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千千万万遍——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过错,要用一生来挽回!
“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往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趴上来。”

未读《追风筝的人》以前,阿富汗与我而言是另一个世界,是一个除了看新闻报道以外再也不会主动去了解的国家,这当然是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一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说“直到如今——关于阿富汗人的文章多数围绕着塔利班、本.拉登和反恐展开。到处是对阿富汗人的误解和偏见”。但《追风筝的人》让我看到了阿富汗人的另一面,对阿富汗有了具体的认识,阿富汗不再是一片不幸、麻烦不断、灾难深重的土地,她与世界上所有的民族一样渴求安乐与和平,对生活充满了向往。
应该说《追风筝的人》是一本真正荡气回肠的经典小说,通过巧妙、惊人的情节交错,将一段没有前景的友谊,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以生命的节奏为蓝本,向读者讲述了一个关于童年选择如何影响成年生活的极度贴近人性的故事。书中缓慢沉静的痛苦描写尤其出色,作者用及其敏锐的笔触把主和仆、父与子、朋友和兄弟、个人与国家之间种种脆弱的关系描绘得生动而细腻,放在历史的宏大背景下,更能洞见人生和人性的复杂。

赎罪并不必然等同幸福。
关于友谊和爱,有谁敢举起右手发誓,说自己从来没有辜负过任何一段纯粹的友谊,又有谁敢抬头挺胸说自己对朋友真正忠心不二。我们总是太自信,对友谊误解,对爱误解,对不可能的事信以为真,以为少年时的友谊就是充满力量,干净而持久,正如作者对祖国的爱显然与造成它今日沧桑的恨一样深.....

当阿米尔和哈桑的故事一点一点展现在读者面前时,我们为仆人哈桑对少爷阿米尔的友谊和忠诚而感叹,心中所向往的就是那个潮湿的童年印象,伴着最亲密的伙伴,席地而坐,互相盟誓,就如同哈桑洋溢着笑脸对阿米尔说的那样:为你,千千万万遍。然而事实却是:他是主人,他是仆人;他是普什图,他是哈扎拉;他是逊尼派,他是什叶派,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他们的命运就被这些社会标签所分隔开来,尽管他们是亲密无间的朋友,尽管他们事实上拥有同一位父亲。无论是平凡的阿米尔和哈桑,还是高高在上的查希尔国王或者卡尔扎伊,都不得不接受社会为他们预定的座位——阿米尔不再是阿米尔,哈桑也不再是哈桑,他们必须戴上社会分给他们的面具。哈桑总是说“为你,千千万万遍”,而生性懦弱的阿米尔在哈桑遭受强暴时却选择沉默冷酷的逃避,甚至设计迫使哈桑父子离开,这样的悲剧性源自于人性的本来面目,不仅仅是个性差异所造成的,根本的因素是社会的等级观念和民族宗教观念在这些年少无知的孩子的潜意识里体现,故而阿米尔认为:“我是普什图人,他是哈扎拉人,我是逊尼派,他是什叶派,这些没有什么能改变得了,没有”,“我也从来没有认为我与哈桑是朋友”,一个哈扎拉仆人理应为主人尽忠,而高贵的普什图少爷不值得为一个卑贱的哈扎拉仆人冒任何风险。“阿米尔和哈桑,喀布尔的统治者”,这样的誓言只能是石榴树下的童话,“王子与贫儿”不可能成为兄弟,因为他们命中注定不平等。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你,千千万万遍——读《追风筝的人》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