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探究:意义与关系的审视——读《学习活动的生态学分析:以“新基础教育”研究学校为例》有感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研究员张永博士的论文,以“新基础教育”实验学校为例,基于生态学视角对中小学生的家庭学习、社区学习和游学之间的多重关联进行了分析,得出认识:“每种学习活动都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中小学教育相关者应为中小学生创造学习时空转换的机会,重视各种学习活动的质量,并发挥自身教育的优势来提高中小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1、 我的理解

通过本文的阅读,我对“生态学分析框架”、对“新基础教育”、“学习生态圈”了解如下:

1. 学习的核心是有真正变化的能力

作者用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个体发展的生态学分析框架来对学习过程与结果描述。该生态学分析框架的核心观点是:“个体与环境必须被看作是相互塑造的系统,每一方都随着时间而改变,且对另一方的改变作出反应。”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部系统、宏观系统是有关社会生态系统的四层次分析。作者认为,布朗芬布伦纳有关个体发展的界定,实际上是对学习活动过程与结果的描述,而学习的核心就是能真正变化的能力。所以,有关人类个体发展的生态学分析框架也是有关学习活动的生态学分析框架。


我的读书笔记



2. “新基础教育”的三个领域

“新基础教育”在研究过程中,“形成了同学习活动的生态学分析框架相契合的理论命题。”研究着力于“学校管理、学科教学和学生工作这三个相互联系的具体领域,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交互作用推动基础教育学校的整体性变革。”“新基础教育”认为学校不仅是一个物理和物质系统、教育教学系统,还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新基础教育”实验学校的学生在班级层面不仅经历着学科教学中的学习,也经历着学生工作中的学习。其中,学生工作包含班级建设、年级组合学校学生工作、学生工作与学科教学整合、学校和社会与家庭的连接等不同层面。“新基础教育”重视班级活动的开展;把班级教室看做中小学生的基地;重视公共空间中的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社会性活动;营造校园环境生气、人气和文气的相互作用;把学生个体同环境的关系作为线索,在周围世界、人际世界和自我世界转换中获得不同营养,构建不同的意义。

“‘新基础教育’把培养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作为教育的共同价值取向,提出中小学生如何以自身的主动、健康发展带动周围同伴和师长主动、健康发展的课题。”中小学生不仅是学校生活的参与者,也是社区组织、邻里和家庭生活的参与者。其中,家庭不仅是学生在校学习的延续和支持系统,还承担着独特的社会教育责任。通过学生,发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长处。同时,发挥社区学习、家庭学习和学校学习之间的交互作用,关注不同类型生活的节奏和性质以及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整合家庭、学校和社区三方面学习活动。


我的读书笔记


3. 学习生态圈

学校、家庭和社区是中小学生最为熟悉的生活场所,是学生学习和发展最为体己的生态圈。而游学,是比这三者更大的生态圈,能让学习时空得以转换,重新认识周遭日常学习的契机,丰富和转化对在校学习、在家学习和社区学习的体验。


我的读书笔记


作者在对学生的家庭学习、社区学习和游学之间的多重关联进行分析后,提出:每种学习活动都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中小学教育相关者应尽可能为中小学生创设学习时空转换的各种机会,应重视各种学习活动之间的联结质量,应尽可能发挥自身教育的优势和中小学生的能动性。

读完本文,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个体发展的生态学分析和学习活动的生态学分析框架的融通。

2.学生在班级层面不仅经历着学科教学中的学习,也经历着学生工作中的学习。

3.教师需要与学生共同创造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并在此过程中得到成长。

4.教师精心设计促进合作和实践的公共空间,关注学生个体同环境的关系。

5.教师尽可能为学生创设学校学习、在家学习、社区学习、游学活动机会。

6.教师要发挥学习生态圈中各种学习之间的联结质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二、我的探究

作者对于“学习活动的生态学分析”是基于一个人尽皆知的观点上提出的——“学习是中小学生的基本任务”。也就是说,学生的基本任务是学习,学生的核心是学习,学生的身份是学习者。我们也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社会是最好的学校”,指出学习的类型并不仅限于在校学习,更不单指通过教师的传授学习。可是,在传统的学习观念中,人们对于学生的“学习”,还是狭隘地认为“在校学习”,其中的学习更多地指向学科老师传授知识。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家长肩负传授知识的使命,重视孩子的“在家学习”,但其中的学习更多的是学校知识的延续,更多地指向知识性的拓展学习。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本文对学习活动的生态学分析,是有必要,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文中的关键词“学习”,引发我的思考。“学习”是怎样一种活动?人为什么需要学习呢?通过学习,我们要获得怎样的生活方式,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为此,我查阅了相关资料。

1. “学习”的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上对学习的解释: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百度百科沿用了这个解释,指出学习狭义和广义两种意思:

狭义: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理解、探索、实验、实践等手段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是一种使个体可以得到持续变化(知识和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的改善和升华)的行为方式。

广义:是人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方式。

我认为,本文所提到的学习更多指向个人与外部世界的对话,因此,我对“对话学习”理论进行了探究。

2. 对话学习理论的探究

苏格拉底始创“对话学习”的传统,借助现代的学习理论——把学习界定为基于沟通的社会过程——得以传承。其代表性的思想,是杜威、维果茨基的学习理论。

杜威学习理论的核心是基于环境交互作用的问题解决思维,提出人在问题情境中把实践活动与思维作为学习加以认识的理论。学习意味着个人的活动、心理活动,同时也是政治的、伦理的活动。

维果茨基把学习定位在沟通过程上展开,“最近发展区”意味着儿童的“发展可能性”。儿童的“发展可能性”取决于儿童与教师的关系、同其他儿童的关系以及同工具的关系。“发展的可能性”受社会情境的制约,是借助课堂内的人际关系社会地构成的。

杜威与维果斯基理论的共同点:所谓学习,不是被动地、机械地习得现成的知识与技能,而是具有“问题解决思维”这种学习的性质:作用于对象——事物、事件与社会,构成问题,展开工具性思维、建构对象的意义,建构世界。

佐藤学发展了杜威和维果斯基的理论,指出“学习”是以交往与对话为特征的活动。所谓“学习”就是跟客观世界的交往与对话,跟他人的交往与对话,跟自身的交往与对话。学习是建构客观世界意义的认知性、文化性实践,建构人际关系的社会性、政治性实践,实现自我修养的论理性、存在性实践。

上面提到的“学习”,都不是封闭于基于独白的语言个人主义框架中,也没有把学习狭隘地理解为个人特定的知识与技能形成的过程,而是把学习置于个人与环境各种关系的意义生成与变化的过程中认识的。学习者置身于“时间”、“空间”与“关系”中,重建自身、重建伙伴,进而重建世界。也许,这能解释本文提出的学习活动的生态学分析框架等同于人类个体发展的生态学分析框架的原因:其核心都在于个体与环境发生作用,在不断生成与变化中得到发展。

2、 我的实践

  近年来,我努力把语文学科教学和班级建设相融合,直面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做了如下尝试:

1.构建幸福温暖的“学习共同体”

第一,以“感觉好”为班级理念,打造“幸福”的“学习共同体”。为把班集体建设成师生美好的精神共同体,成员之间形成互相尊重、互相信赖、互相合作、互相分享、互相依恋的情谊,师生营造心与心之间相融互通、和谐共享的文化氛围,以优秀的班集体文化凝聚人心、促成学生发展。具体为:引领一种有“凝聚力”的文化,渗透一种有“自我教育”的文化,开发一种有“共同体规范”的文化,点燃一种有“充溢学习状态”的文化。

第二,顺势而教,顺心而学,构筑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从“他律”到“自律”,班级管理从“他治”到“自治”。通过个人日记、班级日志、体验式主题教育活动,学习共同体素养课,实现班级管理人性化;通过师生共同制定可行性、互约性共同体规范,建立学生成长档案,施行班长竞聘制,实现班级管理自主化;通过经典诵读、师生对话、以及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班级管理情智化。

第三,聚焦学生的实际需求,家校、社区合作,培养“真实性学力”的信赖课堂。通过组建班级智囊团,发挥资优生的辐射与引领作用;通过构建个性化学习小组,发挥每一位班级成员的特点和特长;通过打造学习型寝室,发挥同龄人之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的正能量;通过成立“关爱家委会”,让家长的爱渗透孩子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通过组建“家校共同体”,培育和谐的亲子关系,让家长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刻发挥助力;通过组建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与未知世界的相遇中不断认识自己,明确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并进而指导自身的学业规划。

2.优化促进知识结构的学习环境

第一,构建开放的、能支持激发多种思维、滋养多样性的学习环境,借以适应人类学习的复杂性、个性化和随机化,让课堂成为师生学习成长的场域。

第二,为学生提供宽容宽松的学习环境。在有“凝聚力”的文化引领下,班级的显性文化建设,使学生在身心愉悦状态下静心学习;隐性文化建设,在优化环境的人际交往中逐步理解彼此的信念、知识、文化,为聚焦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提供宽容宽松的土壤。

第三,营造润泽安静的班级氛围。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如何让不懂的学生自如地说出困惑和障碍点?如何让懂的学生自由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放下高高在上的权威者、管理者的姿态,放下手段,贴近学生,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用言行来给学生演绎“尊重”、“平等”、“信任”、“关怀”等品质的内涵,用既柔软又稳定的姿态,营造润泽安静的班级氛围,保障每一位学生高品质的学习。

学习,是从已知世界到未知世界之旅。在学习活动的生态圈中,我们不断地与他人相遇与对话。如何使每一种学习活动都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如何发挥每一位学习者的能动性?教育者要有一种生命自觉:把课堂里学生的学习与课堂外的学习生态圈相联结,不断审视学习的意义和关系。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探究:意义与关系的审视——读《学习活动的生态学分析:以“新基础教育”研究学校为例》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