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香与造香

寻香与造香_第1张图片

不少人喜欢纸质阅读,理由是摩挲书页时的独特手感,和印刷油墨的别致书香。

也是有意思,简单地说,大概在多数人眼中,味道是有好坏的,香的好,臭的不好。可是,香臭的标准却不那么明晰。有的人对汽油味儿(其实或许是汽车尾气,尤其是柴油车尾气)讨厌的要死,譬如我,可有些人觉得吸一口精神倍儿爽。有的人闻到香烟味儿就恶心难受,有的人却怡然其中飘飘欲仙。香臭,和好坏差不多,因人而异,本就没什么绝对的划分标准。

想到书香味儿,说实在话,我其实是不怎么喜欢的。什么未干的油墨,新鲜的书卷气,其实挺让我难以接受,闻得到的味道,除了果香奶香茶香这些食物的味道,别的都让我觉得——有毒。

大概是我的嗅觉怪异,常常有人说,什么什么东西好香好闻,我总是感觉不到。倒不是说我的嗅觉不灵敏,我对味道的感知还是蛮正常的,只是我没有办法给味道贴上香臭好坏的标签。我只能这样说,很多味道,闻上去不那么舒服。

小时候学过半年书法,第一次上书法课,老先生就端起两盒墨汁让大家闻,我说我闻到的是臭臭的味道和臭臭的味道。老先生摇了摇头,没搭理我,举起一瓶说,“这是过期的墨水,味道刺鼻,很难闻,”又举起另外一瓶,“这一瓶是新开的墨水,大家是不是觉得有一种特殊的香味?”

别的小朋友都点着小脑袋瓜响亮地拖长声音回答——“是。”

我在心里嘀咕着,什么特殊的香味儿,一股子怪味儿,这东西不知道是什么做的,指不定……有毒!

不过可惜的是,后来我知道了,究竟哪一种墨水的味道叫“香”。所以,我也就不再坚持自己的论断,轻而易举地接受了“墨香”的定义。

那么,书香呢?

很久以来,我真的以为有书香,而书香不是未干的油墨的味道。

说起来也许是精神贫困,小时候的我没几本适合自己年龄段的低幼读物少儿读物,常常在书摊上租书看,回想起那些被很多人摸过的书脊书页,我的印象不是太好。被人读过的书有一种带着温度的味道,闻那种味道,我并不觉得舒服。

所以,每次看到诸如“书香”一类的字眼,我想,大概是知识的味道吧。这是一种抽象的描述,或者说,是一种通感。

我看到的东西,让我觉得很愉悦很充实,于是我全身上下每一个器官好像都有责任去感知一种愉悦充实,否则,就是对目之所及的思想的背叛。

亦或者说,我眼中的书香,其实是自我的一种强制性力量,它压迫、逼迫、胁迫着我去承认一种味道的存在。

今天听课,听到一位老师说的一段有意思的话,大意是说,建设书香中国,共建书香社会,“香”在哪里,你真的感受到了“香”吗?

老师似乎是旨在让我们深刻反思基层文化建设中喊口号、名不副实以及一些诸如此类的现象吧。我却开始一个接一个地进行着思维冒泡,宕开没有逻辑没有条理的思绪。

其实吧,我对书香社会不抱有太大感觉,自然也就不持什么乐观态度。也许是儿时生长的地方只有一家新华书店、一家租书的小铺子和一条教辅盗版一条街。我不是在那种文化气息浓郁的书香世家里长大的。我喜欢看书,但是没看过什么书。所以,觉得书香社会离我挺远的,无论是时代的疏离,还是地域空间的遥不可及。

等自己慢慢长大了,发现每个人爱看的书其实很不一样。有着相同阅读口味的人不一定聚在一块儿。或者,你和你的朋友喜欢看一本书,但关乎这本书,你们却无话可说。

当然,后来有了互联网,有了QQ群,有了豆瓣,有了博客,相同阅读口味的人走在了一起。可是,一个一个的群体,和一个一个的人有多大区别呢?你读你的我读我的,考试的考试考古的考古,只不过原来是个体内部,现在是个别的群体内部的阅读共享。

我也不是说书香就意味着大家阅读一本书一类书,阅读选择毕竟是多元的相对自由的。只是有时候觉得,书香社会很远,远到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大概都是到不了的,尽管每年出版的图书种类和数量如此惊人。因为我们都不知道香是什么样的状态,什么类型的书是香的,以及,有没有香的非书的载体形式存在。

连远方都不知道是什么,怎么去选择,又怎么去风雨兼程?

连目的地都看不到在何处,怎么去寻香?又该怎么去造香?

一如当年的我,硬要把奇怪的味道认作“香”,估摸着,是无法真正理解并喜欢上那些所谓的墨香书香吧。


寻香与造香_第2张图片

(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你可能感兴趣的:(寻香与造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