最终结果是,一年后,两年后,直到十多年后,这些记录都能找到。很多人的问题是,拍照了记录了,但到了第二年春节早就找不到了。

两个方法,一个简单粗暴,一个复杂但效果更好。

简单粗暴的方法是找一个精致的盒子,把要记录的东西放里面,只准进不准出,最后再在孩子上大学的那一个春节打开,相信孩子会感动到泪奔。复杂的方法是记连用日记(或者叫循环日记),这是高阶方法了,让生活更有仪式感和节奏感的终极必杀技。连用日记在《晨间日记的奇迹》里有详细介绍。

可但是,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学会感恩,学会尊重,学会生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父母该如何让小朋友尝到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