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真的是很难用文字来讲述丰子恺这位民国时期最伟大的艺术大师,一向滔滔不绝的我面对他已经词穷。
今天我想从他早年的生活经历对其影响来入手,这也许对更多的家长有借鉴意义,尤其是不要在孩子的艺术培养方面走错了路。
按照常规的套路,在大运河北端的拐角处,这个浙江省石门县的地方,有个四百多户人家的小镇叫石门湾,这里算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鱼米之乡,生活俨然是一首田园诗。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温润的气候与淳朴的民风滋养着丰子恺最初的艺术天分。
按照现在人的眼光来看,这里出了一位天下人尽知的大画家,丰子恺完全可以有意无意的神话这一方独特水土与自己年少时的天赋异禀。
然而并没有。
只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物质发展,我却发现,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己是“美盲”。
尽管生活中有越来越多低门槛的艺术启蒙课,但实际上,我们并没有因此而离艺术越来越近。
我们对艺术的看法,表面上越来越高级,实际上却离真正的艺术越来越远。
这种极力宣传纯技术和扣细节的艺术讲述法,其实越来越让美脱离了普通人的生活。
让大众有了一种心照不宣的普遍认知,艺术是有钱人,陶冶情操的专属。这种阳春白雪不是普通人能消费得起。
尤其是在培养孩子方面,太多家长对孩子的艺术培养,也不过是让孩子比没有学过艺术的孩子稍微多那么一点升学技能。
在我看来,整个社会普遍会拿所谓的绘画技法去衡量绘画本来的样子。
除了培养一堆堆精于技法的画匠之外,其实是把艺术形式固化到一种只是看局部却忽视全貌的境地。
如果丰子恺先生还在世,他一定会很愤慨甚至高呼,艺术绝不是你们眼中的那个样子!
似乎艺术这件事,最终变成了少数人以及物质财富挂钩的专属。
但是此刻我穿越到丰子恺的美术课上,正听见他温柔而有力地对着他的学生讲:“我教艺术科,主张不求直接效果,而注重间接效果。不求学生能作直接有用之画,但求涵养其爱美之心。能用作画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世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此为艺术的最大效用。”
我在读完丰子恺的传记和他成绩斐然的艺术启蒙四书后,不由感慨,现实生活中,怕是已经很难看到像丰子恺这样既才华横溢又无比实诚的艺术老师了吧!
02
其实丰子恺童年的生活经历,对他的一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他出生在一个真正的书香门第世家,他的祖父早逝,留下了一份不大不小的染料房。
他的祖母是一个识字且热爱阅读的人。家中的藏书,多是祖母夜里伴着灯火,读着读着打了瞌睡时,灯火不小心烧焦的边边角角。
可见漫漫长夜,一个没了丈夫的女人,在孩子睡着后,这种通过阅读打发自己寂寞时光的方式,也让孩子们耳濡目染了阅读对生活的重要。
据丰子恺后来回忆,在他看到《浮生六记》后,不由得暗暗称奇,祖母不就是活成了书里芸娘的样子吗?
祖母的有趣,是从鼓励丰子恺的父亲及其他子女听戏开始吧!
这个举动没少让左邻右舍瞠目结舌,那个时候,戏子社会地位尤其低下,大家说丰老太太肯定疯了,竟然让她的孩子去听戏,难不成以后要去唱戏谋生?
但这种通过戏文了解古往今来的故事,对丰子恺的父亲最后高中举人却有着隐隐的联系。
也许从那个时候,有见识的祖母就知道多角度阅读,培养孩子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在生活中学习的重要性。
然而在丰子恺九岁那年,父亲的离世,让这个家里越发的贫穷和艰难。
记忆里,丰子恺的母亲总是坐在老屋西北角的八仙椅上,那高高的凳子让母亲显得尤为高大与严肃。
长大后的丰子恺,终于明白母亲的艰辛,这位独自带着姐弟六人,照料薄田数亩和经营着一家染坊店的寡妇,坐在这高高的又无比坚硬的八仙椅上,一方面要顾到灶上,一方面又要顾到店里。
靠着一个女人孱弱的肩膀,忙忙碌碌中勉强维持生计。
但正是这种看似不幸的家庭环境,却也培养了丰子恺乐观从容的一面,清贫的生活和苦难的人生在他眼中,都不具备对他有毁灭性的打击。
也正是母亲的忙碌,丰子恺反而有了更多自由成长的空间,去发现和探索自己人生的意义。
03
丰子恺七岁那年,进入私塾读书后,学习《千家诗》的过程中,每页上端有一副木版画,那十七、八岁的丰子恺被画上一只大象和一个人在那里耕田所吸引,后来他知道这是二十四孝中的大舜耕田图。
这样的画面让他很是喜欢,于是到家中的染坊店讨了些颜料,用笔蘸了为书上的单色画着色,涂一只红象、一个蓝人、一片紫地,自以为得意。
结果渗的到处都是,薄薄的纸张下面的七八页,就好像用三色版套印一样,全都有红象、蓝人和紫地了。
就是这最初的涂色,让丰子恺的童年兴趣开始不再漂泊,他总是悄悄描画涂色,最早的鉴赏者,就是家中的女仆和母亲以及姐姐们。
她们给了丰子恺毫不掩饰地鼓励,这让丰子恺创作激情澎湃,开始尝试更复杂的人物描画以及配色。
后来他觉得原版不好看自己照着画,同学们看了丰子恺的作品后都很喜欢,向丰子恺讨画贴到家里和床前当装饰品。渐渐的,大家都知道丰子恺七八岁就能作画,现在看来似乎有点天才的味道。
成绩一向优异但家境并不宽裕的丰子恺未来该怎么发展?
丰子恺那没有文化的母亲,特意就他的前程向丰子恺的小学校长请教,正好校长要送自己的孩子去杭州考师范学校,愿意带丰子恺一起去考。
这个偶然考上了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机会,让这位少年离开了故土,在此结识了对他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两位老师——李叔同(弘一法师)和夏丏尊。
丰子恺说,李叔同像爸爸,沉默,但却温和关爱,教会自己许多有用的技能和为人处事的态度,而夏丏尊像妈妈,事无巨细关心着自己。
李叔同教会了丰子恺对音乐的热爱以及对绘画风格的理解,夏丏尊教会了丰子恺写作与对美的鉴赏,在这两位大师级的老师引领下,本来就极有天赋的丰子恺,迅速的成长起来。
而走向专业绘画之路,也因李叔同的鼓励:“你是我见过画的最好的学生”,最终让丰子恺下定决心,开始专心的追求自己的绘画梦想。
也是在这条路上,为了生计和能够继续画画,丰子恺在很多学校当美术专职教员,通过大量的自学和不断思考内化,读透了中国美术史和西方美术史。
用自己显易懂的语言,把艺术教成了学生们都喜欢的一门课。
04
如果说世人眼中的丰子恺,是中国漫画的开创者,其实他这种化繁为简的写意画,配着诗文增强意境的独特风格,正是他毕生所追求的“文学中的绘画”,他觉得这样的绘画,才是更具有广泛性和普适性的一种美术。
也才是真正的将中国画引领到生活中,发生更广泛的共鸣,这比西方美术史上注细节如再现照相机似的绘画具有更低的技术门槛和提升鉴赏美的广泛性。丰子恺那些返璞归真看似简单的画,却是他苦练多年并远赴日本学习修来的心得。
所有天才的背后,都是常人看不见的辛苦。
丰子恺读书,基本上每本书要读到22遍,通过反复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知识网络图,这倒有点像我们今天的思维导图。
最终丰子恺修成了一代大师,他把对西方艺术、雕塑的知识串联,适用于零起点的艺术盲。
比如说常见的美术史讲解书,习惯用复杂的几何形状向你描绘哥特式建筑,让人摸不着头脑。
丰子恺的讲解既遵循科学又具有浅显易懂的文学描述,他善用比喻,将看起来很高级的哥特式建筑比喻成“一个燃烧的火把“和"拔地而起的竹”,这些表述非常容易让没有出过国的国人易于理解。
更不要说他用自己的方式为你讲授印象派、野兽派、以及各种名家大作,他的厉害之处就在于把各个时期的画家、流派都能如实地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充分考虑画家本人的性格特征,最终总结出一些具有高度精准概括的真知。
如果你想了解民国最璀璨的艺术文化,我建议你一定要读丰子恺的《慈悲的滋味》、《丰子恺绘画十六讲:认识绘画》、《西洋画派十二讲:美的情绪》、《丰子恺建筑六讲:认识建筑》这套丰子恺艺术启蒙四书。
你会发现上面讲述的思想和现在毫无违和感,果然真正有见识的思想,是可以穿越时空的。
其实这套艺术启蒙书尤其是绘画和建筑部分,收录的都是丰子恺当年给学生上课时的艺术讲义,这对当年如饥似渴的丰子恺来说,教是最好的学,不断内化自己时的最好内容。
看这套书的时候,我常会产生错觉,以为自己就是丰子恺的学生,正坐在台下看着他儒雅从容的为我们轻轻讲述。
他用一种慈悲的力量,用另一种更深层次的方式表达了一种对祖国、对国民最深沉的爱。
如果你有幸读过这些书,我想你能和我感同身受,丰子恺真的会是我们所有人真正的老师!
这样的艺术大师请给我们来一打!
阅读完喜欢请点个赞,如果能选关注,必是真爱啊!
作者妮妮:
曾任记者多年,获行业内最高大奖。
11岁帅哥的少女心辣妈,有深度的话痨达人,真诚幽默的非著名阅读推广人。
欢迎与妮妮交流阅读与生活。
本文部分图片选自网络,谢谢原图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