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侃《三国》40-42

闲侃《三国》40-42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闲侃《三国》之40:英雄所见终略同

  既然是闲侃《三国》,还得尽可能地尊重作者、编剧、导演和演员的创作。

  不要苦苦追问历史真相和文学创作到底相距多远,因为这是一个永远都说不清的人文难题。

  最务实的态度,莫过于以娱乐的精神去品评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

  既然大家都认可诸葛亮的大度和周瑜的小气,那就让本人暂且顺着故事的脉落,继续闲侃胡扯下去吧。

  否则,《闲侃三国》这个系列真就进行不下去了。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还是让我们回到赤壁大战之前诸葛亮和周瑜的斗智斗勇中去吧。

  这一节,还得从周瑜设计诬陷曹操的水师首领蔡瑁、张允私通江东说起。

  周瑜的逼真表演,蒋干的积极配合,曹操的生性多疑,最终把蔡瑁、张允这两个精通水上作战的将军送往了阎罗殿。

  蔡瑁这个卖主求荣之辈,最终自取其辱,不得好死。

  这边蔡张二人的人头刚落,那边曹操就意识到了中了周瑜的奸计。

  后悔已经没用了,知错不认错但知改错的曹操马上采取了三条补救措施,力求把误杀部将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后来的事态发展表明,由于是一错再错或是错上加错,曹操的三条补救措施全都于事无补,甚至直接把自己推向了战败的边缘。

  新任命新的水师都督根本不懂怎么在长江里作战,把战船用铁索连在一起更是自寻死路,派人说服蔡瑁的两个弟弟向江东诈降也成了肉包子打狗。

  自己的反间计空前成功,周瑜非常高兴,自感才学胜过孔明。

  当然,周瑜希望如此精妙的计谋不会被孔明看破,那样就足以证明诸葛亮不过如此,根本不是自己的对手。

  面对前来探风的鲁肃,早已看出端倪的诸葛亮实话实说,并再三叮嘱鲁严不把实情告诉周瑜,以便江东的水师大都督心情愉快,全力抗曹。

  鲁肃不会撒谎,气得周瑜再生妒忌,一心想要设计杀掉孔明,以讹传讹的“草船借箭”由此而来。

  周瑜的如意算盘拔拉得啪啪直响,限定诸葛亮在十日之内监造十万枝利箭,否则军法从事,定斩不饶。

  谁知诸葛亮却夸下海口,把完成任务的时限缩短在三日之内,并当众立下军令状,根本不惧周瑜的挑衅或是陷害。

  此番交锋的结局世人皆知:诸葛亮凭大雾借箭成功,周瑜输得口服心不服。

  好在周瑜并未与诸葛亮纠缠不休。大军压境,大敌当前,周瑜最关心的事情不是杀掉孔明,而是如何以江东的1800只战船击败曹操的8000只战船。

  双方实力悬殊太大,硬拼不是办法,智取才是正道。

  迷茫之际,周瑜想到了诸葛亮,亲自上门拜访,探讨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妙计良策。

  这一次,两人没再唇枪舌剑,而是空前地团结在一起,共同商讨抗曹大计。

  结局更是皆大欢喜,两人同时想到了火攻,来了个“英雄所见略同”。

  火烧连营的故事就此展开,三分天下的赤壁之战进入倒计时。

  这一仗,刘备和孙权收获天下,孔明和周瑜一战成名。

  天高云淡2011年3月3日15:12于大连旅顺口

  

闲侃《三国》40-42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闲侃《三国》之41:容人容事非易事

  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应该是家喻户晓、童叟皆知了。

  周瑜为什么总是生气?按照约定俗成的说法,应该是过于自负,肚量太小,看不惯别人比自己强,容不得别人功成名就。

  一般情况下,人们都喜欢海纳百川之人,都乐意被他人包容宽容甚至纵容,包括那些小肚鸡肠之辈,无不期待别人宽待自己。

  对他人的期望是一回事,对自己的要求又是另一回事。两者可以很好地一致起来,亦有可能水火不容,大相径庭。

  在待人处事这个问题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标准确实不低,有时甚至有些高不可攀。

  李宗盛的《凡人歌》开门见山:你我皆凡人,活在人世间,道义放两旁,利字摆中间。

  虽然有些过于直白,但却唱出了很多人的心里话。

  能不能容人容事,说到底还是个如何对待名利的问题。

  淡泊名利之人,多半能做到无欲则刚;看重名利之人,很难做到有容乃大。

  问题在于,世上有多少人可以彻底看淡名利?除非心灰意冷,除非看破红尘,除非从肉体上消灭自己。

  事实上,即便是心胸开阔之人,也很难把包容之心落实到时时事事处处。

  严于律己不易,宽以待人更难。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承认和正视的人生课题。

  从这个角度去看《三国》,纠结的感觉也许会淡化许多。毕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比如再三设计陷害诸葛亮的周瑜,他的真实意图,不过是想干掉一个强劲的对手而已。

  在尔虞我诈、六亲不认的政治斗争里,周瑜的所作所为已经算是仁至义尽了。至少,他没有直接去干杀人越货的勾当。

  深谙水战之道的周瑜是自信的,他压根儿没把曹操的强大水军放在眼里,一心只想火烧赤壁,十分渴望一战成名。

  周瑜确实很有两下子,不但看破了蔡氏兄弟的诈降,还将计就计任命二人为水师将军,并和黄盖玩起了苦肉计,把两个奸细当作欺骗曹操的工具。

  周瑜深知,奸细并非一无用处,使用好了,一个奸细胜过十万大军。

  这一切,周瑜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不料全都没有逃过诸葛亮的火眼金睛。

  正如人们熟知的那样,周瑜更加生气了,嫉妒之火越烧越旺,甚至烧掉了原有的自信。

  正当周瑜抑郁寡欢之时,突然发现自己忽略了江风对水战的影响。

  面对利于曹军的西北风,周瑜信心顿失,陷入绝望,几乎到了茶饭不进的危险境地。

  周瑜病倒了,病得莫名其妙,病得让家人和医生查找不出任何原因。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最亲近的人不知道病因,周瑜最反感的诸葛亮却是一清二楚。

  世事就是这样奇妙,有时与你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的并非你的亲人或朋友,而是你的对手或敌人。

  诸葛亮不仅道出了病因,开出了药方,还亲自去装神弄鬼,保证唤来周瑜迫切需要的东风。

  东风如期而至,心想事成的周瑜却动了杀机,决心置诸葛亮于死地,以绝后患。

  小乔慷慨相助,赵云及时接应,诸葛亮逃过一劫。

  天高云淡2011年3月4日08:44于大连旅顺口

  

闲侃《三国》40-42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闲侃《三国》之42:假戏真做假亦真

  生活是个大舞台,人生更似一出戏。我们或本色出演,或借题发挥,或欢欢喜喜,或凄凄切切。

  既然人生如戏,谁都会做戏的时候。若有不同,只是水平高低和频率多寡的区别罢了。

  谁敢保证自己从不说谎?谁又敢妄言自己从不演戏?

  生活这团乱麻,本来就由真假编织而成。或许,正是因为有了众人真真假假的演出,这个人世才会变得不那么寂寞。

  为了生活,为了生存,有时真需要演戏,真需要假戏真做。

  曹操兵败赤壁,仓皇逃蹿,原本已成丧家之狗,依然不忘演戏,为的就是激励部属,激励自己,不让悔恨和恐惧占据每个人的心灵。

  曹操的演技真好,脸皮也真厚,硬是把狼狈逃跑演成了战略大撤退。

  最惨的时候,曹操身边只剩27人。数十万大军灰飞烟灭,部将哀叹不已之时,曹操却大呼庆幸,说什么上天厚爱,竟然还给自己留了27人。

  这还不算,曹操像无头苍蝇一样胡乱突围时,却三次嘲笑孔明无能、周瑜无谋,大言不惭地诋毁二人不善用兵,不会追截,不该给自己逃离死亡的机会。

  曹操在演戏,周瑜和诸葛亮也没闲着,他们都在忙着斗智斗勇,都在想着如何把曹操这个烫手山芋扔给对方。

  头上的虱子明摆着:谁杀了曹操,谁就会成为曹氏集团的头号大敌,进而引火烧身,麻烦不绝,甚至失去三分天下的绝好机会。

  当曹操最终被赶到刘备的地盘上之后,高明的孔明来了个顺势推舟,也送给了关羽一个顺水人情。

  诸葛亮的做法简单明了:表面上严命关羽把守曹操逃亡必经的华容道,暗地里却料定关云长会放走曾对自己情深意重的曹孟德。

  既然是演戏,就应该把戏做足。诸葛亮明知关羽会放走曹操,还一本正经地与关羽签订了军令状:放走曹操,杀无赦。

  正如孔明预料的那样,讲究仁义的关羽动了真情,放走了曹操,并甘愿接受军法处置。

  鲁肃前来探听虚实,得知关羽放走了曹操,自然怒不可遏,责问关羽该当何罪。

  盟友震怒了,孔明自然不敢怠慢,装腔作势地要斩了关羽。

  刘备和张飞一个敲锣,一个打鼓,开始上演了一出兄弟情深的催泪大戏。

  刘备先是喝斥企图暴力抗法的张飞,支持军师孔明依法办事,后又拿三兄弟“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的誓言说事,表示要先走一步,绝不独活。

  刘关张三兄弟抱头痛哭,真像到了生死离别的悲痛时刻。

  见此情景,鲁肃不得不顺坡下驴,主动为关羽求情,使这出饱含真情的假戏终于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瞧瞧,这就是假戏真做的好处:既维护了所谓人间正道,又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哈哈,不要轻易相信眼泪,因为它是最具杀伤力的骗人道具;不要随意被真情打动,因为它可能就是一场假戏真做的闹剧。

  呵呵,难道真是人心难测、不可不防么?。

  天高云淡2011年3月4日15:41于大连旅顺口

  

闲侃《三国》40-42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闲侃《三国》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