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艺术史九讲》读书笔记,原著作者马克.盖特雷恩
西方艺术的故事,是从非洲,近东和欧洲开始的。在这些地区,大约从公元前3000年开始,众多古代文明兴起,交接,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相互攻占,最终消亡,被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世界取代。
目录:
1. 史前时代
1.1 欧洲地区
1.2 美索不达米亚
1.3 埃及
1.4 爱琴海地区
2. 古典世界
2.1 希腊
2.2 罗马
3. 基督教和欧洲的形成
3.1 基督教的兴起
3.2 拜占庭
3.3 欧洲中世纪
1. 史前时代
1.1 欧洲地区
1.1.1 代表作品
1.1.1.1 今天位于法国境内的 肖维洞 狮子图
1.1.1.2 今天位于法国境内的 拉斯科 马与几何形符号
图中这匹马让学者们着迷的地方,是他看似怀孕的体态,它前腿旁羽毛状物体和它上方那个神秘的几何符号。
1.1.1.3. 威冷道夫的维纳斯
威冷道夫的维纳斯常常被当做艺术史开始的标志。它是大约25000年前用石头雕刻成的,发现地是奥地利一个小镇附近。
考虑到我们平常所见的爱情女神的形象,维纳斯这个称呼似乎很奇怪。当然这个名字是现代学者起的,他们认为在两万年前的人类心中,这个雕像是女性的完美化身,是丰产的象征,也可能是护身符或幸运符。
这尊雕像12厘米高,那些与生育有关的特征被着重刻画:腹部,乳房和生殖器,并且维纳斯的脸被抽象隐藏了起来,手臂交叉放在乳房上方。如果我们把这尊雕像当成真人,她就是一个眼不能看,口不能言,腿不能走,手不能提的人,她所能做的就是生孩子,养孩子。
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可能无法想象在2万年前,生孩子意味着什么。一方面,它是一种迫切需要,艰苦生存需要儿童的协助,还是生命延续的本能。另一方面,怀孕和分娩的过程是一个谜,常常带上了巫术和仪式的色彩。
威冷道夫的维纳斯似乎是远古时期,人类寻找宇宙的意义,试图对自然施加某种控制。
1.2 美索不达米亚
1.2.1 苏美尔人 代表作品
美索不达米亚最早的城市出现在一个叫苏美尔的地区,公元前3400年,这里已经形成了12个城邦,苏美尔人是第一个留下了文字的民族,被称为楔形文字,在接下来3000年里,它都是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通用文字体系。
1.2.1.1 吉库拉塔神庙
苏美尔城市中最大的建筑是吉库拉塔神庙,站在苏美尔平坦的土地上,方圆几公里内都能看见吉库拉塔神庙,它们把神庙抬高到象征意义上的山顶,天地交汇之处,这里是祭祀和神交流的地方。
1.2.1.2 灌木丛中的公羊
这个雕件体现了苏美尔艺术的精细和奢华。
1.2.2 阿摩利人
公元前2300年,苏美尔城邦被北方的阿卡的人占领并建立了帝国,但它很快就灭亡了,在它之后,一个更稳定更持久的的美索不达米亚帝国由阿摩利人建立起来。到公元前1830年,他们定都巴比伦,并被称为巴比伦人,他们最重要的遗产并不是艺术上的,而是法律上:汉谟拉比法典。
美索不达米亚的特点是几乎从不间断的战争和征服,所以他们的建筑目标是高大坚固,以保证神庙和王宫的安全。
猎狮出自亚述纳西帕尔二世的宫殿,公元前850年,高99厘米。他描绘的是国王杀死野兽的情景。雕塑家对狮子的身体结构观察精准,众多重叠的人物则反映了他对塑造三维空间的自信。
伊什塔尔大门,高14.9米。巴比伦人被列为古代世界最伟大的建筑师,他们先于罗马人发明了真正的拱,他们还是建筑装饰设计大师。
1.3 埃及
埃及的艺术史连续性的,柏拉图曾经说埃及的艺术一万年也不会变。
1.3.1 代表作品
1.3.1.1 纳米尔的调色板
具有明显的逻辑性和平衡感。纳米尔的姿势在埃及艺术中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在描绘重要人物时,埃及艺术家力求最有效地表现身体的每一个不为,以便观者能看明白,所以纳米尔下半身是侧面的,躯干是全正面的,头部是侧面的,但他的眼睛又是侧面的,同样的姿势在埃及平面艺术中反复出现。
对埃及艺术来说,动作并不重要,秩序和稳定才是首要的追求。书吏坐像,也保持了对称,稳定和节制的特征。
狩猎壁画相距纳米尔的调色板约1650年,但艺术表现程式仍然相同。此画有多层含义,这也是埃及艺术的典型特征之一。画中男子长相年轻,正是壮年,正是他希望自己在来世拥有的形态。他的胜利姿势表明他有能力成功完成被认为危机四伏的来世之旅,而他所处的沼泽也有深意,埃及女神伊西斯正是在一片沼泽中为丈夫做好复活准备,而且在创世之时,生命本身也起源于沼泽。因此这副画描绘了男子即将死后复活,获得新生。
在埃及文化史上,有一个短暂的极其不同的时期,历史学家把这个时期叫“阿马尔奈时期”,从公元前1353年法老阿蒙霍特普四世登基开始。他是一个真正的艺术革命家,试图让传统相信多神的民族接受一神教,并创造了一种新的艺术风格,埃及艺术中古老而刻板的姿势被更放松,甚至温馨的形象取代了,比如纳菲尔提提皇后,阿克那顿与家人等。而在他去世后,他的改革主张没能维持下去,传统的埃及艺术风格重新得到推行。
1.4 爱琴海地区
爱琴海地区有艺术活动的文明跟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同时,大约最早在公元前3000年。爱琴海地区主要是三大文明:基克拉泽斯文明,米诺斯文明,迈锡尼文明。
1.4.1 基克拉泽斯文明代表作品
基克拉泽斯文明对我们来说是一个谜,我们对这个民族一无所知,他们的作品差不多每一件都是裸体女子形象,简洁,抽象,由几何线条,形状和凸起构成。在现代人看来,这些雕像的抽象程度显得惊人的老练。
2. 古典世界
2.1 希腊
2.1.1 几何时期
我们如此尊敬古希腊人,是因为他们在多个不同领域中都能做到出类拔萃。他们的政治理想成了现代民主的蓝本,他们的诗歌,戏剧,哲学千古流传,他们的建筑和雕塑对后来的罗马文明,和欧洲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双耳喷口杯是希腊陶器众多器形之一,是一种酒器。它产生于公元前8世纪,那时的希腊文明才刚刚显出清晰的轮廓。从风格上说,它属于几何风格晚期,此时希腊陶器上的几何图案渐渐开始出现人的形象,但可以看到人的形象刚刚摆脱几何世界,比如三角形的躯干,手臂围成的方形等。它是在墓地发现的,与埃及法老们铺张浪费的陵墓相比,希腊人的丧葬习俗相当简单。埃及精英阶层的坟墓配备着来世奢侈生活必备的一切,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会重生的。希腊人就没这么乐观了,他们认为死了就是死了。
2.1.2 古风时期
希腊人的雕塑是从小型的人和马开始的,它们的风格早起跟双耳喷口杯上的形象差不多,充满了几何,但是从某个时候开始,希腊雕塑家开始密切关注埃及人的作品,比如上面这个真人大小的作品《库罗斯》,就受到了埃及的影响,这件作品不但照抄了埃及人的雕塑品姿势,还采用了埃及的网格比例法,跟埃及作品一样,它被雕塑成四四方方。但是,它跟埃及雕塑有着根本的区别。埃及雕塑的组成部分仍被原始岩石包裹着,而希腊雕塑则完全从石块中解放出来,双腿之间,双臂之间都被剔空。埃及的男性雕塑都围着腰布,而希腊男性雕塑都是赤身裸体的。对于希腊人来说,赤身裸体的雕塑代表了一种积极的态度。
2.1.3 古典时期 公元前480年-公元前323年
虽然一切古代希腊和罗马艺术都被称为古典艺术,但是古典时期这几十年间产生的艺术,被后世认为是精品中的精品。这一时期的希腊由几个独立城邦构成,他们之间战争频发。而他们之中的佼佼者,包括艺术,文化,军事的角度来看,就是雅典。
双耳细颈瓶上画的一个运动场的情景。希腊人从儿童时代起,运动场,数学,音乐和哲学学习都是同样重要的教育组成部分。这个瓶子跟上一个双耳喷口杯相距不过60年,它向我们展示了希腊艺术向写实表现的进展是多么迅速。
希腊人对逼真的艺术表现兴趣,在武士这样类型的雕像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这是一个理想化的,充满阳刚之气的男性人体,他的结构是对几百种运动员体型进行观察后加以提炼的结果。
雅典卫城的无上光荣是帕特农神庙,献给女武神雅典娜的一座多利安式庙宇。在西方传统中,对帕特农神庙的研究可能比其他任何建筑都要详细,因为他是一代代欧洲建筑师的完美范本。首先,它的正立面长宽比仿照了黄金分割比例。其次,很多线条都经过了建造者的煞费苦心,才会在巨大的建筑上看起来是直线,比如绝对笔直的高柱子会看起来看沙漏一样中间内弯,所以神庙的柱子被做成中间微微凸起,称为凸肚。再比如长长的水平结构,其中部会给人下陷的感觉,于是神庙的阶梯中部被增高了。
帕特农雕塑代表了希腊大理石雕刻的顶点。三女神这组雕像原本放在神庙三角楣的右侧,他们的立体感令人深信不疑,他们的衣服纹理在人体上自然流动起伏,显然是衣服下面有这栩栩如生的身体。
2.1.4 希腊化时期 公元前323年
希腊艺术的最后一个阶段被称为希腊化,这个术语是指希腊文化向东传播到小亚细亚,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
希腊化雕塑在风格上向多个方向发展。第一种是延续强调平衡和克制的古典风格,比如著名的希腊化作品米洛斯的维纳斯。第二种希腊化风格则颠覆了古典标准,转而表现富有动感的姿势和极端的感情,比如拉奥孔群像。
拉奥孔是太阳神阿波罗的祭司,他的故事涉及希腊神话最有名的事件之一:特洛伊。希腊人与特罗伊人的战争进行到最后一年时,希腊人想出了一个能打垮特洛伊城的妙计:木马计,声称木马是献给雅典娜女神的贡品。当特洛伊人在为放马进城的问题犹豫不决时,拉奥孔怀疑其中有诈,所以他力劝特罗伊人不要打开城门。此举激怒了对特洛伊人恨之入骨的海神波塞冬,于是他派出两条大蛇去勒死拉奥孔及其儿子们。这件雕塑描绘的就是被毒蛇紧紧缠住的祭司父子临死前的痛苦挣扎。
跟古典时期的雕像相比,拉奥孔群像就像在演戏。它所表现的戏剧性和紧张气氛在三个世纪之前是不可想象的。古典雕塑家想表现的是一种宁静,雕塑是置身于时间之外,而拉奥孔则是恰恰相反。
2.2 罗马
公元前510年通常是作为罗马时代的开端。罗马共和国正是在这一年成立。随之而来的是一个漫长的扩张兼并之路。
罗马是在希腊化时期得到蓬勃发展的,此时的希腊文化在地中海地区如日中天。罗马人也是希腊艺术的狂热仰慕者。
希腊化艺术的第三个方向是写实个人肖像,与之前理想化,类型化肖像相对。比如一个不再年轻,体态不再完美的运动员等。罗马雕塑家尤其善用这种写实手法。比如下面这个罗马夫妻像。
罗马雕塑家的一个影响极大的发明是骑马像。一个受人爱戴的领袖骑在马背上的形象。罗马时期唯一保存至今的实例是马可奥勒留骑马像。
罗马人的绘画艺术同样精湛。下面这幅庞贝古城秘仪庄园的壁画,人物仿佛站在一个壁架上,处于一个不深但可信的空间里,彼此之间只有少量的互动,虽然画面被几个黑条分成几段,但是人物在段与段之间自由跨越。
尽管罗马人在雕塑和绘画上颇有建树,但他们最出名的还是建筑和工程。比如加尔桥和万神殿,斗兽场。
到公元前100年,罗马帝国已经把地中海团团围起,但纳入到罗马统治之下的多元文化并没有丧失自我,相反帝国向一大批文化,语言和宗教展开了保护伞。由下面这个木乃伊人型棺,我们可以对罗马的多元文化有一个认识。
阿尔忒米多罗斯人型棺出土于埃及,制作与公元2世纪左右,当时的埃及在罗马的统治之下。阿尔忒米多罗斯是一个希腊名字,他应该是一个希腊人,但他接受了埃及的宗教,并且在棺材上还画着埃及神的形象,同时在棺材上,还有一个纪念性的画像,这是一幅希腊罗马混合风格的模板蜡画。
3. 基督教和欧洲的形成
根据传说,基督耶稣是在皇帝奥古斯都在位时期出生伯利恒的。耶稣的追随者们所宣扬的信仰将以惊人的速度传遍罗马帝国,而就在这时,帝国本身也将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变。由于过度扩张和内忧外患,它不久后就将瓦解。西部最终将作为西欧,一个经常交战但统一在共同基督教信仰之下的各个独立王国集合体。东部将作为拜占庭帝国继续存在一段时间,这个基督教帝国是大大缩小的罗马帝国的延续。
3.1 基督教的兴起
基督教只是罗马帝国末期大量宗教中的一种,但它很快就变成了最流行,组织最完善的宗教之一。但是头几百年几乎没什么明确的基督教艺术保留下来,这是因为基督教并非一帆风顺,有时这种信仰得到默许,另一些时候基督徒也会遭到迫害,这些迫害有时来自官方,有时来自暴民,而原因之一是基督徒除了他们的上帝,拒绝崇拜国教诸神,包括皇帝本人。
太阳神基督,是罗马圣彼得地下公墓天花板上的一幅镶嵌画,它的制作大概跟阿尔忒米多罗斯人型棺同时,而且可以看到,它也表现除了有趣的意象混杂。为了表现凯旋的基督,艺术家用希腊人和罗马人信奉的阿波罗神的传统形象:架着马车横穿天空,头上发出的光芒被改成了十字架形状,周围的葡萄叶令人联想到希腊神话的酒神。
313年,基督教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下令承认一切宗教,所有信徒都能公开自由地信教,同时君士坦丁本人也成了基督教的保护人。在皇帝的资助下,帝国各地建起了一批巨大,豪华的教堂。老圣彼得教堂就是其中之一。
324年,君士坦丁做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决定,将古老的希腊殖民城市拜占庭改造成一座名叫君士坦丁堡(今天的伊斯坦布尔)的新都城。6年后,他将政府机关搬迁到了那里,同时命人造了一座高9米左右的坐像。如今这座雕像还有碎块存世,包括下图中的君士坦丁大帝头像。这个头像的整体风格与希腊理想化的自然主义和罗马先前的现实主义相去甚远,在做抽象化表现的头发之下,夸张的,程式化的双眼从几何图形般的半圆眼窝中向外凝视。这为拜占庭艺术做好了准备。
3.2 拜占庭
早起拜占庭建筑的伟大杰作是圣索菲亚大教堂,几乎参与了几千年来的大部分宗教大事件。而另一件小巧的早期拜占庭风格精品,是6世纪建于当时拜占庭统治下的意大利圣维塔列教堂,教堂内部装饰着光彩夺目的镶嵌画,镶嵌作为拜占庭人喜爱的一种工艺一直流传下去,后来产生了像新圣母教堂内部镶嵌画这样的杰作。
通过镶嵌画,和圣象,我们可以看到拜占庭艺术家是怎样脱离古典希腊和罗马的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转向一种平面化,抽象化的风格的。与古埃及的艺术家一样,拜占庭艺术家致力于描绘深奥难懂的宗教教义和信条,而非日常生活场景。他们的对象不再突出人世中人体的立体感,重量和存在,而是强调永恒而神圣的精神世界。
在制作耶稣受难圣象的时候,是1100年左右,那片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帝国国土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疆域实在太辽阔了,君士坦丁的继任者们把帝国分成了东西两半,在不到150年的时间里,西帝国就陷落了,征服它的是从背面和东面大规模涌入的日耳曼民族。同时,总部设在罗马的教会却保持着皇家体制和宗教权威,行政和军事实权已经转移到了新移民手中。我们现在就讲看看这些民族和他们的艺术。
3.3 欧洲中世纪
中世纪是很久以前历史学家起名的,从476年最后一位西罗马帝国皇帝战败开始,到15世纪文艺复兴结束。在这些历史学家看来,这一漫长的时期愚昧,衰败,夹在两大杰出的文明之间。而现在我们把中世纪看做一个本身值得研究的复杂的时代,在这一千年里,欧洲真正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基督教文化在其中成长起来。
3.3.1 欧洲中世纪早期
中世纪欧洲各国的居民,都是4,5世纪从欧洲大陆上向南,向西迁徙过来的游牧民族后裔,这些民族都属于日耳曼民族。罗马人称他们为蛮族,认为他们是没有开化的粗野之人,这么说其实有一定道理,游牧生活致使他们的文化水平远低于定居的帝国公民。
到了600年,移民活动基本结束,领土面积基本接近现代欧洲国家的雏形,并且居民的信仰已经稳定地转向了基督教。这里我们首先看两个地区:不列颠的萨克逊人和高卢的法兰克人。
中世纪早起最重要的艺术作品之一是基督教经文手抄本。在印刷机出现之前,每本书都需要人工抄写。这种抄写工作是在修道院完成的,因为接受过教育的修道士们是全体人民中唯一的文化人。修道士不仅抄写经文,还装饰经文,比如加上插图和纹饰。
马可福音可能是在苏格兰工作的爱尔兰修道士绘制的,他把动物风格和交织纹饰融入基督教背景,页面中央是象征神马可的动物:狮子。
上图是出图于萨顿胡船墓的钱包盖,我们可以发现,繁复交织的彩饰花边已经成为爱尔兰人的拿手绝活。
在法国,另一种艺术风格正在扎根,它就是以查理曼皇帝的名字命名的加洛林艺术。查理曼,或称查理大帝,是一个强有力的法兰克国王,他的军事活动最终使西欧大部分地区纳入他的统治。800年圣诞节当天,教皇加冕查理曼为审慎罗马皇帝,使他成为拥有这一头衔的第一人。
3.3.2 欧洲中世纪盛期
在欧洲,中世纪是一个对宗教投入极大热情的时代,大部分重要的教堂都是在这个时期建立的。历史学家把中世纪盛期分为两个阶段:1050-1200年的罗马式,它以古罗马帝国的南方风格为基础;1200-15世纪的哥特式,它具有更浓厚的北方风情。
3.3.2.1 罗马式时期
罗马式时期的特点是大兴土木。遍地开花的漂亮教堂另当今的学者激动不已。历史学家把这段时期的教堂都叫罗马式,这是因为虽然形式多样,但他们都具有类似古罗马建筑的特征,包括总体规模巨大,厚厚的石墙,圆拱,和筒型拱顶式石制天花板。下面这个是现存最早的中世纪罗马式教堂,圣富瓦修道院教堂。
3.3.2.2 哥特式时期
一位名叫叙热(Suger)的颇有权势的修道院院长,想扩大它位于巴黎附近的圣德尼修道院,在早起基督教著作的启发下,他认为一个理想的教堂应该具备某些特征:它应该给人直冲云霄的感觉,有协调的比例,且光线充足。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建筑师采用了尖拱,肋间拱顶,飞撑和大得像透明墙的彩色玻璃窗。圣德尼修道院改造完成后,立即引来了关注和模仿,哥特式风格就此诞生。但可敬的修道院院长却并没有费心记录下建筑师的名字。
随后,法国的沙特尔大教堂也是早期哥特式风格的代表。
中世纪的雕塑通常是为了装点建筑而制作的。沙特尔大教堂外部用了2000多尊人物雕像来装饰,与建筑本身一样,这些雕塑制作于不同时期,而且我们在它们身上也能察觉到罗马式向哥特式的转变。
罗马式风格可见于左边的雕塑,它们位于位于大教堂正门旁边,于12世纪制作,扁平,修长,难以令我们相信衣服下面真的有人体存在,类似早先的拜占庭镶嵌画的扁平风格。
然而仅仅100年后,第二批成熟的哥特风格人像就雕塑出来了。前期哥特风格的雕像比罗马式风格更丰满,已经开始脱离支撑他们的建筑背景。比如最右边的三位圣徒,但他们看起来还是有漂浮的感觉,仿佛悬在半空中,而左边持矛的雕像则是真正脚踏实地了,他的重量都落在双脚上,从他手臂的盔甲可以明显感觉到下面的肌肉,他的外衣尽管还不完全真实,但雕塑家已经意识到衣服下面的人体结构了。
哥特式大教堂最值得夸耀的,是它们富丽堂皇的彩色玻璃。
3.3.3 欧洲中世纪晚期:走向文艺复兴
哥特式风格一直持续到16世纪初。然后到了此时,它已与起源于意大利的一些极为不同的艺术观念重叠在一起。
居住在旧时古罗马帝国中心的意大利人被古典世界的遗迹包围着,所需要的只是一种鼓励人们对艺术产生兴趣的知识氛围。这种知识氛围最终形成了,我们称之为文艺复兴。但文艺复兴并不是忽然之间的,许多进展为其铺平了道路:一些事学术上的,一些事政治思想上的,一些事艺术上的。
有两位艺术家,对推动中世纪艺术风格向文艺复兴风格转变影响巨大。
3.3.3.1 杜桥 Duccio
杜桥是意大利的艺术家,他的代表作是转眼圣象祭坛画,这是由多个部分组成的木板画,用来摆放在教堂中的祭坛上。
耶稣进入耶路撒冷,这幅画最有意思的一点是,杜桥试图在一个大型户外场景中营造可信的空间,这是让下一整个世纪的艺术家们为之全力投入的目标。基督入城是一个凯旋游行,所以杜桥努力传达运动和游行的感觉。从左边的基督及其门徒开始,强劲的倾斜推进之势横贯画面,到了中部偏左的地方,又忽然转向,把我们的注意力引向画的左上角,一座教堂的塔楼,它被认为是基督此行的终点。建筑在明确空间界限,指引行动方向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这就是杜桥对这个时期的艺术的一个新颖的,几乎史无前例的贡献:用建筑划分空间,而不只是把它当做无足轻重的背景。
3.3.3.2 乔托 Giotto
乔托是杜桥同时代的艺术家。乔托最好的作品大都是湿壁画,而最著名的是保存在阿雷纳礼拜堂的哀悼基督。
哀悼基督表现了乔托极具独创性的绘画空间运用手法。经过妥当安排的场景就像发生在舞台一样,而看画的我们就是这个舞台剧的观众,即画布就像一个窗户,是我们所处的空间更深处的延续。如今看来,我们对画面就像窗户这个观念习以为常,但对习惯了装饰性扁平空间的中世纪观众而言,它具有何等的革命性。对比我们可以看看中世纪主流的绘画大概是什么样:
乔托似乎以一己之力培育起了绘画与观众空间的观念,这在艺术上几乎完全没有先例。哀悼基督中的人物形象丰满,魁梧,他们全部聚集在作品的下部,从而增强了这样的感觉:一件大事正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发生着。乔托的人物组合方式与众不同而大胆,基督的身体被一个背朝观众的人挡住了一半。这种排列看似随便甚至毫无目标,直到我们注意到那个山坡,它将我们的注意力引向基督和圣母的头部,这才是画面的焦点。另一个伟大的创新,是乔托对绘画人物的心理和情感反应的兴趣。哀悼基督中人与人的交流自然而有人情味。
乔托和杜桥的艺术生涯都不算特别长。但就在这短短的时间内,西方艺术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两位艺术家都在探索新的绘画方向:一种更写实,更有人情味,更动人的物质世界的表现方式,而且他们都朝这个方向前进了一大步。他们的实验,为下个世纪,艺术的全面繁荣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