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没落的译制片

写给没落的译制片_第1张图片
views-dubbed-film-00.jpg

前两天正在重温《玩具总动员》,朋友看到问:你居然看配音版?我说是,配的很好啊。朋友道,哦,我只看原版。我笑了笑没再搭话。然后我想起每次回家给老妈推荐一些非国产片的时候,她总是先问一句:有没有翻译过来?她口中的「翻译」其实就是指有没有「配音」。虽然她的初衷更多在于上了年纪有时会跟不上字幕的速度,但是我却觉得或许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上一辈的她们对于「配音版电影」的一丝情怀。

其实「配音版电影」只是个俗称,确切一些应该叫做「译制片」。如果你也是个生于八十年代或更早些的老人,那么对于这三个字应该不会陌生。因为在早些年一些引进片和动画片的开头经常会看到「XX 译制片厂」的字幕,当然其中最著名的自然是上译。无论是毕克,雷长喜,丁建华,童自荣这些如雷贯耳的老一辈配音演员,还是《追捕》,《变形金刚》,《茜茜公主》,《佐罗》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上译」这两个字就是译制片中质量的代名词,甚至放在今天来看,都依然不为过。

可惜近几年随着大量国外片的引进,外语教育的普及,以及互联网对于盗版滋长的放任,大家开始习惯于看原版电影。即便听不大懂也退而求其次选择「字幕片」,并且影院也很合时宜的有了「原版」和「配音版」之分,甚至有的影片压根就只有「原版」可选。这其中的原因除了前面提到的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受制于国内体制的不健康发展和迫于商业化的需求,配音演员对艺术的降低使得粗糙的东西越来越多,导致现在译制片的质量已是今非昔比。

举个例子,童自荣老师在做客《艺术人生》时曾提到说,当年给《加里森敢死队》配音时不知道片中的囚犯该如何称呼他们的领导,当时上译的厂长陈叙一苦思冥想后说了两个字:头儿。你看,看似简单的两个字,不仅好记易懂不拘谨,同时在语气上还很好的还原了影片中角色背景间很自然的人物关系。所以好的配音不仅要贴合影片主题对台词精雕细琢,而且还要因地制宜发挥中华汉字博大精深的优点,说白了就是要「接地气」,而不单单只是照猫画虎般的把原版影片从一种语音译成另一种语言,不切和主题就滥用流行语,甚至导致观众出戏。维基里对于「译制片」的解释也说:一部优质的译制片,要忠实地反映原版,使得受众易于接受,甚至嘴型等细节也力求一致。拿这个标准再来衡量现下的一些被翻译后配音的作品,大多数充其量就只能称作「配音片」而非「译制片」了,甚至是国内几个民间字幕君翻译的质量都好过一些译制厂对于原版台词的领悟。

鉴于译制片糟糕的环境,其实我也和很多人一样,对于大部分的引进片首选原版是必须的。即便是听力不过关,字幕君不给力,也不会选择没有保障的配音版,至少听觉上不会受到污染。不过有一类影片对我来说是例外,那就是动画电影。一方面是因为「上译」这个金字招牌在动画领域的耕耘对我的影响,另一方面凭良心说,大部分引进的动画电影在国配上的质量都可圈可点,甚至有些在我看来是青出于蓝的。这并不是说译制版好过原版,而是高质量的译制版不仅可以还原原版的语境,语意和语气,还可以非常好的完成本地化处理。比如《功夫熊猫 2》中的「丝绸控」「不走寻常路」,再比如《赛车总动员》里范伟带有浓郁东北腔的一句「我正在想你到底啥时候能醒」…用这些国人才懂的方式让最熟悉母语的我们更能感到亲切感和贴合感,甚至还可以提升原作的魅力。其实不仅是动画电影,如果你和我一样喜欢找一些原版电影的译制版重温的话,往往会在其中品出不同的味道。

如今好的译制片正在逐渐没落已是不争的事实,同时留在我们记忆深处的声音也会随着那些老一辈配音演员的离去而慢慢流逝。但或许我们应该用另一种角度和标准来看待新环境下的译制片,也许它再也不可能达到当年的辉煌,也无法唤起一个时代的回忆,但相信只要有态度的译制工作者们还在,译制片依然还有美好的明天。

你可能感兴趣的:(写给没落的译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