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一个夏天,贫穷音乐家埃莲诺为了生计去给一名12岁的音乐神童当保姆,两人在相处之下彼此间找到自我。
这也算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孤独,寻找自我。
这个故事的灵感来源于导演某次在纽约街头散步,遇到一位25年没见的老熟人。当时的友谊在当年看似偶然而仓促,但实则对导演后来的人生产生过很大的积极影响。导演想把这样的纽约式的偶遇与友谊搬上银幕,展现这类情感的珍贵,并探索这样的友谊在结束之后,会对一个人的人生产生怎样的转变和影响。
整部影片看下来,没有高潮迭起,没有悬疑反转,就像一汪清泉,带来清凉的同时,也能让人心情愉悦。如果能忽视影片表层所体现的阶级,年龄差距,世俗带来的影响,而着重在影片深处要表达的来自灵魂的精神的深度交互,那这部电影毫无疑问是非常成功的。
就好像手里握着让人嗤之以鼻的小把戏,但偏偏让人欲罢不能,边嫌弃边瞪大了眼睛一丝不漏地看完。
在开头,Reggie朗诵了一首John Keats的诗:
Bright star, would I were stedfast as thou art—
Not in lone splendour hung aloft the night
And watching, with eternal lids apart,
Like nature's patient, sleepless Eremite,
The moving waters at their priestlike task
Of pure ablution round earth's human shores,
Or gazing on the new soft-fallen mask
Of snow upon the mountains and the moors—
No—yet still stedfast, still unchangeable,
Pillow'd upon my fair love's ripening breast,
To feel for ever its soft fall and swell,
Awake for ever in a sweet unrest,
Still, still to hear her tender-taken breath,
And so live ever—or else swoon to death.
诗歌对应于后面两人的关系,Reggie喜欢 Eleanor的美,善良,和对自己的欣赏和关心,还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心心相惜(家庭遭遇的相似和对艺术的共鸣)。Eleanor因为发现 Reggie的家庭遭遇和自己那么相似,父母离异,父亲都酗酒。对Reggie也像对待成年人希望尊重他的选择,如R的饮食习惯,夏令营,放弃大提琴等,
整个电影唯一的背景乐在女主进入小男孩演奏的礼堂响起,如晴天,似雨天,乐声缓缓低吟,人心渐渐相依。那是一种理解,如同知音的感觉。后面影片的几条支线,都是在深化两人的关系,使两人紧紧靠在一起,然而结尾时,又不得不分离,可以说是出人意料之中的必然。
这是两个家庭境遇相似,艺术追求相似的人的心心相惜,在彼此孤单无助的时候恰巧相遇,互相照顾,彼此温暖。但生活始终要回归现实,好在两个人都在对方那里获得了足够继续努力下去的勇气。分开是必然的,因为他们最终都需要靠自己的力量往前走下去。
两人之间的相遇是一段阳光洒满的清晨,离别的伤感是淅沥的雨滴落在地上,大提琴与科内尔的协奏是他们在人生旅途中不断发现这旅程的真谛。
在最后的早上,他早早起床,推开她的门,为她送上了咖啡,为本该照顾自己的“保姆”Eleanor做了一顿丰盛的早餐。他问她一定要走吗?这是一种说不出来的情感,无法被言说,不能被倾诉。她在回家的车上,打开他做的蒜香面包和蔬菜。
“It's hard to believe it's olny been a couple of month.I feel like I've konwn you a life”窗外的光透进来,两个人只剩下安静的对白,一高一矮的两个身影,在背光的情景下,竟是让人下意识的忽略他们的年龄差,就好像,两个本就是对等的人,两个本都是孤独,只剩下对方的人。可惜,理想的想法在光芒下回到现实,两个人注定分开,不过是带着另一个人的慰藉上路。
Eleanor跪下的一吻,既是理解安慰,又是鼓励劝诫。那是两个人冥冥中的心有灵犀。
Reggie哭的很难受,毕竟只是一个12岁的小孩子,但我们又不得不相信,他能过得很好,往后的日子,心里怀着对Eleanor的思念。只因那是唯一一个能看到互相灵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