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评价教师优劣的几条标准
北京市东土城路8号林达大厦13层《教学考试》杂志社 刘勇
课堂教学作为文化知识传播的有效载体,决定着教育的直接性的成败。因此上好一堂课,无论对于中学生还是大学生都意义十分重大。下面笔者就如何上好一堂课,以及如何评价一个教师的优劣高下阐述一点意见。
一.课堂教学所传授知识的全面性。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将文化知识定量的传播给学生。那么一节课下来,就要求其能够包容课本要求的一节课的所有知识内容而不能有所遗漏。首先需要知识点要全面不能有所残缺。其次是过程与方法要完整而不能大幅度跳跃性的一笔带过。尤其是不能用“很明显”“显然”“不难看出”等等词语来代替大段的证明推导,而应该注意课堂教学讲授的一种细腻性,一种流畅性。最后要求学生在学习了本节课之后,要生成对于本节课所传授内容的一种情感,一种态度,最后上升为一种价值观。这三种层次缺一不可,漏掉任何一个部分都影响到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和全面性。
二.课堂所传授知识的深刻性。课堂教学必须达到一定的深度。因为考试大纲规定和高考是有一定的深度的。如果课堂教学达不到一定的深度,学生所学知识过于肤浅,在后面的高考中和人生发展道路上就会受限。因此教师在传道授业中,必须对课本中所载的内容进行深挖掘,引领学生深入课本,练习达到一定难度的习题。这样才能保证高考中不会失利。
三.课堂所传授知识的结构性。各个学科的知识按照繁难简易是有一定的结构的,且存在一种层次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做到突出重点,强化难点,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如果一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所有知识点平均用力,学生就会在重难点处吃夹生饭,在一般简易的知识点上又会感觉很无聊。这样势必不利于学生对课堂传授知识的消化吸收。教师还应该在传授知识时清楚哪些知识应该先讲,那些应该后讲。先讲的知识是后讲的知识的基础和铺垫,后将的知识是先讲的知识的上层和深化。如果一个教师做不到这些。那么学生在上课时就会感到如听天书,头脑一片混乱。
四.对学生所学知识结构的了解程度。一个好的老师应该清楚的了解自己所带学生胸中所掌握的知识程度。优等生对于某些知识的掌握情况如何,中等生是如何的,差等生又是如何的。教师对于某个知识点的讲解应该是建立在这些了解之上的,不能够脱离甚至背离这种了解。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吸收教师的知识。教师的对于某个知识的讲解最好是建立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知识体系上,而不是空中楼阁,退而求其次也应该建立在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而固有的知识结构上,而不是学生没有掌握的相对陌生的知识体系上。这样学生才能很好地理解教师的讲解。
五.对学生的认知模式、认知特点、心智模式等理解的程度。换句话说,也就是教师要对学生在头脑中是如何形成知识体系的过程要透彻的理解。这是教师工作教研教育的核心内容。一个教师不仅自身学科知识过硬,而且要懂认知。一个不懂认知的教师是不适合做教师的。教师首先要明白学生在形成对于某个知识点的理解上需要一些什么样的素材和条件。这是学生认知的基础。教师要竭尽所能为学生提供这些素材和种种条件,以促成学生认知的形成。其次要明白学生在得到这些素材和有这些条件作为支撑后是如何进一步形成和上升为思维的。也就是学生是如何加工这些素材怎样利用这些条件的。教师要做出种种引领,循循善诱,让学生的思维沿着特定的轨道发散开来,而不是让思维恣意横流。必要时可抛出某个观点让学生判断,进而帮助学生形成思维。最后学生在形成思维后必然要产生对于知识体系所描述的客观事物以及深层次规律的情感。教师应该控制这种情感形成的时间。这种情感形成过早,会打断思维进程,破坏思维的深刻性、长程性和全面性。最后让学生盲目陶醉于肤浅强烈的情感体验中而不能深刻的认知客观事物。这个过程容易在智商较低性格粗俗的学生头脑中形成。而情感形成过晚,一个思维进程不能及时结束,思维线程过长,学生不能对这个思维过程形成定论,最后将虚化为某种形而上的玄幻的意识。这个过程极容易在具有天才资质的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这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是不利的。如果思维线程控制的恰到好处,使之正好与考试大纲所规定的的对于知识理解的深度相匹配,那么学生就会取得好成绩,并且掌握知识后的情感体验也是最美妙最让人的心血沸腾的。如果这三段过程都被教师自如掌控,那么这个教师就掌握了教学教研的核心能力。另外,笔者粗浅的认为,教学研究应该围绕这三段过程而进行,应该在教育教学论文中揭示这三段过程的细节和具体步骤。教学活动同样也应该渗透这种理念。
六.对学生情感的激励技巧。学生的思维兴奋强度总会出现低迷的情况。作为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学会激励学生。教师首先讲课要做到生动有趣,旁征博引,联系生活中一些有趣的事例与学科知识相互印照,能将枯燥的学科知识讲解的妙趣横生,必要的时候,可以说一些犹如天外来思的话语,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调动起来。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学会迁移学科的知识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心态,建立起积极进取的意识。更高层次的要求教师联系哲学等学科知识,帮助学生通过学科的知识建立起对于自然对于社会的一种思想,为学生的人生观、社会观和科学观的树立奠定基础。
七.教师授课时表现形式的丰富性、优美性和得体性。当教师准备好了教学素材和充分透彻地了解了学生的前期情况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利将自己准备好的知识方法能力传授给学生,这就涉及到表现的问题。通常通过语言、板书、实验用具以及多媒体等来展示。首先语言表达应该清晰流畅动听,力度抑扬顿挫高低适度,节奏把握自然老到快慢适中,语气循循善诱引人入胜。板书书写清晰布局合理繁简适当。实验用具及多媒体因时制宜,与常规教学方式配合合理,加强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直观印象和记忆强度。除此之外还应该注意自身的形象,打扮应该庄重得体,举止文雅循礼。
八.对学生管理能力的强弱。教师所面对的学生是多种多样层次不齐的。在课堂上面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不是所有的学生所有的时候都会认真听取教师的讲课。这就需要教师处理这些棘手的问题。教师需要树立起自己的威信。自身要作风正派,知识渊博,威望与亲切并重。学生在青春期阶段需要树立自己的独特人格,成年后就以这一人格面世。因此学生在这一阶段会过分叛逆,这是形成自己独特人格的心理表现,在这一期间学生会产生种种烦恼和困难,教师不应因此愤怒和烦恼,应该针对学生在树立人格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自己的阅历予以指导和矫正。这样学生就会慢慢讲教师视作朋友长辈,而不是敌对的对象。另外应该处理好早恋问题。
九.与学生关系的建立,情感的沟通,以及人格的熔铸。教师不应该只是将知识传递给学生,更应该对学生以爱的传递,让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获得温暖,留下关于青春期的美好回忆,让学生吸收知识分子阶层不屈从于权贵,不仰慕富商,待人不卑不亢,勇为社会良心的美好人格。
笔者上述所论从教师和学生以及两者之间的媒介三个维度探讨了教学的一些问题,并不全面,许多问题有待于我们研究探讨,比如教师授课和学生听课之间的衔接、互动和融合问题就是教育教研的一个重要方向。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