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采众家之长的《吕氏春秋》

博采众家之长的《吕氏春秋》_第1张图片

济安前些天写了篇有关秦国丞相吕不韦的文章,有好些朋友在后台留言想要更深入了解吕不韦,所以济安今天就选取吕不韦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吕氏春秋》来介绍一番。

前文说到,随着“奇货可居,千金买国”计划的成功,吕不韦成功帮助异人登上王位,自己也得偿所愿当上了秦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国。在他执政时期,天下统一的迹象已经十分明朗,吕不韦开始思考统一天下之后,应当如何实现国家有效治理的问题。于是,他广泛地从东方六国吸收各类人才,并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方法来构建他的理论体系。

他认为,人和物否有其长短,只有善于吸收和利用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得到天下。由此,他组织手下的宾客,发挥各自的特长,著书立说,集百家为自家,编写出了先秦杂家的代表性著作《吕氏春秋》(或称《吕览》)。

博采众家之长的《吕氏春秋》_第2张图片

秦国地处岐山以西,受地理和种种因素影响,形成了迥异于东方六国的社会风俗,民风彪悍,崇尚武功。再加上地处西陲,与其他地区交流较少,造成了思想文化上的落后。战国诸子百家中的著名人物,没有一个是在秦国土地上培养出来的。因此,吕不韦招揽各国人才,对各种学派采取兼收并蓄的政策,实在是秦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壮举,一件盛事。

同时,反映了战国末期各派思想互相渗透、百家合流特点的杂家著作《吕氏春秋》出现在秦国,更是为秦国统一天下做了思想文化上的准备。

博采众家之长的《吕氏春秋》_第3张图片
战国四公子(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魏国信陵君)


关于吕不韦编纂《吕氏春秋》的由来,在《史记》中有所记述①,当时战国四公子都注重礼贤下士,以养众多宾客而著称于世,当时的士人学子都十分敬佩和向往他们。

吕不韦担任相国之后,意识到秦国虽然国力强盛,但多的尽是武士,文人却很稀缺,作为大国丞相的吕不韦感到很羞愧。于是他也广招天下士人,让他们编撰自己的所见所闻,合成一籍,取名为《吕氏春秋》,全书共分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三个部分,共二十余万字。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主编、有宗旨、有计划、集体编写的政治论著。

《史记》中的记载,让我们对《吕氏春秋》的形成有个大概的了解。但济安认为还有很重要的两点值得说明。

一是战国“四公子”养士主要是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而吕不韦养士则有着更为深远的意图,这四位公子都没有编过什么书,而吕不韦则让门客编撰了《吕览》,这是四公子所不如的。汉代王充说:“贤才之臣,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论衡·效力》)这便意味着贤能人才的向背对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关系重大。从东方来的吕不韦当然明白在争夺人才的这一战场上秦国并不占优势,因而他要广泛罗致文士来弥补秦国文化的不足,为统一做文化和人才的准备。当然,他也有吸引人才以扩大自己势力的意图。

二是《吕氏春秋》成书前,虽然已有诸子百家的许多著作问世,并流传天下,但像吕不韦那样有组织有计划集体编写文章的却是第一次。而且像他这样的体裁也是独一无二的。在这个意义上,《吕氏春秋》的编纂和问世,实在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一大创举。


《吕氏春秋》包容了相当繁杂的内容,汉代历史学家班固称它是“兼儒墨,合名法”,因为参加编写的学者来自各方,注入了各个学派的观点。但仔细分析《吕氏春秋》的内容,可以看到他还是有自己鲜明的思想倾向的,并不是机械的照搬儒法道农兵阴阳等原有观点,而是按照当时的政治需要有所选择和扬弃。

博采众家之长的《吕氏春秋》_第4张图片
杂家(杂糅百家,融合多个学派学说)


应当说《吕氏春秋》代表着吕不韦的治国方略和文化政策:将法家的法治和耕战、儒家的礼治与仁政、道家的无为、墨家的义治与节俭以及阴阳家的时政、名家的正名融冶于一炉,形成一种相当完备的适应“大一统”需要的政治理论体系,在有利于君主集权统治的前提下,不尊奉一家一派,力图超越诸子,融会百家,包纳一切有用的思路、方略和治术。

济安曰:

因为吕不韦是商人出身,而又以政治投机起家,所以后人对他多有诟病。然而从吕不韦的执政效果和他的《吕氏春秋》看,或许他商人起家的独特背景正是他在政治与思想上有所建树的原因。

商人奔波于天下,见多识广,能够和社会上的各种人和事打交道,并能了解人们的生活习性,从而能够包容百家,极少具有狭隘的门户之见。

当身为秦国丞相的吕不韦以杂家的形象出现时,说明他已经认识到单纯地用某一家一派的观点来治理国家是有缺陷的,所以他提出兼采百家,尤其是倡导融汇儒法的政治策略,以有利于统治和管理。然而可惜的是因为吕不韦和秦王嬴政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吕氏春秋》问世不久,就被嬴政打入冷宫。秦国依旧沿着严刑峻法治国的道路发展,这样政治策略可以成就秦国一统天下的霸业,但也注定这样的统一不过是昙花一现,很难长久。

郭沫若曾在其著作《十批判书》中指出:“假如沿着吕不韦的路线走下去,秦国依然是要统一中国的,而且统一之后断不会仅仅十五年便迅速地彻底崩溃。”这虽然是他一己之推测,但从汉代“霸王道杂之”的统治思想的治理效果来看,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相关阅读:

千金买国,奇货可居

是战国公子还是奸人之雄?

注释:

①司马迁,《史记·吕不韦列传》,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吕不韦以秦之彊,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

你可能感兴趣的:(博采众家之长的《吕氏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