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中大淮安”之明末重臣史可法与大淮安(下)

前两回拉拉藤已经把史可法的生平,与淮安的有关故事叨的差不多了,本回就重点叨叨他的最后岁月,尤其是之前提出的那个假想:扬州屠城真的可以避免吗?

话说当时清兵扫荡完了闯王的残余势力,开始调转枪口来对付南明。1645年4月,清军分别从山东南下沿运河、河南东下南进、湖北顺江而下,东、中、西三路大军对南明发起总攻。当时,史可法移师到泗州,守卫祖陵,或许还想在祖皇帝的坟头上再祷告下吧。可是,南明王朝又发生内斗了。

这回是大明朝的老臣左良玉造反了。左良玉行武出身,大字不识几个,但年轻时候作战勇敢,打过张献忠,斗过李自成,声名大振,逐渐成为了拥兵自重的将领。当时他统帅的军队数十万,是南明最倚赖的军事力量。按道理说,好好做个地方军阀,吃香的喝辣的,这职业多有前途多啊。可是,左良玉毕竟是个粗人,当时已经七老八十了,受不了马士英对他的挑衅和防备,就打着“清君侧”、“除马(士英)阮(大铖)”的名义造反了。各位看官又看到了马士英,的确是这是个人渣啊。

“明史中大淮安”之明末重臣史可法与大淮安(下)_第1张图片

补充下历史知识:这“清君侧”真是地方势力造反的绝佳理由啊,冠冕堂皇。梳理下历史,在此之前有过四次较为有名的清君侧,分别发生在汉朝,唐朝,元朝,明朝。一是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带领楚、赵等七国以“清君侧”为名,公开叛乱,史称七国之乱,后被汉军主将周亚夫击败;二是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联合史思明,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兵败后被其子杀害;三是公元1364年,元至正二十四年,孛罗贴木儿以“清君侧”的名义,攻入元大都,但第二年就被元顺帝反攻成功;四是公元1399年,各位看官感觉出点什么了吧,正是燕王朱棣在燕京(今北京)打着“清君侧、靖国难”的旗号起兵,成功赶走了侄子,自己做了永乐皇帝。

话说回来,南明皇帝朱由菘也是被左良玉给吓坏了,环顾殿下文武百官,竟然没有一个可用之人,于是又想到了外放在淮安、扬州的史可法,赶紧下令让可法同志回来护驾。史可法接到命令,只好抽调原来驻防在江淮一线的部队,披星戴月、日夜兼程地前来勤王,驻防在燕子矶。可是南明的部队就那么多人,朱由菘信任的将领也没几个,这拆东墙补西墙的结果就是:南京是安全了,可淮河一线却是兵力空虚,给自己挖了灭亡的坑。

“明史中大淮安”之明末重臣史可法与大淮安(下)_第2张图片
(左良玉叛乱,图片来源网络)

史可法同志在南京外围坐等左良玉的叛军,不曾想左良玉毕竟年事已高,还没打倒南京,就被守卫在安徽滁州、和县的将领黄得功给击败了。一代军阀,壮志未酬,呕血而死。左良玉的儿子左梦庚,一看这状况,深深叹口气,原本想跟着老爹打到南京城,看看金陵的花花世界,说不定还能“翻身农奴把歌唱”,这歌词就是“皇帝轮流坐,今年到我家”,没想到啊老爹不给力。于是率领“左家军”全部投降清朝了。

看到叛军投降了,虽然不是向自己投降,朱由菘还是长舒了口气,于是命令史可法重新北伐。然而,一切都已经迟了,与南京近在咫尺的盱眙已经降清,泗州城陷。这是怎么回事呢?按道理说,泗州是祖陵所在,又是南明首都南京的门户、江南重镇扬州左翼最重要的一个要点,包括清军统帅和硕豫亲王多铎在内的清军都认为在这里会有一场空前激烈的大战,甚至还很谨慎的保持收缩姿态,不敢贸然攻城,等待后续部队赶过来。史可法当然也知道泗州的重要,双方都在调集所有力量,准备争夺这个军事要地。

“明史中大淮安”之明末重臣史可法与大淮安(下)_第3张图片
和硕豫亲王多铎

可是,让所有人惊奇的是,在双方都还在排兵布阵的时候,盱眙城的守将就打起了白旗。当时的清军认为这是诈降?空城计?瓮中捉鳖?吓得都不敢让主力进城。那守将一看举白旗没用啊,一定是王爷认为自己投降的不够有诚心,于是亲自来到清军大营,跪在了多铎脚下。

知道自己兵不血刃就得到了泗州之后,多铎是欣喜若狂。而马上就要赶来的史可法,则是震惊莫名,可又回天无力,只能垂头丧气地赶回扬州。虽然兵败如山倒,可法同志依然对革命保持着热情,充满着信心。不过自己手中只有三千残兵,这也不是个事啊,只能上书再请增加扬州防务。当朝的另外一个坏蛋、清君侧的另一个主角阮大铖居然回了一句:昔日谢安只有三万军队,就能破苻坚的百万大军,你现在手中有三千兵,足够对付那点鞑子了。

接下来的事情,我们大致也就知道了。4月18日这天,大清王爷多铎率兵围了扬州城,城里的百姓顿时成了油锅上蚂蚁。史可法四处发“电报”:“看在党国的份上,拉兄弟一把吧……”,然而,“檄各镇援兵,无一至者”,之前提到的刘泽清吓逃走了,咱们大淮安也落入大清的口袋。

4月25日,清军用从泗州拖过来的红衣大炮攻城,第一发炮弹就打倒了扬州府衙,随后轰塌了城墙。当天晚上,扬州城失陷,史可法想以死报国,被下属拦住,最后被清军俘虏后杀害。清军占领扬州以后,多铎以不听招降为由,下令屠杀扬州百姓。屠杀延续了十天,死亡逾八十万人,史称“扬州十日”。随后,6月16日,清军抵达南京,南明弘光皇帝逃窜,余下人员开城投降。

“明史中大淮安”之明末重臣史可法与大淮安(下)_第4张图片
(拉拉藤备注:红衣大炮是一种超级笨重的远程武器,炮管长达九尺,重量达到三千多斤,行军时需要六头挽马和二十多个兵丁拉拽,因此在野战中并不实用。以前明军大多放在城墙上用来守城。这种炮的实心炮弹重十到十五斤,射程极远,最远能达三四里地,有效射程也有一里半。图片来源网络)

最后,我们再看看《明史》中如何记载史可法:“可法为督师,行不张盖,食不重味,夏不箑,冬不裘,寝不解衣。年四十余,无子,其妻欲置妾。太息曰:“王事方殷,敢为儿女计乎!”岁除遣文牒,至夜半,倦索酒。庖人报殽肉已分给将士,无可佐者,乃取盐鼓下之。可法素善饮,数斗不乱,在军中绝饮。是夕,进数十觥,思先帝,泫然泪下,凭几卧。比明,将士集辕门外,门不启,左右遥语其故。知府民育曰:“相公此夕卧,不易得也。”命鼓人仍击四鼓,戒左右毋惊相公。须臾,可法寤,闻鼓声,大怒曰:“谁犯吾令!”将士述民育意,乃获免。

这段文字记录了史可法的三件事,拉拉藤翻译下吧:

第一,可法做督师的时候,外出不让人为他打顶盖(拉拉藤注:前面讲老毕时候提过,伞盖是官员待遇,可不是随便谁能享受的),吃饭不上两样菜,夏天不用扇子,冬天不穿皮衣,睡觉不脱衣服。

第二,四十多岁时还没有儿子,他老婆想为他纳妾,可法叹息说:“国事正让人忧虑,怎能为生儿育女的事操心?”

第三,有一年除夕夜签发文书,直到半夜,疲倦得想要点酒喝。厨师回答说“肉菜都已分给将士,没有剩余了”于是,可法同志就取了点咸豆豉,也就是豆瓣酱下酒。可法平时很能饮酒,喝几斗也不会醉。平时在军中滴酒不沾,这天晚上连饮了几十杯,想到先帝,眼泪不觉掉下来,靠在案上就睡着了。等到天亮,将士都聚集在辕门外,而可法还醒。扬州知府任民育同志不忍叫醒可法同志,让报更的鼓手仍然敲报四更,告诫侍卫官不要惊动。不久,可法同志醒来,听见鼓声,愤怒地说:“谁违反了我的命令?”将士把任民育的话告诉了可法,才得以免罪。

史可法殉国后,南明赠谥“忠靖”。大清时候,乾隆皇帝从维护正统观出发,决定对明清之际殉国的士人恢复名誉,赐予史可法“忠正”的谥号,还突出评价了“史可法之支撑残局力矢孤忠,终蹈一死以殉”的行为,并亲书“褒慰忠魂”加以颂扬,还为史可法建祀立碑,题像赋诗。这死后追授的事情,从古至今都是有的。乾隆此举无法希望自己的臣子也像史可法这样重气节,“忠君爱国”,在勉励所有臣子效忠清室君主的同时,也有笼络汉族知识分子之意。

至此,史可法与大淮安的故事就叨完了,多多少少有点唏嘘。至于史可法究竟是怎样的官员,后世评价很多,正反都有,拉拉藤就不赘述了。这里就回答最初那个问题,如果史可法比清军早一步赶到泗州,扬州屠城可能避免吗?或许可以吧,不过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如果可法同志赶到泗州,苦守泗州与清军对峙,那么可能被屠城的不是扬州,而是泗州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明史中大淮安”之明末重臣史可法与大淮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