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38章解读,人际关系越来越外在化!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注释

上德不德:上德的人不自恃有德。

下德不失德:下德的人,恪守着形式上的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德的人顺任自然而无心作为。“以”,有心,故意。

「下德无为而有以为」:“有以为”和“无以为”说的是有没有模拟造作。有模拟造作就是“有以为”,没有模拟造作就是“无以为”。本章据帛本删除此句。

攘臂而扔之:伸出手臂来使人们强就。

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薄”,衰薄,不足。 “乱之首”,祸乱的开端。

前识者:“前识”指预设种种礼仪规范。“者”,提顿,无义。

华:虚华,非实质的。礼仪规范乃道之“其次”者,故曰“华”。

处其厚:立身敦厚。

薄:浇薄(刻薄,不淳厚),指“礼”。

去彼取此:舍弃薄华的礼,采取厚实的道与德。

老子《道德经》:第38章解读,人际关系越来越外在化!_第1张图片

今译

上德的人不自恃有德,所以实是有德;下德的人刻意求德,所以没有达到德的境界。

上德的人顺任自然而无心作为;上仁的人有所作为却出于无意;上义的人有所作为且出于有意。上礼的人有所作为而得不到回应,于是就扬着胳膊使人强从。

所以丧失道就会失去德,失了德就会失去仁,丧失了仁就会失去义,失了义就会失去礼。

礼,标志着忠信的不足,而祸乱的开端。

预设的种种规范,不过是道的虚华,是愚昧的开始。因此大丈夫立身敦厚,而不居于浇薄;存心笃实,而不居于虚华。所以舍弃薄华而采取厚实。

引述

本章立论的动机,实有感于人际关系越来越外在化,而自发自主的精神已逐渐消失,仅靠一些规范把人的思想行为定着在固定的形式中。老子的感言是十分沉痛的。

老子从居心上来分“道”、“ 德”、“ 仁”、“ 义”、“ 礼”这几个层次。无形无迹的道显现于物或作用于物是为德(道是体,德是用,这两者的关系其实是不能分离的)。老子将德分为上下:上德是无心的流露,下德则有了居心。“仁义”是从下德产生的,属于有心的作为,已经不是自然的流露了。到了礼,就注入勉强的成分,礼失而后法(古时候“法”实内涵于“礼”),人的内在精神全然被斫([zhuó])伤。

在老子那时代,礼已演为繁文辱节,拘锁人心,同时为争权者所盗用,成为剽窃名位的工具,所以老子抨击“礼”是“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老子一方面批评礼对于人性的拘束,另方面向往于道的境地——自然流露而不受外在制约的境地。

本章内容有带给你新的启示吗?欢迎你发布评论,我们一起交流!

文章说明:内容参照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

你可能感兴趣的:(老子《道德经》:第38章解读,人际关系越来越外在化!)