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曾国藩家书》之感《劝学篇》

读《曾国藩家书》之感《劝学篇》_第1张图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出自《荀子》的《劝学篇》。

所表达的意思是,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便不会有过失。

今天将和大家一起阅读拆解分享《曾国藩家书》之《劝学篇》。

读《曾国藩家书》之感《劝学篇》_第2张图片

曾国藩秀才考了七次,却成了最年轻的进士:

清朝入关后,直接延续了明朝的科举制度。在考科举之前,还有个资格考试,叫童试,童试又分县试,府试,院试。

县试,就是在县里(相当于现在的县)先考一回,一般在每年的二月份进行,一连考五场,接下来是府试(相当于地级市)在考一回,一般是四月份进行,县试和府试都通过了,被称为童生,最后是院试,三年举行一次,要到省城去考,院试考过了,就是秀才了。

看到这里脑子有些零乱吧? 明白了,秀才考取不易吧,从县里一直到省里,这个竞争大家懂得。

考中了秀才,虽然不当官,但已经有很多优势了,不用服徭役,见到县官可以不下跪,不能随便用刑,因为自古“刑不上大夫”,秀才也属于士大夫一类。曾国藩就是在秀才这一关卡了壳,连着考了七次,23岁那年才考上。

曾国藩后来总结原因,主要因为老师教学方法有问题,只会教他死记硬背,而不理解其中的意思。曾国藩的老师,是他的父亲,曾麟书,他的父亲连续考了17次,43岁才考中秀才。他们爷俩经常一起去省城考试,这也是一大奇观。

分析出原因后,曾国藩就果断的换了老师,外出求学的地点在湖南岳麓书院。终于考中了秀才,中了秀才后才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科举又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乡试是三年一次,在省城里考,考中的被称为举人,“范进中举”就是考中举人。

曾国藩虽然慢,但基础打得好,一次就考过了乡试,成为举人。会试在第二年考,得去京城考试,这就是进京赶考,这次要难的多,因为全国的佼佼者都来参加。

会试考中了被称为贡士,曾国藩就没这么幸运了,三年一度的会试没过,如果这中间遇到皇家有喜事,皇帝一高兴,会再增加一次考试,称为恩科,曾国藩有幸赶上了,所以第二年又考了一回,可惜,还是没过。两年后,第三次,曾国藩终于考上了,成为了贡士。

曾国藩一路披荆斩棘,通过层层关卡。终于中了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自此走上了从政之路。其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他在给诸弟的家书中,多次劝诫弟弟学习要掌握方法,要学会自律,学习要精通一门专业。读书要立志有恒心,需要确定目标,并且要坚持不懈地践行。

他在家书中,经常谈论关于学习的方法,如何阅读寻找书籍,总结个人的经验,说明结交良师益友的重要性,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读《曾国藩家书》之感《劝学篇》_第3张图片

一、学习掌握方法,并且要学会自律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出自韩愈《进学解》

学业靠勤奋才能精湛,如果贪玩就会荒废;德行靠思考才能形成,如果随大流就会毁掉。术业有专攻,学习要精通一门专业。

曾国藩在家书中劝诫诸弟,学习要确定目标、掌握方法,力求专业。读书人如果能精通学业,定会考取功名。如果最后未能得到功名,也会有其他谋生的途径,只怕学业不精。

学业精的方法,就是专一。谚语说,“技艺多了不能够养身”,是说不专一。有些人,挖井多,而没有水可喝,是因为不够专一。

如果志向在研习经典,那么应该专门研究一种经典;如果志向在八股文,那么应该专门研究一家的文稿;如果志向在作古文,那么应该专门看一家文集。作各种体裁的诗也一样,作试帖也一样,万万不可以兼营并骛,样样去学一定一无所长。

曾国藩在家书中千叮咛万嘱咐诸弟,要将各自专攻的学业,写明,并且要详细提出问题,讲述学习的心得, 而且需要长篇累牍叙述,并写信给他,使他见信读过之后知道诸弟的志趣和见识。 因为,专攻一门学问的人,一定会有心得,也一定会有疑问。

二、读书需要确定目标,并且要坚持不懈

读《曾国藩家书》之感《劝学篇》_第4张图片

曾国藩在给诸弟的信中说到了自己学习的方法。

单日读经,双日读史。读《后汉书》,已用红笔点过8本笔记,虽然说不记得,但比之前读《前汉书》时,领会更深刻一些。

自十月初一日立志自新以来,每天用楷书写日记,读史书十页,记“茶余偶读”一则,这三件事没有间断过一日。

所设的课程很多,只是记“茶余偶谈”、读史十页、写日记楷本这三件事,发誓终身不间断。弟弟们每天自己设立课程,必须天天不间断,就是行船走路,也要带在身边。

我除这三件事以外,其他课程不一定求其有成,而这三件,将终身实行。

吴竹如的世兄,现在也学艮峰先生记日记,言有规矩,行有法则,他的静气工夫实在可爱。何子贞的世兄,每天从早到晚总是温书,三百六十天,除了做诗文外,无一刻不是温书,真是有恒的人。

所以我从前限定你们的功课,近来写信从不另开课程,都是要你们有恒罢了。因为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气,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人恒心。

有志气,就决不甘居下游;有见识,就明白学无止境,不敢以一得自满自足,如河伯观海、井蛙窥天,都是无知;有恒心,就绝没有不成功的事。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弟弟们现在只有见识不是马上可以广博的,至于有志有恒,弟弟勉励吧。

我们读书,只有两件事:一是进德,讲求诚正修齐的道理,以做到不负一生;二是修业,操习记诵词章的技巧,以做到自立自卫。

进德的事难以尽言,至于修业保身,我来说一说:保身没有比谋生更大的事了。农、工、商劳力,是谋生;士人劳心,也是谋生。

所以说,不论是在朝廷当官拿俸禄,还是在家乡教书以糊口,或者是做传传达达的事当食客,还是参加人家的府幕做宾客,都是用自己所修的业,达到谋生无愧于心的满足。

科名,是当官拿俸禄的阶梯,也要衡量自己学业如何,将来不至于尸位素餐,得了科名心里不感惭愧。

谋生谋得,谋不得,归根结底由天作主,予夺由人作主;业精不精,由自己作主。然而我没有见过业精而始终无法谋生的人。

农夫如果努力耕种,虽然会有饥荒,但一定也有丰收;商人如果积藏了货物,虽然会有积压,但一定会有畅销的时侯;

在明天的阅读拆书分享中,我将会为大家拆解读《曾国藩家书》之《修身篇》,敬请期待。


简宝玉读书挑战打卡 -《曾国藩家书》

阅读拆书分享第18天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曾国藩家书》之感《劝学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