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的立场

理解的立场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站在生命生长的角度,从更宏观的视域看待生命,想要遇见更好的孩子,让自己的教育能力快速起飞,如果把教育欣赏力比作是助力我们腾飞的一只翅膀,那么教育理解力就是另外一只翅膀。

    父母和孩子之间,包括夫妻之间,经常会发生没有办法理解对方的问题,这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经常有家长说,孩子不开心,孩子现在心灰意冷、自卑恐惧、压力大,各种问题都有。其实孩子最无助的时候,恰恰是需要我们理解孩子的时候,我们会告诉父母,请尽量站在孩子的角度,多去理解孩子,我们是这么讲的,但有多少人对我们说的“理解”有理解呢?在沙龙活动中,或者家训营、高端课通过一些体验活动,让家长把视域范围暂时迁移到孩子的处境,当父母真正能看见孩子的时候,就会真正理解了孩子,会心疼孩子,眼泪就掉下来了。可是一回到现实生活中,马上又迁移回去了,因此,我们必须对“理解”进行深入地探讨。

    一位妈妈带着一个2岁的孩子在一个小餐馆吃饭,孩子吃饱以后,就在餐馆里走动,妈妈一直盯着孩子看,后来孩子走出了餐馆的门,妈妈迅速地冲出门外,把孩子拎回来,然后在孩子屁股上打了几巴掌,孩子哇哇大哭。其实妈妈是爱孩子的,站在妈妈的立场看,这件事是正常的,她担心孩子的安全,她希望孩子走到门口后能够自己回来,结果,孩子走出去了,她的担忧和恐惧一下子集中爆发了,把孩子拎回来打了一顿。如果站在孩子立场看,他什么也不懂,孩子的天性就是能量的外溢,吃饱了就会走动,不会像大人一样老老实实地坐在椅子上,这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行为。在这件事上,没必要苛责母亲,因为她理解不了孩子。

    《庄子.秋水》里记载,庄子和惠子在濠梁这个地方游玩,庄子看到一条鱼从水里跳出来,庄子跟惠子说鱼是快乐的,惠子说:“你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是快乐的?”惠子说:“正因为我不知道你知道,按照这个逻辑,所以你也不知道鱼是快乐的”。惠子的逻辑是正确的,可是庄子不想服输,狡辩说:“我知道鱼是快乐的,是因为我站的比鱼高”。

    庄子是在用一个较高的立场压制另外一个立场,这就是现实中所谓的“理解”。父母跟一年级的孩子讲:“到学校听老师的话啊,要好好学习,懂了嘛?”孩子回答说:“懂了”。孩子到学校后规规矩矩地学习,父母认为孩子理解了自己的意思,其实不然,父母站在强势的立场,孩子处于弱势,这是用强势立场在压制弱势立场,孩子不按照父母说的做,他还能怎么做呢?如果孩子不停地问为什么啊?父母一般会说,让你干啥你就干啥,你听爸妈的话没错,听明白了嘛?孩子点头说明白了。我们把这种现实生活中强势对弱势的压制称为“理解”,等孩子长大压不住的时候,父母就会说孩子不“理解”自己。

    站在理解的视域范围,“理解”到底想帮助我们达成什么目的,人在“理解”视域里边最终的任务和使命是什么,如果没办法站在这样的角度把握“理解”,发生在家庭教育里边,一切的“理解”很难做到真正有力量,很难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无法跟孩子有效沟通。

    希腊神话有一个人物叫赫尔墨斯,他是解释之神,他是众神的信使,负责解释神的意图,他可以代表“理解”主体化的形象。站在赫尔墨斯的立场看“理解”,他的立场是什么样的,他看着每个人的嘴上都说“理解”,实际上人与人之间却无法达成理解。人和人之间因为误解造成的相互伤害,因为误解造成相互折磨,因为误解造成的战争和杀戮,因为误解造成的人性的扭曲和邪恶,因为误解让一个无助的孩子经受了那么多年的屈辱。于是赫尔墨斯搞了一个理解运动会,希望通过这个运动会解决这个问题。赫尔墨斯让所有地球村的人都必须来参加运动会,他把人的记忆都抹去,凭回忆来找自己是谁。大家只能询问别人“我是谁”,希望通过别人找到自己。想要理解“我是谁”,必须搞懂人是什么物种,所有的人都试着去理解别人。突然一个崴了脚的人大声喊疼,从来没有这样体验的人会是一脸的茫然,什么是疼啊?他无法真正理解这个人为什么这么痛苦,如果有另外一个人因为崴了脚喊疼,那么这个崴过脚的人就会理解他,知道他为什么这么痛苦了。要想理解一个人,必须跟这个人在同一个层面上有相似经验,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他。

      赫尔墨斯通过一场运动会,让人理解人的经验和感受,每个人只能代表自己的立场,如果从小没这种体验,现在让一个人理解这种体验是不可能的。

    如果从来没这么痛过,就没有办法理解痛是什么,如果从没被人爱过,就不能理解什么是爱。一个从来没体验过爱的妈妈,无论如何也无法给到孩子爱,如果想要爱孩子,她必须自己先完成爱的体验,才能够做到。

    人类的一切理解都是自我理解。想让孩子发疯玩命地学习,靠别人苦口婆心地讲道理,而孩子没有完成自我理解的话,那么就是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做的那个比喻——往一个人的灵魂中灌输真理,就像给一个天生的瞎子以视力一样是绝不可能的。想让孩子努力学习,必须想办法让他完成自我理解,想让他爱上学习,爱上学习跟学习本身无关,它是一个自我理解的过程,有的孩子会理解为读书像吃黄连一样苦,有的孩子会理解为读书像吃蜜一样甜,完全在于他们的自我理解。

    教育就是帮助孩子完成自我理解的一种手段,所谓的理解,就是“把握自己的可能性和成为我们所是”的运动,孩子通过父母的鼓励、欣赏、陪伴,孩子定义自己,完成自我理解,“我是个好孩子”,“我能够做的更好”,当他完成自我理解,觉得自己将来会做出一番成就时,无需扬鞭自奋蹄。

    每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经验和感受也是有限的,能理解的东西也是有限的。我们人跟人之间的理解会有巨大的障碍,在解释学里叫“视域鸿沟”,当我们需要站在另外一个人的立场完成理解活动时,我们会下意识地保护自己的立场不受到任何挑战。当我们试着理解孩子时,我们会下意识的阻止孩子的经验感受,进入我们的视域范围。

    举例说明,一些妈妈参加完博瑞智课程学习后,觉得自己理解了教育,理解了孩子,为了家庭更好,迫不及待地跟老公讲:“董老师讲的课太好了,我建议你也去听听”,当妈妈这样说的时候,就忘记了人相互理解必须克服一个视域鸿沟,你是为了爸爸好,也是为了孩子好,站在爸爸的立场,会认为你对他不满意,认为他不是一个好父亲,需要学习,当丈夫感受到自己的立场受到挑战,爸爸会拒绝学习,下意识的保护自己的立场不受侵犯。

    父母能通过孩子看到自己是什么样的父母,孩子也能通过父母看到自己是什么样的孩子,父母和孩子互相提供了一面镜子,但不带来新知识,所谓的理解是通过每个人自省的过程完成的,一切理解都是自我理解,譬如有句话说,养儿方知父母恩,只有养了孩子,才知道父母养育自己的不易。自己经历了这样的事,才能真正理解。

    站到孩子的立场上理解孩子,孩子的年龄太小,他的人生经验和感受太少,跟成年人比,孩子理解事物的能力太小了。从孩子的视域看,并不是说,孩子表现不好就否定了你是一个好妈妈。当我们这么看孩子,我们和孩子之间的视域鸿沟在一瞬间消失了,他不是要冒犯你,挑战你的立场,他只是想借由你的眼,领略四季的变换。理解的立场无非告诉我们这些,一旦爸爸妈妈从这个角度理解了孩子,接纳了孩子,孩子表现不好,不是多么丢人的事,我们也不需要自我否定,这就跨越了视域鸿沟。

    拥有教育理解力的人对“理解”有了理解,帮助孩子完成一个更好的自我理解的过程,让孩子的行为去匹配他所能理解的更好的自己,这是我们教育孩子的责任和使命。

你可能感兴趣的:(理解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