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经八脉
(一)奇经八脉的概念
奇经八脉是指十二经脉之外的八条经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奇者,异也。因其异于十二正经,故称“奇经”。它们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其生理功能,主要是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起着溢蓄、调节作用。
(二)奇经八脉的生理特点
奇经八脉的生理特点有三:
①奇经八脉与脏腑无直接络属关系。
②奇经八脉之间无表里配合关系。
③奇经八脉的分布不像十二经脉分布遍及全身,人体的上肢无奇经八脉的分布。
其走向也与十二经脉不同,除带脉外,余者皆由下而上地循行。
奇经八脉的共同生理功能为:
1.进一步加强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如督脉能总督一身之阳经;任脉联系总任一身之阴经;带脉约束纵行诸脉。二骄脉主宰一身左右的阴阳;二维脉维络一身表里的阴阳。即奇经八脉进一步加强了机体各部分的联系。
2.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十二经脉气有余时,则蓄藏于奇经八脉;十二经脉气血不足时,则由奇经“溢出”及时给予补充。
3.奇经八脉与肝、肾等脏及女子胞、脑、髓等奇恒之府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相互之间在生理、病理上均有一定的联系。
督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循行部位:
督脉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向后至尾骶部的长强穴,沿脊柱上行,经项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属脑,沿头部正中线,上至巅顶的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寥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
分支:
第一支,与冲、任二脉同起于胞中,出于会阴部,在尾骨端与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脉气会合,贯脊,属肾。
第二支,从小腹直上贯脐,向上贯心,至咽喉与冲、任二脉相会合,到下颌部,环绕口唇,至两目下中央。第三支,与足太阳膀胱经同起子眼内角,上行至前额,于巅顶交会,人络于脑,再别出下项,沿肩胛骨内,脊柱两旁,到达腰中,进入脊柱两侧的肌肉,与肾脏相联络。
生理功能
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督脉循身之背,背为阳,说明督脉对全身阳经脉气具有统率、督促的作用。另外,六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穴,督脉对阳经有调节作用,故有“总督一身阳经”之说。
反映脑、肾及脊髓的功能:督脉属脑,络肾。肾生髓,脑为髓海。督脉与脑、肾、脊髓的关系十分密切。
主生殖功能:督脉络肾,与肾气相通,肾主生殖,故督脉与生殖功能有关。
任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循行部位:
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于会阴,经阴阜,沿腹部正中线上行,经咽喉部(天突穴),到达下唇内,左右分行,环绕口唇,交会于督脉之龈交穴,再分别通过鼻翼两旁,上至眼眶下(承泣穴),交于足阳明经。
分支:
由胞中贯脊,向上循行于背部。
生理功能
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任脉循行于腹部正中,腹为阴,说明任脉对一身阴经脉气具有总揽、总任的作用。另外,足三阴经在小腹与任脉相交,手三阴经借足三阴经与任脉相通,因此任脉对阴经气血有调节作用,故有“总任诸阴”之说。
调节月经,妊养胎儿:任脉起于胞中,具有调节月经,促进女子生殖功能的作用,故有“任主胞胎”之说
冲脉的循行
及其生理功能
循行部位:
起于胞宫,下出于会阴,并在此分为二支。上行支:其前行者(冲脉循行的主干部分)沿腹前壁挟脐(脐旁五分)上行,与足少阴经相并,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经咽喉,环绕口唇;其后行者沿腹腔后壁,上行于脊柱内。下行支:出会阴下行,沿股内侧下行到大趾间。
生理功能
调节十二经气血: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串全身,为总领诸经气血的要冲。当经络脏腑气血有余时,冲脉能加以涵蓄和贮存;经络脏腑气血不足时,冲脉能给予灌注和补充,以维持人体各组织器官正常生理活动的需要。故有“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和“血海”之称。
主生殖功能:冲脉起于胞宫,又称“血室”、“血海”。冲脉有调节月经的作用。冲脉与生殖功能关系密切,女性“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这里所说的“太冲脉”,即指冲脉而言。另外,男子或先天冲脉未充,或后天冲脉受伤,均可导致生殖功能衰退。
调节气机升降:冲脉在循行中并于足少阴,隶属于阳明,又通于厥阴,及于太阳。冲脉有调节某些脏腑(主要是肝、肾和胃)气机升降的功能。
带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循行部位:
带脉起于季胁,斜向下行,交会于足少阳胆经的带脉穴,绕身一周,并于带脉穴处再向前下方沿髋骨上缘斜行到少腹。
生理功能:
约束纵行的各条经脉,司妇女的带下。
阴跷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循行部位:
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足少阴经的照海穴,通过内踝上行,沿大腿的内侧进入前阴部,沿躯干腹面上行,至胸部人于缺盆,上行于喉结旁足阳明经的人迎穴之前,到达鼻旁,连属眼内角,与足太阳、阳矫脉会合而上行。
生理功能:
控制眼睛的开合和肌肉的运动。
阳跷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循行部位:
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足太阳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上行,经下肢外侧后缘上行至腹部。沿胸部后外侧,经肩部、颈外侧,上挟口角,到达眼内角。与足太阳经和阴骄脉会合,再沿足太阳经上行与足少阳经会合于项后的风池穴。
生理功能:
控制眼睛的开合和肌肉运动。
阴维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循行部位:
阴维脉起于足内踝上五寸足少阴经的筑宾穴,沿下肢内侧后缘上行,至腹部,与足太阴脾经同行到胁部,与足厥阴肝经相合,再上行交于任脉的天突穴,止于咽喉部的廉泉穴。
生理功能:
维脉的“维”字,有维系、维络的意思。阴维具有维系阴经的作用。
阳维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循行部位:
阳维脉起于足太阳的金门穴,过外踝,向上与足少阳经并行,沿下肢外侧后缘上行,经躯干部后外侧,从腋后上肩,经颈部、耳后,前行到额部,分布于头侧及项后,与督脉会合。
生理功能:
维系阳经。
奇经八脉考 【明】李时珍撰
凡人一身,有经脉、络脉;直行曰经,旁支曰络。经凡十二:手之三阴三阳,足之三阴三阳是也。络凡十五:乃十二经各有一别络,而脾又有一大络,并任督二络,总为十五。(《难经》作「阴络」、「阳络」)共二十七气,相随上下,如泉之流,如日月之行,不得休息。故阴脉营于五脏,阳脉营于六腑。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入于奇经,转相灌溉,内温脏腑,外濡腠理。奇经凡八脉,不拘制于十二正经,无表里配合,故谓之奇。盖正经犹夫沟渠,奇经犹夫湖泽。正经之脉降盛,则溢于奇经。故秦越人比之天雨降下,沟渠溢满,霶霈妄行,流于湖泽;此发《灵》、《素》未发之秘者也。八脉散在群书者,略而不悉;医不知此,罔探病机,仙不如此,难安炉鼎。时珍不敏,参考诸说,萃集于左,已备学仙学医者筌蹄之用云。
八脉
奇经八脉者,阴维也,阳维也,阴蹺也,阳蹺也,冲也,任也,督也,带也。阳维起于诸阳之会,由外踝而上行于卫分﹔阴维起于诸阴之交,由内踝而上行于营分﹔所以为一身之刚维也。阳蹺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于身之左右﹔阴蹺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于身之左右﹔所以使机关之蹺捷也。督脉起于会阴,循背而行于身之后,为阳脉之总督,故曰阳脉之海。任督起于会阴,循腹而行于身之前,为阴脉之承任,故曰阴脉之海。冲脉起于会阴,夹脐而行,直冲于上,为诸脉之冲要,故曰十二经脉之海。带脉则横围于腰,状如束带,所以总约诸脉者也。故阳维主一身之表,阴维主一身之里,以乾坤言也。阳蹺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蹺主一身左右之阴,以东西言也。督主身后之阳,任、冲主身前之阴,以南北言也。带脉横束诸脉,以六合言也。是故医而知乎八脉,则十二经、十五络之大旨得矣;仙而知乎八脉,则虎龙升降,玄牝幽微之窍妙得矣!
阴维脉
阴维起于诸阴之交,其脉发于足少阴筑宾穴,为阴维之郄,在内踝上五吋□肉分中。上循股内廉,上行入小腹,会足太阴、厥阴、少阴、阳明于府舍(在腹哀下三吋,去腹中行四吋半)。上会足太阴于大横腹哀(大横在腹哀下一吋五分,腹哀在日月下一吋五分,并去腹中行四吋半),循胁肋,会足厥阴于期门(直乳下一吋半)。上胸膈,挟咽,与任脉会于天突、廉泉,上至顶前而终。(天突在结喉下四吋半宛宛中,廉泉在结喉下二吋中央是穴)。凡一十四穴。
阳维脉
阳维起于诸阳之会,其脉发于足太阳金门穴,在足外踝下一吋五分。上外踝七吋,会足少阳于阳交,为阳维之郄(在外踝上七吋,斜属二阳之间)。循膝外廉,上髀厌,抵少腹侧,会足少阳于居髎。(在章门下八吋监骨上陷中)循胁肋,斜上肘上,会手阳明、手足太阳于臂臑(在肘上七吋两筋罅陷中,肩髃下一吋),过肩前,与手少阳会于臑会、天髎(臑会在肩前廉去肩端三吋宛宛中,天髎在缺盆中上毖骨际陷中央),却会手足少阳、足阳明于肩井(在肩上陷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吋五分)。入肩后,会手太阳、阳蹺于臑腧(在肩后大骨下胛上廉陷中),上循耳后,会手足少阳于风池(在耳后发际陷中),上脑空(承灵后一吋半,夹玉枕骨下陷中)、承灵(正营后一吋半)、正营(目窗后一吋)、目窗(临泣后一吋)、临泣(在瞳人直上,入发际五分陷中)。下额,与手足少阳、阳明五脉会于阳白(眉上一吋,直瞳人相对),循头入耳,上至本神而止(本神直耳上入发际中)。凡三十二穴。
阴蹺脉
阴蹺者,足少阴之别脉,其脉起于跟中足少阳然谷穴之后(然谷在内踝前一吋陷中),同足少阴循内踝,下照海穴(在内踝下五分)。上内踝之上二吋,以交信为郄(交信在内踝骨上少阴前太阴后廉筋骨间)。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至喉咙,交贯冲脉,入頄内廉,上行,属目内眦,与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蹺五脉,会于睛明而上行(睛明在目内眦外一分宛宛中)。凡八穴。
张紫阳《八脉经》云:八脉者,冲脉在风府穴下,督脉在脐后,任脉在脐前,带脉在腰,阴蹺脉在尾闾前、阴囊下,阳蹺脉在尾闾后二节,阴维脉在顶前一吋三分,阳维脉在顶后一吋三分。凡人有此八脉,俱属阴神,闭而不开。惟神仙以阳炁冲开,故能得道。八脉者,先天大道之根,一炁之祖,采之惟在阴蹺为先。此脉纔动,诸脉皆通。次督、任、冲三脉,总为经脉造化之源。而阴蹺一脉,散在丹经,其名颇多:曰天根,曰死户,曰复命关,曰酆都鬼户,曰生死根,有神主之,名曰桃康。上通泥丸,下透涌泉,倘能如此,使真炁聚散,皆从此关窍,则天门常开,地户永闭,尻脉周流于一身,贯通上下,和炁自然上朝,阳长阴消,水中火发,雪里花开。所谓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得之者,身体轻健,容衰返壮,昏昏默默,如醉如痴,此其验也。要知西南之乡,乃坤地,尾闾之前,膀胱之后,小肠之下,灵龟之上,此乃天地逐日所生炁根,产铅之地也,医家不知有此。
频湖曰:丹书论及阳精河车,皆往往以任、冲、督脉、命门、三焦为说,未有专指阴蹺者。而紫阳《八脉经》所载经脉,稍与医家之说不同,然内景隧道,惟反观者能照察之,其言必不谬也。
阳蹺脉
阳蹺者,足太阳之别脉。其脉起于跟中,出于外踝,下足太阳申脉穴(在外踝下五分陷中,容爪甲白肉际),当踝后繞跟,以仆参为本(在跟骨下陷中,拱足得之)。上外踝上三吋,以附阳为郄(在外踝上三寸,足太阳之穴也),直上,循股外廉,循胁后胛,上会手太阳、阳维于臑腧(在肩后大骨下胛,上廉陷中)。上行肩髆外廉,会手阳明于巨骨(在肩尖端,上行两叉骨罅间陷中),会手阳明、少阳于肩髃(在髆骨头肩端上两骨罅陷宛宛中,举臂取之有空)。上人迎,夹口吻,会手足阳明、任脉于地仓(夹口吻旁四分外,如近下有微脉动处)。同足阳明上而行巨窌(夹鼻孔旁八分,直瞳子,平水沟),复会任脉于承泣(在目下七分,直瞳子陷中)。至目内眦,与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蹺五脉会于睛明穴(见阴蹺下),从睛明上行,入发际,下耳后,入风池而终(风池在耳后夹玉枕骨,下发际陷中)。凡二十二穴。《难经》曰:蹺脉从足至目,长七尺五寸,合一丈五尺。
《甲乙经》曰:蹺脉有阴阳,何者当其数?曰: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当数者为经,不当数者为络。气之在身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营其藏,而阳脉营其府,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臑腠理。
冲脉
冲为经脉之海,又曰血海。其脉与任脉皆起于少腹内胞中,其浮而外者,起于气冲(一名气街,在少腹毛中两旁各两寸,横骨两端动脉宛宛中,足阳明穴也),并足阳明、少阴二经之间。循腹上行至横骨(足阳明去腹中行二寸,少阴去腹中行五分,冲脉行于两经之间也。横骨在阴上横骨中,宛如偃月,去腹中行一寸半),挟脐左右各五分,上行历太赫(横骨上一寸,去腹中行一寸半)、气穴(即胞门,一名子户。太赫上一寸,去腹中行一寸半,少阴、冲脉之会)、四满(气穴上一寸)、中注(四满上一寸)、肓腧(中注上一寸)、商曲(肓腧上一寸)。、石关(商曲上一寸)、阴都(石关上一寸)、通谷(阴都上一寸)、幽门(通谷上一寸,夹巨阙两旁各五分陷中),至胸中而散。凡二十四穴。
《灵枢经》曰:冲、任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血气盛则充肤热肉,血独盛则渗灌皮肤生毫毛。妇人有余于气,不足于血,月下数脱血,任冲并伤,脉不荣其口唇,故髭须不生。宦者去其宗筋,伤其冲、任,血泻不复,皮肤内结,唇口不荣,故须亦不生。
《素问*水热穴论》曰:三阴之所交,结于脚也。踝上各一行者,此肾脉之下行也,名曰太冲。
王启玄曰:肾脉与冲脉并下行,循足合而盛大,故曰太冲。一云冲脉起于气冲,冲直而通,故谓之冲。
《素问*阴阳离合论》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腧启玄曰﹔心脏在南,故前曰广明,冲脉在北,故后曰太冲。,足少阴肾脉与冲脉合而盛大,故曰太冲。两脉相合为表里也。冲脉在脾之下,故曰其冲在下,名曰太阴。
《灵枢经》曰:帝曰,少阴之脉,独下行,何也?歧伯曰:不然,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其下者,注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斜入腘中,伏行骭骨内廉,并少阴之经,下入内踝之后,入足下,其别者,并于少阴,渗三阴,斜入踝,伏行,出属跗下,循跗上,入大指之闲,渗诸络而温足胫肌肉,故其脉常动。别络结则跗上不动,不动则厥,厥则寒矣。
王海藏曰:手少阳三焦相火为一府,右肾命门为相火,心包主亦名相火,其脉同诊。肾为生气之门,出而治脐下,分三歧。上冲夹脐,过天枢,上至膻中两乳间,元气所系焉。右足三焦太阳之别,并足太阳正路,入络膀胱约下焉。三焦者,从头至心,心至脐,脐至足,为上中下三焦﹔其实真元一气也。故曰:有脏无腑。《脉诀》云:三焦无状空有名,寄在胸中膈相应。一云:其腑在气冲中,上焦在胃上口,治在膻中。中焦在胃管,治在脐旁。下焦在脐下膀胱上口,治在脐。经曰:原气者,三焦之别使也,贤闲动气者,真元一气,分为三路﹔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
李濒湖曰:三焦即命门之用,与冲、任、督相通者,故附着于此。
任脉
任为阴脉之海,其脉起于中极之下,少腹之内,会阴之分(在两阴之间)。上行而外出循曲骨(横骨上毛际陷中),上毛际,至中极(脐下四寸膀胱之募),同足厥阴、太阴、少阴,并行腹里,循关元(脐下三寸,小肠之募,三阴任脉之会),历石门(即丹田,一名命门,在脐下二寸,三焦募也)、气海(脐下一寸半宛宛中,男子生气之海),会足少阳、冲脉于阴交(脐下一寸,当膀胱上口,三焦之募),循神阙(脐中央)、水分(脐上一寸,当小肠下口),会足太阴于下脘(脐上二寸,当胃下口),历建里(脐上三寸),会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于中脘(脐上四寸,胃之募也),上上脘(脐上五寸)、巨阙(鸠尾下一寸,心之募也)、鸠尾(蔽骨下五分)、中庭(膻中下一寸六分陷中),上喉咙,会阴维于天突、廉泉(天突在结喉下四寸宛宛中,廉泉在结喉上舌下中央)上颐,循承桨,与手足阳明、督脉会(唇下陷中),环唇,上至下龈交,复出,分行循面,系两目下之中央,至承泣而终(目下七分,直瞳子陷中二穴)。凡二十七穴。《难经》、《甲乙经》并无循面以下之说。
任冲之别络,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灵枢经》曰:缺盆之中,任脉也。名曰天突。其侧动脉,人迎,足阳明也。
督脉
督乃阳脉之海,其脉起于肾下胞中,至于少腹,乃行于腰横骨围之中央,系溺孔之端。男子循茎下至篡,女子络阴器合篡间,俱绕篡后屏翳穴(前阴后阴之间也),别绕臀至少阴,与太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廉,由会阳(在阴尾尻骨两旁,凡二穴)。贯脊,会于长强穴,在骶骨端,与少阴会。并脊里上行,历腰腧(二十一椎下)、阳关(十六椎下)、命门(十四推下)、悬枢(十三椎下)脊中(十一椎下)、中枢(十椎下)、筋缩(九椎下)、至阳(七椎下)、灵台(六椎下)、冲道(五椎下)、身柱(三椎下)、陶道(大椎下)、大椎(一椎下),与手足三阳会合。上哑门(项后入发际五分),会阳维,入系舌本,上至风府(项后入发际一吋大筋内宛宛中),会足太阳、阳维同入脑中,循脑户(在枕骨上)、强间(百会后三寸)、后项(百会后一寸半),上巅,历百会(顶中央旋毛中)、前顶(百会前一寸半)、顖会(百会前三寸即顖门)、上星(顖会前一吋),至神庭(顖会前二寸,直鼻上,入发际五分),为足太阳、督脉之会。循额中,至鼻柱,经素髎(鼻准头也)、水沟(即人中,)会手足阳明,至兑端(在唇上端)。上龈交(上齿缝中),与任脉、足阳明交会而终。凡三十一穴。
督脉别络,自长强走任脉者,由小腹直上,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会太阳于目内眦睛明穴(见阴蹺下)。上额,与足厥阴同会于巅,入络于脑。又别自脑下项,循肩胛,与手足太阳、少阳会于大杼(第一椎下两旁,去脊中一寸五陷中)。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难经》曰:督脉、任脉四尺五寸,合共九尺。《灵枢经》曰:颈中央之脉,督脉也,名曰风府。
张洁古曰:督者,都也,为阳脉之都纲。任者,妊也,为阴脉之妊养。
王海藏曰:阴蹺、阳蹺,同起跟中,乃气井而相连。任脉督脉,同起中极之下,乃水沟而相接。
滑伯仁曰:任督二脉,一源而二歧。一行于身之前,一行于身之后。人身之有任督,由天地之有子午﹔可以分,可以合﹔分之以见阴阳之不离,合之以浑伦之无间,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李濒湖曰:任、督二脉,人身之子午也。乃丹家阳火阴符升降之道,坎水、离火交媾之乡。故魏伯阳《参同契》云,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无者以奉上,上有神德居。此两孔穴法,金气亦相须。崔希范《天元入药镜》云:「上鹊桥,下鹊桥,天应星,地应潮。归根窍,复命关﹔贯尾闾,通泥丸。」《大道三章直指》云:「修丹之士,身中一窍,名曰玄牝。正在干之下,坤之上,震之西,兑之东,坎离交媾之地﹔在人身天地之正中,八脉、九窍、十二经、十五络廉辏,虚闲一穴,空悬黍珠。医书谓之任督二脉,此元气之所由生,真息之所由起。修丹之士,不明此窍,则真息不生,神化无基也。」俞琰注《参同契》云:「人身血气,往来循环,昼夜不停,医书有任督二脉,人能通此二脉,则百脉皆通。黄庭经言﹔皆在心内运天经,昼夜存之自长生。天经乃吾身之黄道,呼吸往来于此也。鹿运尾闾,能通督脉﹔龟纳鼻息,能通任脉﹔故二物皆长寿。凡此数说,皆丹家河车妙旨也。而药物、火侯,自有别传。」
王海藏曰:张平叔言,铅乃北方正气,一点初生之真阳,为丹母。其虫为龟,即坎之二阴也,地轴也;一阳为蛇,天根也。阳生于子,藏之命门,元气之所系,出入于此。其用在脐下,为天地之根,玄牝之门,通厥阴,分三歧,为三车。一念之非,降而为漏。一念之是,守而成铅。升而接离,补而成干。阴归阳化,是以还元。至虚至静,道法自然,飞升而仙。
带脉
带脉者,起于季胁足厥阴之章门穴,同足少阳循带脉穴(章门足厥阴、少阳之会,在季肋骨端,肘尖尽处是穴,带脉穴属足少阳经,在季胁下一寸八分陷中),围身一周,如束带然。又与足少阳会于五枢(带脉下三寸)、维道(章门下五寸三分),凡八穴。
《灵枢经》曰:足少阴之正,至腘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
杨氏曰:带脉总束诸脉,使不妄行,如人束带而前垂,故名。妇人恶露,随带脉而下,故谓之带下。
带脉为病,张子和曰:十二经与奇经七脉,皆上下周流,惟带脉起少腹之侧,季胁之下,环身一周,络腰而过,如束带之状。而冲任二脉,循复循胁,夹脐旁,传流于气冲,属于带脉,络于督脉。冲任督三脉,同起而异行,一源而三歧,皆络带脉。
时光波信息能量应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