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回忆枉少年,过完十一就是年!

1

如果身在异乡,一年只能选两个可以回家的假期,

一次是过年,另一次想必就是国庆了。

两个节日的休息时间都比较长,

所有人约定俗成,这是相约聚会人最齐的时候。

国庆到年前已无长假,

朋友们总开玩笑说“过了国庆就是年”。

开始对「回家」有热切的企盼,是2010年十一,

大一刚结束军训,几个老乡一起托大一届的师兄买回家的车票。

那时火车票还没有推行实名制,

手机是塞班S60系统,最快的网络是3G,

在线购票是很遥远的事。

师兄带上每个人的购票信息,连夜去车站排队拿票,一人收费5元。

济南到郑州没有直达的高铁,需要坐将近9个小时的绿皮车,

还好学生票折算下来,硬座只要23.5,便宜得很。

山东省内的同学坐火车,折价后,甚至比排队的手续费还要低,令人羡慕。

同样也有人羡慕我,比如家住云南的室友,

通常他提前一天出发,等我第二天出发,已经到家时,

他的车才刚进云南。


人不回忆枉少年,过完十一就是年!_第1张图片
WechatIMG2.jpeg

去年去云南玩,从大理坐绿皮火车到丽江,

看到沿途的景色,反倒更羡慕起他来。

如果自己回家的沿途尽是养眼的山林云海,

那每次多坐些时间,也是可以接受的。

2

大学,是很多人第一次出远门并在外短暂定居生活的开始,

似乎离家越远,对于「回家」的企盼就越重,感触交织得越复杂。

那是人生中第一次离家好几百公里外去生活,

那时返乡前,会特意把列车时刻表复制到手机短信里。

每听报一个站,就有了解锁新地图的新鲜感,

当别人问及到哪站或是还有几站能随意应答时,还有几分成就感,

临近到家,还有种难掩于心的欣喜感,却说不出原因。

答案在有一年春运人太多没挤上车后揭晓,

当自己狼狈得改签,坐票变站票搭上另一列火车。

慌张感落定后,心里只有一个感觉,

只要车驶进河南的地界,就是「到家」了。

那时懂了,所谓欣喜,就是身在家乡的安定感吧。

3

再后来,为了不浪费一整个白天在车上,常坐夜车,

虽然睡一觉醒了就到的美好想法,

无数次被晃动的车体和嘈杂的声音搅乱,

还是会为节省了一整天的时间而窃喜。

虽然对“省”下来的时间要做什么,那时自己并不清楚。

下了火车,大概率没人接站,更没有顺风车可以搭,

须到车站对面,转乘一个多钟头大巴回家。

有一年火车晚点,早上九点多到郑州,正是十一返乡人群的高峰,

从出站口到大巴车进站口几百米的距离硬是走不动路。

人不回忆枉少年,过完十一就是年!_第2张图片
WechatIMG1.jpeg

运气好买到票挤上车时,已经是下午。

那一年,回家的高速路口竖起一广告牌,

上写道“欢迎全世界的新密人回家”,看后不禁泪目。

相同经历的人可能不少,

以至于此牌霸占了相当一段时间朋友圈的热榜。

大家开始习惯了用微信交流。

手机进入智能机时代,

有了更多排遣无聊的方法,行程开始不再那么枯燥。

4

“遗憾”的是还没能熟练掌握在火车各节车厢穿梭找座的技巧,

没能摸清楚哪列车价低速快美女多,

没能学会随口与不同身份的同行乘客闲聊时。

就毕业了。

济南直达郑州的高铁直到2016年才开通,行车时间缩短了一大半。

可直到今年,也没有合适的机会和理由去体验一次。

记忆里的车厢定格在了那个智能手机刚刚起步的年代。

在那个人们还没习惯低头看手机,纷纷挤在罐头般的车厢里,

乘务员穿梭在人群中叫卖着啤酒饮料矿泉水,各位乘客请收腿,

人们或面面相觑,或侃侃而谈。

无数故事见闻在狭长逼仄的车厢里铺展开来,被听者接受,

随之带到另一个地方继续传播。

5

和火车缘份没断,现在的住处窗外就是铁路。

这里临近车站,有时为了让路,

慢一点的车还会有楼下停留好大一会儿。

不关窗时,也时常能听到快车轰隆驰过的声音。

若是在客运的高峰时段,想必车上依然会熙熙攘攘,

乘客们或在外奔波,或踏上归途。

移动互联网发展到了如果方便有电,可以随时相见的程度,

即使拥挤,也能低头忽略相对无言的尴尬。

很多人说今年是5G元年,提速比火车要猛得多,

只是不知道还有多少人闲下来聊见闻呢?

一声轰隆打破思绪,抬头看窗外,

和谐号只留给我看一眼的时间。

又一声轰隆,仿佛在说

别想啦,回家过节啦!

走,回家!


WechatIMG3.jpeg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不回忆枉少年,过完十一就是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