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终要有一场触及灵魂的旅行。好的旅行,会让人在某个时刻,狂喜、悲伤、在感动袭来时滴下泪来,那是灵魂蜕变的一刻。”
——毕淑敏
2016年7月27日,65岁的毕淑敏登上了北极点——一块位于北纬90°00′00″的巨大浮冰——站在这里四下眺望,目力所及之处,皆可以称之为“南方”。
至此,她已经走过全球73个国家,足迹遍布七大洲四大洋。
在《破冰北极点》的最后几章,毕淑敏写到在北极点闭目冥想,忽然看到双亲的容颜。
她引用英国诗人威廉·柯珀的话——“可以坦诚地说,我没有一个星期(或许可以准确地说,没有一天)不想妈妈。”
父母是我们与死亡之间的最后一层屏障:父母在,人生尚有来路;父母去,人生只余归途。
旅行好像是一种溶剂,溶化了尘封的盖子,如烟的温情就升腾出来了。想起湮灭许久的往事,忆起许多故人的音容笑貌。
而“我们的生死如同星辰,个体如此,全人类也是如此,这就是我们的现实,生命正是因为短暂而宝贵。”
在这本书里,毕淑敏没有丝毫矫饰,将自己最本真的感受与读者分享,就像是在世界尽头,我们一起谈论着人生这场孤独的旅行。
毕淑敏并不是一个旅行家,她是华语世界最具影响力女作家,被王蒙称为“文学界的白衣天使”,多篇文章被选入现行新课表中。
但她近几年的新书,如《藏在这世界的优美》、《非洲三万里》、《美洲小宇宙》等,都在讲述去世界各地旅行的故事。
是什么理由让她去跋山涉水,暂停了小说的创作?
她说:
“我现在60多岁了,像南北极比较遥远的地方,如果到了70多岁再去,就太艰难,也给别人好(多)麻烦。
所以趁现在手脚灵便,就先去旅行,因为‘生活本身是很美好的’。
尽管当中有很多忧伤,也有很多低谷,也有让我们悲痛的时刻,但是生命本身那种蓬勃向上的力量是我们每一个人要珍惜的。
看看天,看看地,看看植物,就会有不一样的欣喜。”
她劝青年读者,要像作家张爱玲所说的“出名要趁早”,环球旅行也要趁早:
“年轻的心是敏感的,环球旅行能让人在认知世界的同时,也能重新发现自我,不要像我等到老了再行动。”
对普通的人而言,旅行无非是到处走走看看,放松心情,出去一趟就结束了。
可对毕淑敏,旅行更像一个词——“余音袅袅”,有一个美丽的尾巴。旅行结束后仍去看一些资料,“更深刻地感受自己所到之处,于是就有了这些书”。
2009年,毕淑敏推出《蓝色天堂》,那是她56岁生平第一次花费了半生积蓄,与儿子芦淼乘坐“和平号”进行的全球航海旅行故事。
她不介意有些人对那次花费40多万元、历时100多天的旅行进行批判,她自己也认为这是活了大半辈子的“离经叛道”。
但如果你了解十几岁的她是如何去阿里守关,你就知道这并非是第一次。
小小年纪的毕淑敏不顾母亲担心,背上行囊去往藏地与敦煌守防,一呆就是十几年。
西藏阿里的第一眼,让她看到澄清得至高无上的狮泉河;攀登上冰崖极端的恐惧,让她明白了生死与共集体的力量;
她在雪山上度过生命中最灿烂无邪的十年青春,一如达摩面壁十年。
面对雪山、疾病、死亡,在某个狂喜、感动、悲伤袭来时触及内心,蜕变灵魂。
后来,她在《雪线上的蛋花汤》中通过美食回忆串联青春故事,在味道里面感受青春喜悲,情怀积极优美。
“你必得一个人和日月星辰对话,和江河湖海晤谈,和每一棵树握手,和每一株草耳鬓厮磨。你才会顿悟宇宙之大,生命之微,时间之贵,死亡之近。”
很多年后,毕淑敏回忆时仍然认为,“那是人生中最贵重的一场旅行。”
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她走的路,很少有人走过。
当很多人羡慕和赞美她的成就时,她婉拒了所有采访,带着简单的行李飞往非洲。《行走非洲三万里》正是她乘坐“非洲之傲”游遍非洲大地后,于2015年创作的旅行札记。
这是一场非凡的旅程,一场直面饥民、名流、僧侣、狮子和荒野的迷之旅行。
为了探访全球最大贫民窟索韦托,她甚至不惜签下了“生死合同”;
她在斯泰克方丹的洞穴寻找史前人类的足迹,思考人类文明之光;
她到非洲百姓家做客,发现风景也发现文明与灵魂......
她自己总结道:“旅游于我,有明显的教育意义。它使我在奔袭中安静,在纷乱中镇定,使我增加对大自然和生命的敬仰。”
越来越多的人,在她的带领下学会珍惜生命中温柔的瞬间:那些在暴雨中为你递过雨伞的手,那些为你围上一条毛毯的温柔,那些黑暗中与你彻夜聊天的朋友......
她用一点一滴的光,照亮你生命中的阴霾,让你成为善良的人。
古老的印第安民族有一个传说——据说灵魂和我们的身体是不同步的,灵魂是个身负重担或是手脚不利落的弱者,慢吞吞地经常掉队。
你走得快了,它就跟不上趟儿。而一次绝佳的旅行,能使人性中温暖的因子在旅行中弥散开来,你看到的、你想到的,你归来后,若隐若现地感觉到有什么改变了。
也许有的朋友会说,我见过了、我想到了,我也追寻到了灵魂。我以为已经不存在的美,还在远方延续着。
这就是旅行的意义吗?
对不起,这不是。
“灵魂就算不能像烛火一样照耀着我们的行程,起码也要同甘共苦地跟在后面,不离不弃。”
毕淑敏很希望你的回答是——不仅仅追寻到了灵魂,而且是重新恢复和建造。是一种道德基因的复活。
年过半百的她,这样说,也这样做。每到一个城市,她都会用心和这个城市对话,须臾不能放下的就是——她的灵魂。
每次结束旅行就会结合亲身经历,写成一本一本启迪智慧、释放心灵的书,她用真诚情感记录所见所闻。
她如同一个睿智、风趣而又宽厚的旅伴,带你走进一段柔软的时光,让心灵安静的绽放。
她把世界层层叠叠地向我们展开,这一刻迷离的面目,下一刻就会清晰;这一刻不能释怀的人,下一刻就会得到原谅;这一刻不能接受的现实,下一刻就会变得容易理解。
让我们不断地消除着自我的狭隘、偏激和片面,一点一点苏醒。
“旅行即身心俱远。人生纷繁,素履而往。看往事栩栩,祈今世粲然。”这是毕淑敏关于旅行的感悟,也是她解释自己热衷旅行的原因。
“当我走过的路渐渐漫远,当我双眸注视过的风景渐渐繁复,当我闻过的气味渐渐五花八门,我就会不由自主地变得宽容起来,接纳世界的不同与丰富。”
“生命本是宇宙中的一瓣微薄的睡莲,终有偃旗息鼓闭合的一天。”
在路上的时候,你看到新的景物,听到新的声音,闻到不同的气味,连空气的冷暖都是不同的,你的机体在紧急动员,不再是一潭死水。你可以听到自己的脉搏还在跳动,你知道精彩就在脚下的远方。
这样的毕淑敏,告诉你——生命的质量不是在于你活了多久,而是你拥有多少怦然心动的精彩。
文 | 淼姑娘
走着瞧旅行活在这珍贵的世间,要去看最美的风景,见最想见的人。
长期征稿,招募优秀写作者,稿费200-1500元
喜欢写文字的你可以添加微信:xixi1990520
以下是走着瞧精彩文章:
王凯,从娘炮变身18岁大学生,到底哪来的底气
2019年的情人节:走进岩井俊二的世界,一起聆听初雪的声音
蔡少芬:从落魄港姐到“炫夫狂魔”,28年里,她究竟经历了什么?
赵丽颖官宣怀孕不忘《知否》,电视取景地才是她的福地,这座有美食江湖的浙江小城也即将爆红
杨子珊韩东君在这座古城定情,《舌尖上的中国》两次取景,更是中国文坛大家们的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