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推这件事儿--创业心路之三

g20峰会的结果使得地处峰会中心的我们不得不被“休假”了。这史上号称比过年还要长的休假,一度令办公室大姑娘,小伙子们从进入8月开始就high了。考虑到实际情况,临到放假前一周,我临时改变主意让所有营销中心的小伙伴在放假期间到浙江以外区域进行地推。消息一出,部门就有些炸了。很多小伙伴都不太理解,特别是已经酝酿了休假情绪的。但后来通过一对一的说明,以及推前总动员的宣导,大家都开始认识到这件事,对于我们来说的意义。

在十二年前,我做的第一份工作是策划。但干好策划的核心在于你对所在市场,用户以及产品等多维度的深刻理解。所以没过多久,领导就派我到各个市场去地推,当时很多我的同学,朋友都很羡慕我有一份一个月至少四分之一在外面跑的工作。那一年,我不到24岁,充满力量和激情,我对于冲进一个全新市场感到前所未有的新奇。所以这是初心,因为年轻而带来的附加福利,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做地推的都是年轻人而显见上一些年纪的小伙伴。在有一些社会阅历以后,反而会被此所累,从身到心都会容易脆弱。

昨天在江苏地推的小伙伴被市场里不太友善的用户用不堪的言语骂了出来,非常不幸的是,这姑娘本来就是江苏人,所以听懂了那些不堪入耳的语言。她把这些受的委屈发在了公司的公共群里,把其他岗位的,特别是在做运营的负责人炸了出来。大家开始声援一线伙伴。

在那一刻,我立刻让运营把滴滴在年初情人节时发布的一支讲述滴滴地推故事的视频找出来,我加了一段话发给我们的小伙伴们,借滴滴的故事鼓励他们。同时,我也想到了我那一段地推的经历。我想记录下来,以此鼓舞在一线厮杀的小伙伴们。

2004年,我加入华瑞信息(当时还没有改名为资讯)。华瑞有一个传统:发杂志。几乎每一个加入市场部的同事,就没有没发过杂志的。

他是一家向化纤市场提供信息服务的互联网公司,除了网站信息以外,还有几本杂志,关于化纤,棉纺专业信息的周刊。杂志的载体存在的意义,在当时没有微信的年代,对于传统用户而言也是一个不错的信息获取渠道。

当时的方法是,江浙所有市场定期开车,拉上5-6个人,装满杂志。然后到一个市场,每个人一条街,将所有的杂志挨家挨户的送。要求是能拿回名片,这样以便于销售后面能跟上。

对于外地市场就没有那么好的条件了。通常是寄几大箱(一般几百本)到目标市场的酒店,然后派2个人,随行带两个小推车到达目标市场。一般是在1天之内,将所有杂志在市场上发完。然后再花2天时间,去到当地大客户处拜访。

我在那个两年里,印象深刻的是有那么一次地推经历。

1.2005年的5月.我从福建石狮--福州长乐--郑州--漯河--平顶山--许昌--洛阳--新乡--新野,2个人,历时大约两周。带三个目的,一个在目标市场继续发杂志,二拜访大客户,三在新野完成一次当地的信息推广会。

晋江石狮有一个很集中的纺织市场,同行的前辈在此之前已经来过多次。所以非常熟门熟路的一早就把几大箱杂志提前寄到了酒店。她当时已经做了三四年这份工作,所以其实蛮有些疲惫,为了充分工作,通常我们都是晚上赶路,白天工作的模式。所以一般当天飞到目的地已经很晚,前辈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坐飞机有点伤到了,下飞机前的耳鸣会一直持续到酒店还不能够完全恢复。所以那个时候跟她说话,她会一直处于一种茫然状态。

福建人开档一般在10点以后,而且通常习惯下午工作。所以对于尚年轻且还会睡懒觉的我来说,到这个区域出差最好的一件事,莫过于此。虽然反过来说,晚上就会工作的真的很晚很晚(这是另外一个故事)。

按老规矩,一人一台手推车。然后尽可能在手推车上装满杂志,有时候为了少回来几趟,手推车会被装到极限(论手推车的质量问题,基本上手推车坏的概率是最高频的)。跟前辈分好区域以后,就开始进行扫街。实际上即使是送,那些档口的老板也对此不屑一顾。我点头哈腰的进去说送一份最新的信息咨讯杂志,若遇到略有兴趣的老板,立刻翻出来给对方好一顿介绍,看看他最终是落在哪一个兴趣点上?若能要到一份名片,那真是赚大发了。出了名立刻在名片背面写明他想要什么?他的兴趣点是什么?预计可以向他推进什么?这绝对是大收获。当然,也有完全不睬的,甚至一把将你推出来,嘴里还不住的说“不要,不要”。一转身,可以在他家的垃圾筒里看见我那么远背过来的杂志。(话说,杂志真的很沉)

我深深记得,不断打击后,我跟前辈说,我再也不要发杂志了。在那样烈日下,在那样不友善的情绪里,总有那样的一刻让你情绪完全崩溃。当然最后,喊完以后,还是继续发。

杂志终于在一个站点全部发完,那个时刻是最爽的。通常前辈会带着去吃一顿好的来安慰身心皆受伤的小年轻的心。

下一站,就是跑大客户。做纺织化纤的工厂通常都地处完离市区,在某某待开发的工业区或开发区。因此,带来两个三个最大的问题,第一交通,第二吃饭,第三关于三急问题。

到过工业区或开发区时,我们能选用的交通工具一般是摩的或者条件好一些的就是突突突(带了防护罩的摩的)。摩的的好处在于,一般车主对于当地都份外熟悉,以至于灵活的穿越在不知名且人烟稀少的路上。我跟前辈都属于身形瘦弱的那一型,所以我们搭了一部摩的。车主是一个看着有一些年纪在大爷(由于我们是两个女生,所以在选择司机时,会有所考虑司机身形),大爷操着非常不容易懂的福普话,带着我们穿行在不知名的小巷,甚至有一段的小路两边都是墓地。我们都不是太胆大的人,一度心里都有些胆寒。

说完交通,就轮到吃饭。我想我永远都不会忘记那个地方的馆子。我们沿路找了很久,终于找到了一家看着像饭店的街边小店。真的,那一幕应该再也不会有机会重现。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店里可以有这么多苍蝇,满墙,满地。坐在桌边的看上去像工人的人们,却从容不迫在那里吃着。作为那个时候即使处女座病没有犯的那么历害的我来说,我也完全没办法下脚。最后,我们选择在超市买了筒面,问店家讨了热水,坐在路边,两个人相顾无言的吃完。然后拍拍尘土,继续下一站。

相比以上两项,还有解决之道外,那么关于第三个问题来说,那真是堪称人间悲剧。同行的前辈,对于这个地方的要求之高是无法比拟的,但人之急起来是没有办法的。所以通常会发生,到处打听哪里有洗手间?这事到了河南某些城区以后,我们还是会遇到。以至于我们打着车到处找方便之所的经历。我无法用语言描述那些地方之脏,乱。反正前辈一见就会吐,我也不愿意再回想。后来,我们的解决之道是,第一尽量不喝水,第二尽量不吃东西,以防不小心吃坏了。

我到现在还记得,在河南新野最后一站的时候,其他来支援的同事,特别是那一次公司领导也来了。当我和前辈站在门口看到那辆熟悉的依维柯出现在我们视线里,我心里有一个声音在喊,我终于可以要回家了。

那一晚发布会后的晚宴上,我第一次喝了白酒。当然就醉了,为了省钱,三个姑娘睡一间。因为我瘦小,跟领导睡在一张床上。喝完酒以后,我会从发冷转为发热,我还记得一直摸着领导的手臂,觉得好凉好舒服,头一直昏着。后来,领导又好气又好笑,索性转过身,背对着我说,那,给你一个背摸着,不该摸的地方不准摸!然后,到这里我记忆就模糊了,我记得她跟我说的那句话,却不记得后面我是昏睡了呐,还是吓着了哈。

就这样的经历,我大概还有好多段。现在回想起来,我还是很感谢在进入社会之初,我有这样一段深刻的地推经历。从被家庭和学校呵护的孩子,立刻直面社会的真相。但地推确实考验着一个人的意志力,挫折感随时生在左右,压力,身心俱疲是一种常态。

但我想说,今天我的老东家还在这个市场上拥有几乎不可撼动的地位是因为在2000-2005年之间,有无数像我这样的热血年轻人不断在各个市场横冲直撞,有很多次再进入市场的时候,有些档口的老板都开始热情的打招呼“来了啊!〜,过来喝茶哦”。今天滴滴有这样的世界性地位,程维也好,对手也好,用户也好还是他们自己,都明白地推军团功不可没。所以,我想说,今天的化纤邦也到了出动地推军团的这一阶段,我想你们可以知道,我曾经也是这其中的一份子,所以那份苦,那份委屈,我都懂。而且我更知道在未来因为地推的付出,我们将会收获什么,所以我希望你们明白,所有今天的付出,在未来,我向你们保证,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成功其实没有捷径,在该做什么的时候,请全力以赴,我们不放过任何机会。

向每一个奋斗在一线的小伙伴致敬!

这篇文章为你们而做!〜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地推这件事儿--创业心路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