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 闲倚胡床 苏轼

分享的价值就在于,悲伤会被稀释,而喜乐则可以加倍。个体的人身处于社会之中,就不可避免的要与他人发生联系,所以把人看成社会关系网状中的一点,是定义人的存在的最好方式。然而社交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达到物质交换,也有对精神满足的需要,就如同观赏美景,随着友人的闯入,不得不分他一半,而乐趣也在这时变一为二。


千年前的苏轼就有这样的经历,回到过去,可以看看他是如何诉说。


元佑五年的秋天,苏轼正在杭州任官,随着友人的到来,他们相约一同游赏美景,分享喜悦。


苏轼在闲暇的时候,喜欢倚靠着胡床,从庾公楼的窗子里向外望,因为从室内到室外很好的开阔了眼界,窗外的山峰群也如同千朵鲜花在盛放,场面非常壮观。可惜的是能一同闲坐观赏的只有清风、明月、和诗人自己。


好在友人袁公济的到来打破了苏轼孤寂的沉闷世界。他们一同游赏湖山,唱和诗词。苏轼喜悦的发问友人,是否可知?从他到来后,那江上的清风、明月,自然要你我各自一半了。


点绛唇

苏轼

 

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别乘一来,有唱应须和。还知么。自从添个。风月平分破。

 

苏轼的这首《点绛唇》是与友人登山游玩时,相互唱和所作。词的上片中,词人极力表现了他游玩山水的闲适心情,先是词人倚靠在床上的画面,然后以其自己的视角将景物延展向室外,可见青山之外还是青山,宛如花开万朵,十分壮观。只是身边无人同赏,无人分享的美景不免蒙上了一层忧愁。这也为下片所描写的友人的到来提出了需求。“别乘一来”,苏轼的心情发生了很大转变,情绪也表现为逐渐的递进,从相互唱和,到忍不住的发问,再到共享喜悦的直言,苏轼与友人在情感和语言上获得了共鸣,继而将清风明月与美妙的人生融为了一体。

你可能感兴趣的:(点绛唇 闲倚胡床 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