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我期待和权威期待开启了自己的人生,上周从身心合一的角度谈了内在比赛,本周则谈了一个新名词“人生脚本”。这一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提出,并将之定义为:是童年时针对一生的计划,被父母亲所强化,从生活的经验得到证明,经过选择而达到高潮。”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在童年时代形成了一个“人生脚本”,像是一个人的人生剧本一样,会有开始、展开、高潮、结束和尾声。
试着回想一下,自己是否有看到一部电影、一本书、一套连续剧的时候,会被当中的某个情节、某句话、某个人物而内心有无限感触,似乎那个人就是我;这句话我也说过;或是听到别人对我说过这样的话……当别人的剧本与你的有共同点时,会不由的心生亲近之意。也许你会说,我没有这样的经历,可还是一样的喜欢,并且有了感触。
那么,请你来做一个练习,来验证“别人的戏”是否也是你内心戏的剧本。
1、拿一张纸,写下记忆中最深刻的三件事,或者三个细节也可以。
2、然后试着把它们都完善,写下他们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和相关的人物,以及在这三个情境中的身体感受和情绪体验。
要点:在这整个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要弄清楚在这三个情境当中,你的心理活动是什么样的?然后就可以回想一下这些情境和你的人生有什么样的关系?
也许,那些最能打动你的故事,就是你的人生脚本。生命非常奇妙,而它最奇妙的是人性看似捉摸不透,但其实一切都有迹可循。很喜欢这样一句话:看别人的故事,体味自己的人生。
体味人生的时候会不会蓦然发现,这样的情境似曾相识,这样的感觉曾经出现过,这就又引出了另一个概念——强迫性重复,意思是人们会主动地追求重复一些情景,不断去体验其中的一些感受。
佛家讲轮回,世间叫循环,当然循环也有良性和恶性之分。所以我们的强迫性重复会有一些创伤性的体验,也会有一些好的体验。每当我们重复一个体验时,一个相关的神经回路会被加深,这就是“印刻效应”。
“印刻效应”一旦形成,是否就无法更改了呢?特别是恶性循环的情况,这样的人生岂不可怕?
因为在“自我实现预言”的作用下,下一次会继续复制痛苦的体验,然后不断循环,相关的神经回路会越来越深,越来越难以改变。所幸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有了对过去经验的觉知,了解到创伤也是有正面价值的,去发掘新的可能性,去疗愈最初的痛苦,这就是“轮回”的意义。
所以所谓的命运不过是我们自己的选择,人生脚本自己写,自传自己开启,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认识目前的自传呢?
第一:设想一下自己的墓志铭。
第二:观察你的人生脚本:认识你记忆中最早、最深的事情或细节。
注意:关键点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在这个事情中,你的情绪情感,还有因为这件事发出的心念,所以在记忆中最深刻的事就是你的生命隐喻,如果看不破这个生命隐喻,就会一直在那儿打转。
也许你又会问了,儿时年幼的记忆,怎会记得那么清晰,那么可以这样做:完整地观察一段关系或者事业,回想它的开始、发展、高潮、结束和尾声,以及你在其中的感受与心念(意识和头脑层面的语言构不成心念,心念都是潜意识和身体层面发起的,并且是图像式的)。
通过截取一个完整的关系发展过程,观察从开始到结束,就相当于完整地观察了一次我们的人生脚本。通过勾勒新的人生脚本,书写新的自传。
那影响人生脚本的“生命隐喻”要如何解读呢?需要我们做到:精细的觉知自己的身、心和念的变化,以中正的、不带评判的态度,只是如是、如实的观察。
要点如下:
1、“具体化”回顾:
事件中的细节,包括具体时间、地点、人物、周围环境等,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利于唤起当时的种种心理变化。
2、探索感受:
我的身体是怎么样的?比如我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分别是什么样的,还有我的内脏感觉等等,各种身体感受。
我的情绪情感是怎么样的?我有什么样的喜怒哀乐悲恐惧?我有什么样的爱恨情仇等等。
我的思维是怎样的?也就是我在想什么,特别要注意是否有一些关键性的想法出现吗?
3、不带评判的去觉知:
中正的不带评判地去觉知,让感受与想法流经自己,不压抑不克制,任其自由流动,但不去否认和认同。
4、慢慢来:
当出现防御时可以停下来,慢慢的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慢慢来。
5、找专业陪伴:
如找心理咨询师协助解决自己的问题。
总结:
1、如果你是父母,婴孩期的孩子感情需要一定要被及时满足,减少一生的创伤与阴影。
2、如果你已成人,那就需要知道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创伤和阴影,完全避免不了;人生的成长过程是需要早日形成独立的人格,迸发出顽强的生命力。
所以,当对自己的生命有所觉知,破解了自己的“生命隐喻”,就像那一束照进心里的光,指引了方向,带着自己走出困住自己的迷雾,光明重现,强迫性重复开始良性循环,新的脚本已然开启。
2017.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